《逃离》:她们的生活细节,世上女人天天都在经历

《逃离》:她们的生活细节,世上女人天天都在经历


《逃离》是我读了很多年的一本书,早在2013年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我就买了。那时候,我匆匆翻了两页,觉得无聊,便放在床头不再看它。之后的几年里,偶尔也翻过几次,但每回都是扫了几眼就看不下去了。

我是在2020年2月11日(2020年2月10日深夜)读完的,没想到以前看两页就会睡着的书,我竟然为了读完它而熬夜。我还是很庆幸我一直读到了最后,也很开心认识到门罗这样一位独特的作家。读完最大的感触是这本书的情节没有明显的跌宕起伏,文字极其简洁,但是总有一些细节和反转让人惊叹。

我最喜欢《播弄》这个短篇,这也是所有短篇中最为有趣的一个了,情节在不停地反转。由于不忍心破坏未曾看过此篇的读者的阅读体验,我就不叙述小说的情节了,仅仅展示一个结尾。

《逃离》:她们的生活细节,世上女人天天都在经历

关于《逃离》这个短篇小说集想表达的内容,我得坦白,我并没有完全理解。我在豆瓣上看了很多短评,仍旧困惑。


《逃离》:她们的生活细节,世上女人天天都在经历

纸质书的腰封上写道:“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她们的生活细节,世上女人天天都在经历。细节背后的情绪,无数女人一生都不曾留意。”我猜想,这该是描写女性日常生活的书。于是,我在阅读时总是留意能反映女性生活状态的文字。

在书里,我看到很多身为女性难以避免的困境(“每月一次的来潮”),也看到很多人为的恶意,有时还感觉到门罗对于男性的不满。

“她无法解释,自己也不太明白,她所感觉到的并不完全是妒忌,而是一种愤怒。并非因为她不能那样地散漫着花钱购物,那样地穿衣打扮。而是因为人们都认为女孩子应该这样。漂亮、当成宝贝似的供着哄着宠着,自私又蠢笨。女孩子似乎就应该这样,那样才有人为之神魂颠倒。这以后呢,又会当上母亲,一心都扑在孩子身上。自私倒不自私了,但还是一样的无知。永远都是如此。”(《激情》)关于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已经屡见不鲜,其实对男孩也一样。从记事开始,我们就被告知男孩喜欢玩具汽车,女孩喜欢洋娃娃;男孩要勇敢,女孩要温柔;男孩理科好,女孩文科好......相比于男性,女性有时被定义得更不堪一些,我常听到有的父母会告诉他们的儿子:“你要大度,不能像女孩子一样小气,爱斤斤计较。”好像那些不好的品质是女孩子特有的一样,难免会让人气愤。

“可是到了九月份她又回来,说她还想学物理、化学、三角、几何与代数,虽然这些科目被认为都是女孩子最不容易学好的。学校的校长跟她谈了一次话,告诉她这样做达不到什么目的,因为她反正也没有可能上大学,更何况大学课程也不需要如此完备的一份拼盘。”在教育方面,女孩也会遭遇困境。我记得在我填大学志愿的时候,很多人都跟我说女孩子学得轻松点,最好不要跑到外地去上大学。毕业了,就早点结婚。在很多人眼里,好像女孩子是无法做成什么大事的,也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她们的一生是可以预见的,不像男孩那样有无限的可能。当女孩表达自己某些远大的理想时,似乎总会遭到一点阻碍和嘲讽。

“按照埃里克的思路,客客气气总能恢复好感的吧,假装那就是爱情了,好歹也能蒙混下去,撑到爱情真的复苏的那一天——要是始终都复苏不了呢——那也只能这样子了,埃里克反正是能这样凑合过的。”男人好像总是对爱情太敷衍,却嫌弃女人太较真。印象里读过很多这样的故事,结局男人和女人都很沮丧且委屈。

“也许他像有些男人一样,菜上得不够及时就觉得是收到了轻慢。”

“不完全是优越感,而是一种很特殊的、没有什么理由的怜悯心。”

“一想到自己选择的机会比姑娘们所能知道的要宽阔得多,他突然之间就感到心里很舒坦,使自己也能对她产生出些同情怜悯的感觉了,而且也觉得很好玩。”

上述三条是对《法力》中一个男人的描写,我想,会不会大多数男人都是这样的?

最后,我期待一个读过《逃离》的人与我分享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