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將成經濟發展強動力 著手進入需三思 避免陷入羊群效應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誌融媒體記者 貟天一

隨著多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的下調,復產復工與穩定經濟社會運行成為工作重點。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新基建再次獲得各方關注。實際上,與新常態、新動能一樣,新基建的“新”也有它的時代烙印。與鐵路、公路、橋樑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新基建主要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以及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往基建投資在逆週期調節中擔當著重要作用,貢獻了較多的經濟增長,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但也給中長期經濟帶來了諸如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而以科技為核心的新基建恰好可以彌補部分短板,新基建將在今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基建為經濟發展裝上助推器

“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就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出重要戰略部署,各省市新公佈的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中也頻頻出現新基建的身影。作為穩投資和穩增長的重要突破口,新基建正逐漸融入我們的經濟生活領域,為經濟發展裝上助推器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盤和林說。

近期,截至記者發稿,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內蒙古、廣西、寧夏3個自治區,福建、廣東、貴州、河南、河北、黑龍江、湖南、江蘇、江西、山西、山東、陝西、四川、雲南14個省發佈了2020年重點項目建設投資計劃。值得關注的是,在基礎設施項目中,除了部分傳統的交通、水利、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外,有相當部分是體現科技創新驅動的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公共基礎設施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勇堅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介紹,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概念,將其外延聚焦在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2020年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增加了“大數據中心”。

4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關於新基建的概念,目前初步研究認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目前看,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

其中,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融合基礎設施則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創新基礎設施方面,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站在企業的角度,要看到,新型基礎設施,如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其建設與運營往往一體化,並形成了一個非常長的產業鏈。這與傳統基礎設施產業鏈較短、後期使用運營與建設分離等特點有著顯著的區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往往與產業鏈佈局同步,產業鏈佈局直接影響了基礎設施的效益。”李勇堅說。

新基建將成經濟發展強動力 著手進入需三思 避免陷入羊群效應

新型基礎設施處於效益遞增期

實際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以人工智能和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新基建已經開始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政府決策部署,企業復工復產,還是居民日常生活,都已離不開數字化基礎設施,比如政府藉助在線政務服務平臺開通疫情防控專題,提供健康碼、在線門診、口罩預約、復工申報、出入登記等服務;企業藉助阿里釘釘等遠程辦公軟件,實現了員工居家辦公、雲視頻會議等線上工作場景;學校通過直播教學的方式保證學生在疫情期間正常學習。這些以新型基礎設施為土壤的科技應用,有力地幫助我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盤和林說。

而隨著復產復工工作的有序進行以及穩定經濟社會運行政策的逐步發佈,新基建也將成為大熱市場,備受各領關注。

據測算,我國基建投資佔全部投資的比重超過1/5,基礎設施存量規模超過100萬億元,超過了我國GDP的總量。“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幅度增長,一方面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基礎設施水平,提高了居民生活便利度,提升了社會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效益明顯遞減,新型基礎設施還處於效益遞增期,如果發展好,將帶來新的投資熱點,保持投資對經濟增長作用。”李勇堅說。

他指出,發展新基建有利於我國技術公司將其技術的社會經濟價值更好發揮出來。一方面,技術公司通過參與新基建,可以成為新基建承包商,這樣他們的技術能力等能夠更快變現。另一方面,新基建發展好,也更有利於技術更廣泛滲透應用,從而發揮出更大的效益。

此外,自改革開放以來,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產生了“貸款修路、收費還貸”、BOT、PPP等大量建設與運營的創新模式。而新基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也將產生更多新的模式。“很多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者可能自身就是一個很有分量的使用者,基礎設施是建設者自用與社會公用相混合,在這種情況下,其投資、建設、運營模式都有很大的創新空間。例如,大數據中心的建設,可以運用政府投資、企業運營的方式,也可以是使用者聯合投資、政府提供電費等方面優惠措施的方式等。”李勇堅說。

新基建投資門檻高 進入需深思熟慮

當前,隨著新基建在疫情防控中作用逐步凸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浪潮已勢不可擋,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很多投資者都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然而,要想真正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抓住機遇,還需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從市場需求出發、找準著力點,避免陷入羊群效應。

李勇堅指出,如果缺乏統籌規劃、科學預期,新基建肯定也會出現建設超量、浪費資源的情況。例如,大數據中心、雲計算中心等,都有可能出現建設量超過實際需求,從而產生資源浪費的情況。人工智能、物聯網平臺等,也有可能出現低水平重複建設情況。

盤和林坦言,經濟增長沒有靈丹妙藥,新基建投資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為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傳統基建在以後一段時期仍將佔據主要規模,所以還是要理性對待、認真分析新基建投資的項目可行性。此外,新基建的投資門檻比傳統基建要高,特別是科技門檻,這對資本的參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民營資本,都應該在充分考慮了槓桿率、投資回報率等因素後再入場。

“政府部門要看到,新基建並不是萬能的,在短期內不可能取代傳統基建,成為基建投資的主力,這一點政府部門要有清醒的認識。新基建也就是10萬億元規模,在我國基建投資中的佔比不會超過20%。另外,對於新基建所產生的多種運營模式,如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模式、投資-建設-運營分離模式、運營-服務分離模式等,要有充分的容錯空間,允許多樣化的模式發展,不要輕易進行否定式管理。”李勇堅說。

新基建將成經濟發展強動力 著手進入需三思 避免陷入羊群效應

而對於新基建未來應如何發展,盤和林表示,新基建必須以應用為導向。有效的新型基礎建設投資必須是能創造多種應用場景的,以人工智能這種通用型技術為例,它在本次的疫情阻擊戰中催生出了不同場景的智能經濟,如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由此帶動多行業共同發展,創造經濟增長機會的同時也發揮了重大實際作用。應當做好戰略規劃。今後各地政府在加大新基建投資力度的同時,應當充分了解不同類型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和聯繫,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是新基建領域的投資就是好的,要注重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水平,既要發揮各種基礎設施建設的協同作用,也要避免過度投資和重複建設的問題。另外還需要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離不開中央預算和地方財政投入,但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政府部門應當發揮產業引導基金、PPP項目等的優勢,吸引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本參與,讓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拓寬新基建的融資渠道。

“抗擊疫情只是新基建在實際經濟生活中運用的冰山一角,未來的經濟發展必定離不開新基建的保駕護航。期待新基建能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打下堅固的‘數字基礎’,在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為人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盤和林說。

END

編輯:趙涵

審核:艾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