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将成经济发展强动力 着手进入需三思 避免陷入羊群效应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融媒体记者 贠天一

随着多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的下调,复产复工与稳定经济社会运行成为工作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新基建再次获得各方关注。实际上,与新常态、新动能一样,新基建的“新”也有它的时代烙印。与铁路、公路、桥梁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新基建主要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以及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基建投资在逆周期调节中担当着重要作用,贡献了较多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但也给中长期经济带来了诸如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而以科技为核心的新基建恰好可以弥补部分短板,新基建将在今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基建为经济发展装上助推器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就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各省市新公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中也频频出现新基建的身影。作为稳投资和稳增长的重要突破口,新基建正逐渐融入我们的经济生活领域,为经济发展装上助推器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盘和林说。

近期,截至记者发稿,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内蒙古、广西、宁夏3个自治区,福建、广东、贵州、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江苏、江西、山西、山东、陕西、四川、云南14个省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建设投资计划。值得关注的是,在基础设施项目中,除了部分传统的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外,有相当部分是体现科技创新驱动的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勇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将其外延聚焦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2020年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增加了“大数据中心”。

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关于新基建的概念,目前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目前看,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

其中,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融合基础设施则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创新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站在企业的角度,要看到,新型基础设施,如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其建设与运营往往一体化,并形成了一个非常长的产业链。这与传统基础设施产业链较短、后期使用运营与建设分离等特点有着显著的区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与产业链布局同步,产业链布局直接影响了基础设施的效益。”李勇坚说。

新基建将成经济发展强动力 着手进入需三思 避免陷入羊群效应

新型基础设施处于效益递增期

实际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以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已经开始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政府决策部署,企业复工复产,还是居民日常生活,都已离不开数字化基础设施,比如政府借助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开通疫情防控专题,提供健康码、在线门诊、口罩预约、复工申报、出入登记等服务;企业借助阿里钉钉等远程办公软件,实现了员工居家办公、云视频会议等线上工作场景;学校通过直播教学的方式保证学生在疫情期间正常学习。这些以新型基础设施为土壤的科技应用,有力地帮助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盘和林说。

而随着复产复工工作的有序进行以及稳定经济社会运行政策的逐步发布,新基建也将成为大热市场,备受各领关注。

据测算,我国基建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超过1/5,基础设施存量规模超过100万亿元,超过了我国GDP的总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了居民生活便利度,提升了社会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明显递减,新型基础设施还处于效益递增期,如果发展好,将带来新的投资热点,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李勇坚说。

他指出,发展新基建有利于我国技术公司将其技术的社会经济价值更好发挥出来。一方面,技术公司通过参与新基建,可以成为新基建承包商,这样他们的技术能力等能够更快变现。另一方面,新基建发展好,也更有利于技术更广泛渗透应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此外,自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产生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BOT、PPP等大量建设与运营的创新模式。而新基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也将产生更多新的模式。“很多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可能自身就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使用者,基础设施是建设者自用与社会公用相混合,在这种情况下,其投资、建设、运营模式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例如,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以运用政府投资、企业运营的方式,也可以是使用者联合投资、政府提供电费等方面优惠措施的方式等。”李勇坚说。

新基建投资门槛高 进入需深思熟虑

当前,随着新基建在疫情防控中作用逐步凸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已势不可挡,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很多投资者都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而,要想真正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抓住机遇,还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从市场需求出发、找准着力点,避免陷入羊群效应。

李勇坚指出,如果缺乏统筹规划、科学预期,新基建肯定也会出现建设超量、浪费资源的情况。例如,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都有可能出现建设量超过实际需求,从而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人工智能、物联网平台等,也有可能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

盘和林坦言,经济增长没有灵丹妙药,新基建投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为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传统基建在以后一段时期仍将占据主要规模,所以还是要理性对待、认真分析新基建投资的项目可行性。此外,新基建的投资门槛比传统基建要高,特别是科技门槛,这对资本的参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民营资本,都应该在充分考虑了杠杆率、投资回报率等因素后再入场。

“政府部门要看到,新基建并不是万能的,在短期内不可能取代传统基建,成为基建投资的主力,这一点政府部门要有清醒的认识。新基建也就是10万亿元规模,在我国基建投资中的占比不会超过20%。另外,对于新基建所产生的多种运营模式,如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投资-建设-运营分离模式、运营-服务分离模式等,要有充分的容错空间,允许多样化的模式发展,不要轻易进行否定式管理。”李勇坚说。

新基建将成经济发展强动力 着手进入需三思 避免陷入羊群效应

而对于新基建未来应如何发展,盘和林表示,新基建必须以应用为导向。有效的新型基础建设投资必须是能创造多种应用场景的,以人工智能这种通用型技术为例,它在本次的疫情阻击战中催生出了不同场景的智能经济,如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由此带动多行业共同发展,创造经济增长机会的同时也发挥了重大实际作用。应当做好战略规划。今后各地政府在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的同时,应当充分了解不同类型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和联系,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是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就是好的,要注重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水平,既要发挥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作用,也要避免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另外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中央预算和地方财政投入,但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部门应当发挥产业引导基金、PPP项目等的优势,吸引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参与,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拓宽新基建的融资渠道。

“抗击疫情只是新基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运用的冰山一角,未来的经济发展必定离不开新基建的保驾护航。期待新基建能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打下坚固的‘数字基础’,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盘和林说。

END

编辑:赵涵

审核:艾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