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師:對孩子詛咒還是祝福,你說了算

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上講臺自我介紹之前,不停地提醒自己不要緊張不要緊張,結果一上到講臺,連名字都緊張到忘記了;要去參加一個比較重要的回憶,反覆提醒自己要小心謹慎,不能讓小屁孩手上的餅乾抹在衣服上,然後衣服果然中招了;出門旅行需要收拾很多東西,不停地提醒自己第二天一定不能忘記把最喜歡的那條項鍊帶上,然後偏偏到了機場才想起來……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師:對孩子詛咒還是祝福,你說了算

相信大家也還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對一個事情過度焦慮的時候,反而會對那個事情傾注更多的注意力,然後你很可能會發現,事情往往向讓你更焦慮的方向發展。

如果我們用“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方式跟孩子說話,孩子往往就做出更多我們不要他們做的事情,如果把這種焦慮放在孩子身上,很大的可能性,孩子會活出你焦慮的樣子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師:對孩子詛咒還是祝福,你說了算

一、繪本中和生活裡活出媽媽的焦慮的孩子

有一本兒童繪本叫《漢堡男孩》,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繪本,裡面講到一個男孩子不喜歡吃蔬菜,只喜歡吃漢堡包,他的媽媽每天為他準備很多蔬菜,他都不要吃,於是媽媽每天都擔心地說:你天天只吃漢堡,小心變成一個漢堡哦。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師:對孩子詛咒還是祝福,你說了算

有一天小男孩真的忽然變成了漢堡包,然後被十隻狗,一群牛,幾個飢餓的小男孩一路追著要吃掉他,他被一輛漢堡店的車救了,正當他以為自己終於安全的時候,店主要把他切開賣掉,幸好刀正要舉起來的時候,媽媽就及時趕到了,把他救了下來,回去之後他再也不吃肉了,只吃青菜。

媽媽又開始焦慮了,說你天天只吃青菜,小心會……接著故事的最後是小男孩變成了胡蘿蔔,被小兔子追著一路逃亡……

以前看到這個繪本的時候,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教育孩子不要挑食的繪本。今天忽然發現這個故事講的也是媽媽傳神的催眠能力的故事,故事裡的小男孩最終活出了媽媽擔心的樣子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師:對孩子詛咒還是祝福,你說了算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隔壁家有個比我大兩三歲的很喜歡看書的姐姐,她的媽媽會經常說,你整天這樣看書,很容易會近視的。後來小姐姐果然慢慢近視了,配了一副眼鏡,但她的媽媽不允許她平時戴,說戴多了會讓度數增加,只能在抄黑板的習題的時候才可以戴。

有一次小姐姐給我們一群對眼鏡充滿好奇的小丫頭片子演示怎麼戴眼鏡上課的時候,被她媽媽看見了,她媽媽馬上氣急敗壞衝了進來,拿掉了她的眼鏡,怒斥這樣會讓近視加重,會影響學習影響顏值影響找工作等等。

沒過幾年,小姐姐的眼睛度數飆到了六七百度,初中沒畢業就匆忙嫁人,很快生了孩子,有一回我經過她孃家門口,聽到她對她的五六歲的女兒嚷著,看電視的時候不要站那麼近,不然你會近視的。

我瞬間有些恍惚了,彷彿又回到我們兒時,她還是那個小姑娘,她的媽媽唸咒一般的關於近視的焦慮的聲音正在響起,聲線,語調都非常高度的相似。

要不是她的媽媽恰好在門邊洗菜,我絕對會以為是她的媽媽的聲音。那一天的感覺,我現在還能清晰想起來,在那一瞬間,我彷彿看到一種宿命一般的輪迴在她們的家族裡的小姑娘身上不停不停地上演著。

這種“宿命”,也就是信念,通過媽媽不停不停的重複,透過孩子對媽媽無比忠誠的愛,生生地把焦慮和擔心的活成了現實。

每次想起這個小姐姐都會覺得心裡難受,想起她曾經那麼熱愛那麼入迷的看書的樣子,也想到她終於慢慢地在媽媽的日復一日的提醒中,把從書上吸取養分的熱情轉為了對眼睛會不會近視的焦慮中,將一件原本無關緊要的眼疾變成了家族性焦慮的遺傳密碼。

二、白熊效應的魔力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師:對孩子詛咒還是祝福,你說了算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媽媽們明明說的是不要偏食,媽媽說的明明是不要亂用眼睛,得養成好習慣。可孩子們為什麼偏偏要跟媽媽們作對呢?

孩子們當然不是想要跟媽媽們作對,而是因為這就是著名的“白熊效應”。

1987年,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把志願者分為三個組,然後給他們播放關於白熊的影片,影片長約50分鐘,看完影片後,心理學家分別對3組志願者說:“你們要記得那頭白熊哦。”“你們可能會喜歡上那頭白熊”“你們千萬別去想那頭白熊”。

一年之後,被告知“千萬別去想那頭白熊”的一組對心理專家的話最有印象,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白熊試驗”,抑制思考反而激活了思考。

我認識的一個小女孩,有一次考試的時候忘記寫名字了,因為是班級考試,老師認識她的字跡,也沒有出現什麼特別的後果,老師只在發試卷的時候輕描淡寫說了一句以後記得先寫名字。

媽媽來接她放學的時候,同學把這個事情告訴了她的媽媽,從此以後媽媽逢大考小考都要念叨幾次,考試的時候不要忘記了先寫名字,小女孩先是偶爾忘記,後來變成了經常忘記,高考語文時站起來交卷了才發現又忘記寫名字了。

這一個有趣的實驗和小女孩的名字跟考試的奇妙旅途,告訴我們:越是在孩子面前強調不要成為的那些品質,越是會成為孩子的品質,越是強調不能做的行為,越有可能成功孩子經常做的事情。

三、怎樣才能避開白熊效應的雷區

那麼面對孩子的一些不好習慣,應該怎麼說才會有效呢?

我想大家都對愛迪生的故事很熟悉,愛迪生上學的時候,第三天老師就把愛迪生的媽媽叫到了學校,跟愛迪生媽媽說,愛迪生可能是一個智力缺陷的孩子,總是問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愛迪生媽媽決定自己在家教導愛迪生。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師:對孩子詛咒還是祝福,你說了算

在回家的路上跟愛迪生說,老師覺得你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天才,他沒有能力教你,以後媽媽在家教你。後來愛迪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

如果愛迪生媽媽當年就像我們現在的很多媽媽一樣,面對老師對孩子貼的標籤,不停地對孩子進行錯誤強化和強迫改造,愛迪生可能就真的成為了老師說的智力低下的孩子了。

媽媽面對孩子某些讓你抓狂的行為,或者想要塑造孩子一些好的行為品質,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分清楚你的擔心是否是事實還是想像。

文中害怕孩子近視的媽媽,如果去看到在孩子小的時候,自己對於孩子會近視這件事情的焦慮是源於自己的想像,是源於自己對近視這個事情的恐懼,自己去面對,而不是通過語言和行為不停去強化孩子,那麼無論孩子將來近視還是不近視,對於孩子來說,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也就不會通過輪迴將這個恐懼一代代複製下去。

第二,用正面的語言去跟孩子溝通。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師:對孩子詛咒還是祝福,你說了算

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句子,而潛意識是沒有辦法辨別“不”的,所以你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內化為孩子內心對自己的評價。就像漢堡男孩最終變成了媽媽說的漢堡,愛迪生的媽媽把老師說的智力低下轉化為與眾不同,愛迪生最終活出了自己最燦爛的人生。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的這一生,能夠活出自己,能夠活出父母們都沒能活出來的生命力。那麼可以試一試,在每次開口對孩子說話之前,把要說出口的否定句,先轉化為肯定句。

那麼無論孩子最終能不能成為第二個愛迪生,Ta回想自己跟媽媽相處的時間,都是滿滿的肯定與讚許,肯定會活出一個很溫暖的人生。

媽媽對孩子過度的擔心和焦慮是對孩子最強大的詛咒,同樣的,媽媽對孩子的信任與讚許是對孩子最大的祝福,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帶著媽媽滿滿的祝福走向他們精彩的人生之路。

我是@Happy爸媽,你育兒路上的陪伴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