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你,是不是还保留着这些“学生思维”

职场中的你,是不是还保留着这些“学生思维”


从小我们在学校中就被教育要谦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努力钻研求真理……这些思维特质在我们工作之后也难免习惯性的带入到职场中来,但是有些“学生思维”是要避免的,在初入职场的时候,通常都需要做一个身份和心态上的转换。

那么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是需要在职场中避免的呢?

1

“重造车轮”思维

领导交给你一项任务,接到任务后你就开始了各种钻研,你翻阅制度手册,研究公开资料,最后得出细致的方案。然而领导审核时,发现这个方案漏洞百出,将你批评了一通,你的辛苦付出没有得到想要的回报,你觉得很委屈,然而只得重做方案。


职场中的你,是不是还保留着这些“学生思维”


职场中的你,是不是还保留着这些“学生思维”

Why

其实这项任务不是一项全新的业务,早有前辈做过类似的业务,你只需要咨询一下前辈,就能找到做事之法。也许前辈对你十分钟的指点,你就可以节省一整天的时间。

在学生时代,我们总是想着一个知识自己吃透了才是自己的,如果学习了一个公式就一定要自己推导出来才觉得是真的会了,如果只是背下来了,总觉得是囫囵吞枣不知其根本。


职场中的你,是不是还保留着这些“学生思维”


但在工作中,很多工作都不是原创的,能够稍微请教别人就能得到的结论,真的不必自己再重新经历一次过程。重造这个车轮的过程,已是事倍功半。职场中重造车轮,重走前辈走过的路,恐怕只会让人觉得这孩子有些傻。

2

考试思维


职场中的你,是不是还保留着这些“学生思维”


部门里有一个重大项目,领导想把这个项目交给你负责。你思前想后,觉得自己的业务还不够熟练,在小项目上的锻炼还不足,难以驾驭这样的大项目,于是把机会给了别人。

可机会给出去了之后又有些后悔,然而又觉得事情已成定局,还是算了吧。于是你就这样错过了一次能让你升职加薪的好机会。

职场中的你,是不是还保留着这些“学生思维”

Why

上学时,考试的时候你总希望自己是准备充分的,工作后,你也希望自己接下任务时是有十足把握的,否则就会举棋不定甚至拒绝。

在学生时,这种决策是很简单的。考试前,准备好了就去考试,考后得到的分数也成定数。而且有的考试如果觉得自己没准备好,还可以直接弃考,下次再考。

但是工作中,抓住机会是第一位的,很多时候,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如果一定要万事俱备才行,那么很遗憾,你等的东风很可能不会来。


职场中的你,是不是还保留着这些“学生思维”


3

“过程更重要”思维

接了一个新的任务,加班熬夜想了几个方案,预算、活动流程安排的仔仔细细,唯独忘记了预估收益。

活动上线后,你更加拼命地跟进这个活动。月底总结会上,你高谈阔论,有多少人参与到了活动,有多少公司来电咨询,有多少媒体转载了活动新闻。但是当领导问你“带来了多少客户?”“转化率是多少?”“活动的投入产出比如何?”时,你哑口无言。

会后你很生气,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没得到领导的肯定,这很不公平。


职场中的你,是不是还保留着这些“学生思维”


职场中的你,是不是还保留着这些“学生思维”

Why

上学时,考试失利,家长和朋友都会安慰,没关系,尽力就好,主要是学习的过程,学会了,下次考试注意不马虎就好了。

但是商业竞争哪有什么下一次,职场中没有人会等你成长、试错。

有的时候,你工作的过程确实很努力,很辛苦,上司也知道你的辛苦,但是当最后的结果不能令他满意的时候,你的辛苦在他眼里或许就变成了“瞎忙”。

4

单打独斗思维

接手了一项新业务,你全程事必躬亲,各个部门你都努力沟通协调,努力让各方满意,让各个细节不出错。但由于事物太过繁忙,导致进度有拖延,领导指责你办事不利,你只好更拼命地加班加点追进度,累的险些晕倒。


职场中的你,是不是还保留着这些“学生思维”


职场中的你,是不是还保留着这些“学生思维”

Why

学生时期我们做题时,总要自己从头到尾做出来了,才算真正会做了。那是因为上学时,学习是自己的事,所有知识必须自己亲自学透了才算自己的。

但是工作不一样,公司设置部门就是因为不同的部门要负责不同的工作,同时也肩负着各自的责任。一项工作就是需要多方配合,大家协作前行,并且如果能够利用一些辅助团队工作的高效率神器,便会更快地得到想要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