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之攻,狀若鬼神",聊一聊袁紹與公孫瓚的"易京之戰"


袁紹的老對手其實應該是公孫瓚而不是曹操。袁紹和曹操之間只有兩次戰役——"官渡之戰"和"倉亭之戰",兩個人的矛盾從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徹底爆發,到建安七年(即公元202年),只有三年的時間。而袁紹與公孫瓚之間的戰爭,則是從初平二年到建安四年(即公元191年到199年),持續了八年的時間,雙方進行了多次戰役,有"界橋之戰"、"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鮑丘之戰"、"易京之戰"這些較大規模的戰役,也包括一些沒有名字的拉鋸戰。其中"易京之戰"發生在建安三年到建安四年(公元198年到199年),是袁紹與公孫瓚之間的決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戰役。

"易京之戰"的歷史背景

"易京之戰"的時間是在建安三年。這個時候北方的三個力量袁紹、公孫瓚、曹操之間的態勢、關係都逐漸明朗了起來。從初平二年開始,袁紹、公孫瓚、曹操之間的關係大概是這樣的:袁紹和公孫瓚是死對頭,曹操是袁紹的小弟的性質,幫助袁紹對付公孫瓚,包括公孫瓚的小弟陶謙,但是自己也得到很多好處。隨著時間的發展,三方各自的態勢都發生了明顯變化。

首先來說袁紹和公孫瓚。在初平二年的時候,公孫瓚的實力還要強於袁紹。然而經歷了"界橋之戰"等多次戰役後,雙方維持著一種均勢。結果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公孫瓚殺死幽州牧劉虞之後,雙方的形勢調轉過來,公孫瓚處於劣勢。因為公孫瓚這個舉動失去太多的人心,對幽州的統治出現浮動,鮮于輔、閻柔以及烏桓人開始反叛公孫瓚。在興平二年(即公元195年),鮮于輔等人聯合袁紹與公孫瓚在鮑丘大戰,結果公孫瓚大敗,退守易京。另外袁紹的長子袁譚也擊敗公孫瓚所置的青州刺史田楷,佔領青州,將公孫瓚的勢力完全壓縮在河北。

再來看曹操與袁紹之間的關係。曹操作為袁紹小弟這種情況,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的時候就戛然而止。因為曹操掌控了漢獻帝劉協,成為東漢朝廷的代言人,反過來可以對袁紹發號施令。袁紹讓曹操把漢獻帝往北邊挪一挪,好讓自己觸手可及。曹操當然不同意。這個時候曹操和袁紹可以說是開始決裂,小摩擦不斷,但是雙方都沒有徹底撕破臉皮。因為袁紹手邊有一個公孫瓚,曹操手邊有一個呂布(徐州的局勢是陶謙、劉備、呂布)。而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易京之戰"與曹操和呂布之間的"下邳之戰"都是在建安三年進行的。從整個的歷史背景上來看,"易京之戰"可以看做是袁紹與曹操決戰之前的前奏,是為了保證河北地區安穩的必要的一戰。

"易京之戰"的過程

首先介紹一下"易京之戰"的環境,就是公孫瓚精心設計的大本營易京。當初在當地有一種童謠,叫:"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因為這個童謠,公孫瓚就把自己的大本營建立到易縣。易縣屬於冀州河間郡,不過位置也比較偏北方一些,與涿郡很近。公孫瓚在與袁紹的戰爭中處於下風,又聽信"惟有此中可避世"的童謠,決定建築堅固的易京,囤積足夠的糧食,坐觀天下形勢變化而已,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想法。

公孫瓚建築了至少十層壕溝,在這些壕溝之間堆積土山,都是五、六丈高,上面建築城樓保衛;在這些土山中心有一個最高的土山,足有十丈高,這是公孫瓚自己居住的地方,用鐵門封鎖,男子超過七歲以上不允許進入,文書等辦公用品都懸掛而上,令身邊的婦人大聲說法宣達命令,囤積了三百萬斛的糧食。另外根據《後漢書·孝獻帝紀》中的記載,易京還有"其城三重,週迴六里",可以說公孫瓚的求生欲非常強了。

在建安三年,袁紹開始進攻易京,"易京之戰"爆發。在這個過程中,公孫瓚分佈在外的一些將領無法對抗袁紹的軍隊,而公孫瓚本人又不輕易救援這些人,公孫瓚自己的說法是不能讓他們產生依賴性,小編認為公孫瓚大概是害怕了,有些意氣消磨。這麼做的結果就是這些軍隊要麼被袁紹擊敗,要麼直接投降袁紹,不為公孫瓚賣命。於是袁紹輕鬆地來到易京的近前。

公孫瓚一方也採取了動作。公孫瓚讓兒子公孫續去向黑山軍求援,黑山軍也算是公孫瓚對抗袁紹的老戰友了,不過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被袁紹修理一頓後老實了一些。公孫瓚自己也想突圍到袁紹的後方,和易京形成掎角之勢,不過被長史關靖勸止。後來公孫瓚失敗的時候,關靖認為是自己出了餿主意,於是衝向袁紹軍隊自殺。

公孫續這邊和黑山軍準備支援易京,另一方面袁紹正在緊鑼密鼓地攻城。袁紹的手段很有意思,他在正面用雲梯等攻城器具強攻的同時,也使用了挖掘地道和火攻的方法。袁紹派人在土山底下挖地道,通往公孫瓚的城樓之下,先用木頭稍微支撐一下,挖到一半後,把這些木頭柱子燒燬,城樓就失去平衡。大概外面那些土山上的城樓就是用這種方法解決的。公孫瓚給公孫續的書信中描述袁紹的攻城手段"狀若鬼神",可見袁紹的攻城是很有效率的。

公孫續果然和黑山軍來支援公孫瓚,史料中記載為十萬之眾,然而一點效果都沒有。因為公孫瓚給公孫續寫的信讓袁紹截獲了。裡面有約定的信號,公孫續舉火為號,然後公孫瓚自己率軍出擊。袁紹將計就計,自己放了一把火給公孫瓚勾出來,結果可想而知。公孫瓚失敗了,他很憋屈地放火自殺,好像還沒有成功,被袁紹的士兵"登臺斬之。"

"易京之戰"的影響

"易京之戰"的直接影響是公孫瓚這個漢末三國時期曾經跋扈一時的軍閥徹底覆亡,袁紹初步控制了河北青、並、幽、冀四州,野心膨脹,終於有南下與曹操決戰的資本和環境;另一方面在袁紹和公孫瓚相持的時候,曹操已經消滅呂布,他外託幫助袁紹,實則打算偷襲鄴城幫助公孫瓚牽制袁紹,而且已經有實際行動,打了傾向袁紹集團的河內軍閥眭固。沒想到袁紹也及時消滅掉公孫瓚,曹操才沒有貿然動手。不過這件事也可以視為袁紹和曹操徹底決裂的標誌,隨後就爆發了知名度更高的"官渡之戰"。總的來說"易京之戰"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不過其中很多部分都與"官渡之戰"的爆發有關,就被"官渡之戰"的光芒掩蓋過去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漢末英雄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