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之二十八,贴伏膘儿

惊堂木一响,哩个啷个啷。我来贫一段,请君听真详。

列位,吃了吗您哪?明儿就到三伏天了!

“三伏天儿”是怎么档子事儿呢?

这三伏天儿可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闷热的日子。它原本是按农历计算的,在小暑和立秋之间,大约也就是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三、四十天吧。

入伏日,按照京都的习俗,要“贴伏膘儿”,最应景的一句俗话叫“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北京人好吃面食,所以这饺子、面条和烙饼就从没有吃腻味的时候。

为什么赶上伏天儿要吃面食呢?

皆因为夏天温度高,常出汗就会营养流失,什么蛋白质、氨基酸、钾钠矿物质啊等等,而这面粉与大米相比,面粉中的蛋白质更高一些,所以就得了个结论,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也利于吸收。

据说人在出汗多的情况下吃一点面食,还能够刺激人的思维活动(可能是小麦中含有B族维生素的缘故吧)。

咱先说说这“头伏的饺子”。饺子在古代叫“馄饨”。

但凡伏天,人的胃口通常不好,吃不下什么东西,饺子有面有馅儿,据说还可以调养心气,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饺子乃是开胃解馋的一介尤物。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之二十八,贴伏膘儿

三伏天时逢疰夏之际,“伏”与“福”音同,因此,这头伏饺子又有“纳福”之意。说白了,就是人们在这头伏天儿里许个愿景,平平安安无病无灾的,别染上疰夏之症。

因此,每每入伏这天,各家中剁肉之声四起,准备着手包饺子。老话说:“六月里,乐呵呵,上下全吃煮饽饽。”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之二十八,贴伏膘儿

老北京人,赶上头伏,吃饺子讲究的不是吃肉馅,而是要吃全素的,比如用莴笋、菌菇或茄子、豆角等配料拌和成馅儿,再酌量滴一些香油,口味清淡不说,吃起来却也香喷喷的。

当然,过去人们在头伏天儿不仅一定要吃饺子,种类还多,什么水饺、煎饺,什么烫面饺、锅贴儿了,想吃什么就做什么。不过这时节最受人待见的还是韭菜鸡蛋馅儿的水饺了,三两个鸡子用热油一摊,街上块八毛的一捆绿油油的韭菜,活块面团,操起擀面棍儿叮噹五四地一通忙活,赶等饺子出锅了,吃时蘸点蒜末老醋,嘿!没谁了!

咱再说说二伏的面条。面条在古代叫“汤饼”。

您一准儿得糊涂了,“汤饼”怎么会是面条呢?其实说到底,面条就是由汤饼和面片汤逐步演绎而成的。

特别是《魏式春秋》里的一句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估摸着让您又有点糊涂了,试想,这大热天儿的,窝儿不动都汗流如雨的,还要吃热汤面?脑袋是不是让门框给挤了呢?大白天的净说胡话。

关于最热的二伏天儿吃面条的讲究不妨跟您掰扯一下下,在古人看来,(农历)五月乃为“恶月”,(农历)六月因为沾了“恶月”的边儿,所以怎么着也得“辟恶”(《荆楚岁时记》中说: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以毒攻毒”、“以热制热”则是中医消暑的一剂良方,加之小麦新熟,若用新小麦磨成面擀成面条,吃后不仅增添营养,又有“纳新”意味,即便有那爱吃“锅挑儿”的,吃完一大碗热面条出一身臭汗,那也不乏舒坦啊!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之二十八,贴伏膘儿

老北京人做面条可以说是手拿把攥,一到二伏天儿,家家的手艺就都抖露出来了,自然,面条也是丰富多样,您比方说炸酱面,油汪汪的肉丁炸酱往过了凉水的面条上一浇,再撒些黄瓜丝、芹菜丝、青豆、青蒜末、小萝卜儿缨,剥几粒紫皮蒜,呼噜噜吃起来,透着那么享受。

自然,除去炸酱面,还有西红柿鸡蛋打卤面、尖椒卤面、扁豆焖面、炒面等等。但今儿要意外说的乃是二伏天儿老北京最讲究的另外两种面条。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之二十八,贴伏膘儿

一是芝麻酱凉面,面条出锅后一定要用凉水多过几遍,浇上经水调和的芝麻酱,再酌情伴上一点黄瓜丝,面条的凉爽、麻酱的咸香、瓜丝的清香,那般味道可不是吃一两回就能体会得到的。

二是肉汆儿面,它与炸酱面不同,注重的一个“汆”字(放在水中稍微一煮迅速捞出),尤以羊肉汆儿面为妙。

先将羊肉切成薄片,用酱油、香油等腌渍入味儿;热油锅炝葱花后倒入水;待水开后将面条放进去煮;赶等面条将熟之际,把那羊肉片倒进锅里用筷子搅散;直到羊肉片变了颜色再撒点胡椒面,就可以捞出来吃了。

这羊肉汆儿面不仅汤色浓稠,而且口味浑厚,若再滴几滴香油,曼妙无比。

最后,说说这末伏的烙饼摊鸡蛋。您可别小瞧这烙饼摊鸡蛋,那可是旧京寻常人家待客上桌儿的必备之物。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之二十八,贴伏膘儿

到了三伏天儿,家里的老人们就开始着手和面烙饼。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之二十八,贴伏膘儿

新烙成的黄澄澄的面饼卷以刚刚摊成的金灿灿的鸡蛋,再配以拌茄泥和拍黄瓜,讲究点的再添以酱肘子或是猪头肉,岂不是美美哒!

如今,烙饼的种类很多,像什么酥油饼、发面饼、家常饼、葱花饼、红糖饼、芝麻酱饼……不一而足。

今儿意外说的乃是烙饼中的一个另类——油渣儿饼。

过去年景,家家儿都穷,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所以那时人们总喜欢买肥一点的猪肉,那肥膘儿另有作用,干吗呢?用它来炼油,炼完的猪油就成了家里日常肴馔的主要原油了。

经常的,人们还将炼完大油的这些油渣儿留下,剁点葱末,混合一起用面团包了擀了再烙了,这就成了油渣儿饼。吃时要趁热,再熬一锅绿豆汤,自是味美殊甚!

虽然时过境迁,油渣儿饼似乎也少见了,但是对于三伏天儿“贴伏膘儿”的传统习俗,无论达济还是困蹇,无论眷顾还是遗弃,在喧腾嘈杂的尘世中,已然在阛阓之间,伴着刀剁面擀之声,深深烙下了低棚窄巷内外的种种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