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王:漢 武 帝

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皇帝很多,每個朝代的皇位世襲傳承,從興盛到滅亡,不乏有些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可能稱得上“千古帝王”,卻寥寥數人。他們都為後人做了巨大的貢獻,被後人稱頌,流芳百世。有人猜測肯定包括“炎黃子孫之父”的炎帝和黃帝了,其實不包括他們,雖然他們為人類開天闢地創造了農糧醫藥和天文經緯技術造福於全球,但是那時還沒建立王朝,他們只是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帝王,自然是指建立皇朝,擁有皇帝寶座和至高無上的權利的皇帝。

千古帝王:漢 武 帝


漢 武 帝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漢族,幼名劉彘,是西漢的第7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七歲時被冊立為太子,十六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

那一時期亦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

漢武帝創立了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

其在位期間,曾用年號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

公元前87年, 漢武帝駕崩,諡號“孝武”,廟號是世宗,葬於茂陵。


千古帝王:漢 武 帝


為政舉措

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

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

武帝還找藉口,一次就削去當時半數的侯國。

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

這些有功的丞相受到禮遇,到漢武帝時和丞相多有不合,經常會藉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朝中大臣不願意接任丞相之職。

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

漢武帝即位初,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比較好,

但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邊境匈奴襲擾不斷,而封建統治思想尚待確立。

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

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的學說。

經濟上漢武帝採納桑弘羊的主張,由政府直接經營運輸和貿易;

軍事上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大將,解除了匈奴的威脅,統一今兩廣一帶,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


北擊匈奴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始於公元前129年,共歷時四十四年之久,

其中以取得漠北決戰勝利為標誌,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而以第一個階段為主體。

在這一時期內,漢軍曾對匈奴展開三次重大反擊作戰(也有人稱之為五大戰役),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

這三次戰略反擊,分別是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賴以發動騷擾戰爭的軍事實力,

使匈奴再也無力對漢王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

戰爭中,匈奴被殲人數累計高達15萬之多,無力再與漢室相抗衡。

匈奴失去水草豐盛、氣候溫和的河南、陰山和河西兩大基地,遠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銳減,開始走向衰落了。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的勝利,也為漢王朝加強和鞏固邊防建設,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開闢了道路。

漢武帝在反擊匈奴的同時,移民墾邊,加強了北部的邊防。

在對匈奴作戰過程中,漢朝為了爭取別國,曾派遣張騫等人通西域,擴大了中外交流。

而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則幫助解除了東北、西北各少數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脅,送去了漢族先進的農業、

手工業技術和文化 成就,促進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來,

推動了邊疆少數民族的發展和民族間的融合, 也使中國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比較通暢地開展起來。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的勝利,在軍事領域中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它推動了騎兵隊伍的建設,積累了大規模騎 兵作戰的經驗,促進了戰術的革新。

對於古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戰爭實踐的發展均具有 深遠的影響。


絲綢之路

千古帝王:漢 武 帝


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38年,派張騫率領百多名隨從從長安出發,

攜帶大批金幣絲帛以及牛羊向西域進發。

在途中張騫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

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

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

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

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連接東到長安,西到羅馬帝國,最遠到埃及亞歷山大的貿易通道。

是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

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大文學家

千古帝王:漢 武 帝


劉徹不但是政治家,也是一位愛好文學、提倡辭賦的詩人。

明人王世貞以為,其成就在“長卿下、子云上”

其他存留的詩作,《瓠子歌》、《天馬歌》、《悼李夫人賦》也“壯麗鴻奇”,為詩論家所推崇。

清麗雋永,筆調流暢的《秋風辭》,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此詩雖是即興之作,一波三折,抒寫得曲折纏綿。

沈德潛《古詩源》卷二:“《離騷》遺響。文中子謂樂極哀來,其悔心之萌乎?

”以“《離騷》遺響”觀之,乃就文辭而言,沈德潛的評價非常切實。

魯迅稱此詩“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