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風采原新華社高級副總編輯閔凡路點評:天河湖畔青青草小說

閔凡路

大家風采原新華社高級副總編輯閔凡路點評:天河湖畔青青草小說

鳳陽,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那裡有青山綠水,中都城牆,有韭山仙洞,迷谷狼巷,還有聞名遐邇的小崗村,我的朋友宮開理就住在鳳陽的鼓樓旁。他約我去鳳陽走走看看。我心嚮往之,尚未成行。

大家風采原新華社高級副總編輯閔凡路點評:天河湖畔青青草小說

鳳陽古城樓

去年秋天,中華辭賦社在北京小湯山舉辦辭賦高級研討班,見到宮開理先生,得知他在工作之餘,筆耕不輟,著述甚豐,出版過《清官宮兆麟的故事》《中都戲劇小品》《千古傳奇說鳳陽》《齊天大聖上訪》《清風明月》《帝鄉民風情》等著作。他在高研班結業晚會上演唱的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唱段,聲調高亢,旋律優美,一曲驚四座。開裡是個多才多藝之人。

大家風采原新華社高級副總編輯閔凡路點評:天河湖畔青青草小說

文學大家宮開理

年前,他拿一部長篇小說《天河湖畔草青青》給我看,說將在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邀我作序。

大家風采原新華社高級副總編輯閔凡路點評:天河湖畔青青草小說

原新華社副總編輯閔凡路

這部三十八萬字的長篇,以第一人稱回憶往事的寫作手法,大跨度,全方位,超時空的高度視角,巧妙地採用古典文學的創作思路,濃墨重彩地描寫天河湖畔田土一家三代人百年悲歡離合的人生經歷。作品曲折新奇,扣人心絃;人物塑造形象逼真,性格鮮明;語言樸實無華,帶有濃厚泥土味。

大家風采原新華社高級副總編輯閔凡路點評:天河湖畔青青草小說

研修班講話

小說是以一條主線和兩條副線貫穿全文的。一條副線是田土家院中歷經滄桑的老槐樹,它不僅是田家祖輩繁衍的象徵,也是田土愛情糾葛的見證。另一條副線是古往今來養育著這片土地上祖輩族人的天河湖。作品自始至終沒有離開過碧波盪漾的天河湖。小說的主線就是田土終生所酷愛的、也是隨他走過大半生苦樂年華的文學 。從寫作《銀河傳》,到組建天河文學社;從在省報副刊上發表處女作,到縣人武部做新聞幹事;再從參加省小說創作培訓班,到當選縣作協主席,田土的人生道路都與文學緊密關聯。田土從一個農村青年文學愛好者,成長為小有名氣的作家,實現了他的作家夢。

大家風采原新華社高級副總編輯閔凡路點評:天河湖畔青青草小說

省領導和全國文學大家聚集鳳陽開研

小說最精彩的部分是田土回鄉創業的艱辛與遭遇,曲折與坎坷,以及初進縣城的窘困與心酸,還有愛情的挫折,和三個女人真情實感的交織。小說將主人公一段隱秘的個人際遭和那一代人的共同歷史,藝術地雜揉在一起,盡描人身百態;又將自已在工作崗位上所遭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愛情的煩惱、人生的榮辱沉浮,都飽含深情地描述出來,詮譯奇妙人生。這裡有個人命運與家國時代的碰撞,人生意義與生命價值的追尋。作者從一個家庭歷史的細小側面,反映國家的百年變遷和整個民族振興的宏大社會歷史畫卷;從田土痴心不改、愈挫愈勇的進取精神,反映中華民族頑強的抗爭和自強不息的氣節。這正是這部作品的價值所在。

大家風采原新華社高級副總編輯閔凡路點評:天河湖畔青青草小說

小草與人生

小說作者宮開理先生一直生活工作在基層,在他的故鄉鳳陽。他深愛這片土地,熟悉那裡的滄桑變故,風土人情,故鄉人的憂樂冷暖,愛恨情仇。作品主人公身上可以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

大家風采原新華社高級副總編輯閔凡路點評:天河湖畔青青草小說

知識海洋中一滴水珠

大家風采原新華社高級副總編輯閔凡路點評:天河湖畔青青草小說

閔凡路在京開研

《天河湖畔草青青》是一部緊扣時代脈膊的原創小說,是多少年來出現的以母親文學創作的深接地氣的草根型優秀文學作品。

生命有窮期,藝術無止境。宮開理先生正值人生盛年,又趕上大有作為的新時代,身處改革前沿,我相信開理的文學之路,會越走越寬,創作出更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

(作者曾任《半月談》雜誌總編輯、新華社副總編輯,現任《中華辭賦》雜誌總編輯。

大家風采原新華社高級副總編輯閔凡路點評:天河湖畔青青草小說


宮開理,生在天河湖,長在農民之家。就讀北京政法大學,供職於鳳陽正法戰線,自幼痴迷文學,執著於寫作,堅持筆耕不輟。多年來,他用文藝形式的配合本職工作,編寫出大量的法制小品、戲劇,他的劇本都具有地方特色,所有的戲劇和小品都搬上舞臺。通過巡迴演出,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因此他在“二五”“三五”普法中被滁州市評為先進個人,省優秀人民調解員,安徽優秀法制副校長,2003年被省司法廳授予二等功。現任鳳陽作協主席,《鳳陽文學》主編,數年來在《新華月報》、《青春》、《安徽文學》、《安徽日報》等各家報紙刊物上發表文章八百多篇,著有《清官宮兆麟的故事》、《中都戲劇小品》、《千古傳奇說風陽》上下冊《清風明月》、《天河湖畔青青》等

大家風采原新華社高級副總編輯閔凡路點評:天河湖畔青青草小說

閔凡路,新華社原副總編輯,高級編輯,中國碑石文化工程院常務副院長、《中華辭賦》社社長。當代文藝評論家、辭賦家。

1934年9月30日生,吉林省柳河縣人。1957年畢業於哈爾濱外國語學院,同年到新華社工作,從事新聞工作47年。先後做過翻譯、編輯、記者,擔任過新華社遼寧分社副社長、《半月談》雜誌社總編輯、新華社副總編輯兼國內部主任、《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喜歡寫詩,曾擔任新華詩社副社長。著作有《世界大變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世界上》、《閔凡路評論集》等,主持策劃的大型音像電視節目有《百年百事》、《思想解放史錄》、《大使》、《石油風雲錄》等。曾獲首屆韜奮新聞獎提名,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現在的社會兼職有中國碑賦文化工程院常務副院長、中華辭賦社社長、華夏記者俱樂部常務副會長、《華夏記者網》編委會主任、中國國際影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中華慈善新聞促進工作委員會名譽會長、通化中學北京校友會名譽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