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學歷史學的學姐師哥,可以傳授下經驗嗎?

Dominattions


先自我介紹一下我現在是碩士在讀,不過我是文科的法律,雖然不是歷史,但歷史之於我是一種愛好,更是我的財富源泉。可以說我大量的知識儲備和思想都是從歷史中獲得的。

我很小便開始接觸了歷史,小學的時候有一本上下兩冊的《資治通鑑》我看了很多遍,還記得第一篇是三家分晉,當時覺得名字讀起來就很厲害的樣子雖然看不懂。可以說從歷史中,我們能發現古人與今人在思想感情上的趨同性,所謂“歷史無新事”便是此意。你會發現當今世界的格局在古代中國歷史上不斷上演,他國政客的手段不過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東西,你會發現今人的思想境界也是歷史上某一時期所雷同的等等。

我以前很費解為什麼我愛讀歷史,為什麼我這麼沉浸其中。後來我在大學讀顧誠先生的《南明史》發現一句話:一個國家的人民應該對他本民族的歷史有著默默的溫情和敬意。這才讓我豁然開朗,如解倒懸。正是因為這些先人的智慧與生活,讓我倍感親切與渴望,我彷彿看到的不是一個個平面的字節,而是一幅幅極為生動的活動畫卷!我的心臟在每一段歷史記載中不停起舞,我為每一個存在於歷史上的先人之經歷而感同身受,我為了帝國的衰亡而悲嘆,為了英雄的隕落而久久不能入眠,我更為了我們民族有著如此輝煌的文化和過去感到無比的驕傲和激動!這是我民族自豪感最深處的由來,也是讓我遇到困難不斷克服的根本動力,因為前人沒有歷史借鑑,也能完成那些無比困難的事情,何況今日的我呢!

這便是歷史學習的根本方法,熱愛,你只需要去熱愛他,你無需學習,只需要去感受他的存在,歷史會像一個個你所經歷的故事,你身邊曾經發生的故事,不知不覺融入你的腦海,融入你的生活,融入你的人生。





戴朱先生


回答者“沙與駝鈴”的回答很好。在此,我只在別的方面談談我的經驗和看法。

若您是非歷史專業的學生,那麼我建議你遠離歷史,儘量少談歷史,更不要說“縱觀歷史”、“自古以來”這類話。因為歷史不僅每個人都能談、會談,但它還是“一個任人揉捏的小姑娘”,歷史雖可以通過各種研究手段辨別真偽,但並不是都能辨別,更多的還是歷史學家和當權者“建構”甚至虛構。把精力放在別的方面或許不會陷入歷史學的陷阱中,個人建議,僅供參考。

若您是歷史學的學生,我想我不必多說,因為老師們會引你走進歷史學的大門。我唯一要說的是,要有史德,堅持一份材料說一分話的原則,不可為統治者搬弄是非。

最後,祝您好運。


花落有期


培根有一句名言:讀史可以明智。許多非歷史專業的人對歷史也有濃厚的興趣,這其實是件好事,因為一個國家的國民的歷史知識和歷史素養是非常重要的,不鑑往焉知來?歷史讓我們知道自己國家和民族的過去,瞭解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從而更好地立足於當下,更好地走向未來。

我雖然是歷史專業畢業,但後來沒有從事歷史研究,因而不敢妄談什麼經驗,願與大家分享幾點學習的體會。

其一,素養。唐代史論家劉知幾認為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史學家,要具備“才”“學"“識”三長,清代章學誠在三長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史德”的重要性。這些觀點體現了中國史學的重要傳統,應予以重視。

其二,取向。歷史學習與研究中不能不注意如何處理好博與約、廣與精的關係。由於歷史典籍浩如煙海,一個人即使皓首窮經一輩子,也只能讀完覽畢其中的一部分典籍,這裡就涉及如何取捨的問題了。一般而言,為了博廣,應先通讀一些通史性論著,既包括中國史的,也包括世界史的,在通讀的過程中可適當瀏覽相關的史料,以此在頭腦中建立起歷史發展的基本概貌,打下初步基礎。為了精深,則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專注於一個或幾個領域,按照“涸澤而漁”的要求,儘可能多地深入學習和研究相關問題,以博覽眾長,“成一家之言”。

其三,方法。胡適曾強調歷史研究“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突出實證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應學習和掌握歷史研究的基礎學科和基本技能,如文字學、目錄學、年代學、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史源學、校勘學等等。每門基礎學科的專業性都非常強,要學好可得花大力氣!

其四,實踐。傅斯年認為“一切歷史學都是史料學",沒有史料就無法學習和研究歷史,強調“上窮碧落下黃泉,功手動腳找東西”。我們在讀史籍的過程中,可以隨手記下自己感興趣或認為有價值的史料,聚沙成塔,史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作些研究,寫成文章,最後當能有所成。

最後,推薦嚴耕望先生的《治史三書》,那真是大家示人以軌則的一本關於歷史學習和研究的最好指南,值得反覆精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