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学历史学的学姐师哥,可以传授下经验吗?

Dominattions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现在是硕士在读,不过我是文科的法律,虽然不是历史,但历史之于我是一种爱好,更是我的财富源泉。可以说我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思想都是从历史中获得的。

我很小便开始接触了历史,小学的时候有一本上下两册的《资治通鉴》我看了很多遍,还记得第一篇是三家分晋,当时觉得名字读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虽然看不懂。可以说从历史中,我们能发现古人与今人在思想感情上的趋同性,所谓“历史无新事”便是此意。你会发现当今世界的格局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他国政客的手段不过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东西,你会发现今人的思想境界也是历史上某一时期所雷同的等等。

我以前很费解为什么我爱读历史,为什么我这么沉浸其中。后来我在大学读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发现一句话:一个国家的人民应该对他本民族的历史有着默默的温情和敬意。这才让我豁然开朗,如解倒悬。正是因为这些先人的智慧与生活,让我倍感亲切与渴望,我仿佛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平面的字节,而是一幅幅极为生动的活动画卷!我的心脏在每一段历史记载中不停起舞,我为每一个存在于历史上的先人之经历而感同身受,我为了帝国的衰亡而悲叹,为了英雄的陨落而久久不能入眠,我更为了我们民族有着如此辉煌的文化和过去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激动!这是我民族自豪感最深处的由来,也是让我遇到困难不断克服的根本动力,因为前人没有历史借鉴,也能完成那些无比困难的事情,何况今日的我呢!

这便是历史学习的根本方法,热爱,你只需要去热爱他,你无需学习,只需要去感受他的存在,历史会像一个个你所经历的故事,你身边曾经发生的故事,不知不觉融入你的脑海,融入你的生活,融入你的人生。





戴朱先生


回答者“沙与驼铃”的回答很好。在此,我只在别的方面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

若您是非历史专业的学生,那么我建议你远离历史,尽量少谈历史,更不要说“纵观历史”、“自古以来”这类话。因为历史不仅每个人都能谈、会谈,但它还是“一个任人揉捏的小姑娘”,历史虽可以通过各种研究手段辨别真伪,但并不是都能辨别,更多的还是历史学家和当权者“建构”甚至虚构。把精力放在别的方面或许不会陷入历史学的陷阱中,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若您是历史学的学生,我想我不必多说,因为老师们会引你走进历史学的大门。我唯一要说的是,要有史德,坚持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不可为统治者搬弄是非。

最后,祝您好运。


花落有期


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可以明智。许多非历史专业的人对历史也有浓厚的兴趣,这其实是件好事,因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不鉴往焉知来?历史让我们知道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过去,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立足于当下,更好地走向未来。

我虽然是历史专业毕业,但后来没有从事历史研究,因而不敢妄谈什么经验,愿与大家分享几点学习的体会。

其一,素养。唐代史论家刘知幾认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史学家,要具备“才”“学"“识”三长,清代章学诚在三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史德”的重要性。这些观点体现了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应予以重视。

其二,取向。历史学习与研究中不能不注意如何处理好博与约、广与精的关系。由于历史典籍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使皓首穷经一辈子,也只能读完览毕其中的一部分典籍,这里就涉及如何取舍的问题了。一般而言,为了博广,应先通读一些通史性论著,既包括中国史的,也包括世界史的,在通读的过程中可适当浏览相关的史料,以此在头脑中建立起历史发展的基本概貌,打下初步基础。为了精深,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注于一个或几个领域,按照“涸泽而渔”的要求,尽可能多地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关问题,以博览众长,“成一家之言”。

其三,方法。胡适曾强调历史研究“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突出实证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应学习和掌握历史研究的基础学科和基本技能,如文字学、目录学、年代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源学、校勘学等等。每门基础学科的专业性都非常强,要学好可得花大力气!

其四,实践。傅斯年认为“一切历史学都是史料学",没有史料就无法学习和研究历史,强调“上穷碧落下黄泉,功手动脚找东西”。我们在读史籍的过程中,可以随手记下自己感兴趣或认为有价值的史料,聚沙成塔,史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作些研究,写成文章,最后当能有所成。

最后,推荐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那真是大家示人以轨则的一本关于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最好指南,值得反复精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