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300萬條職位大數據解讀:你的“飯碗”安全嗎?

新冠肺炎疫情對勞動力市場衝擊究竟有多大?企業對人才需求有哪些新變化?全球疫情將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4月15日晚,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盧海及其研究團隊完成的《新冠疫情對勞動力市場、中國及全球產業鏈的影響—基於招聘大數據的分析和預測》報告正式發佈,對100萬+家企業、2300萬條+職位數據進行研究和解讀。

報告發現,第一季度招聘職位和人數同比均下降27%左右,招聘公司數量沒有顯著變化;小微企業和外商合資或獨資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低收入群體就業受疫情影響最大;根據國際疫情發展和觀察到的招聘恢復情況,預期政府公共事業、國內導向製造業、商業服務業和消費服務業的招聘需求在第二季度逐漸恢復,但出口導向製造業由於受全球產業鏈影響,招聘需求會持續疲軟。

具體來看,疫情對各行業的影響有很大的差異。所有行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職位數相比於2019年都有所下降。但是各行業之間差異明顯,文化傳媒行業和服務業受影響最大,招聘職位數下降幅度超過了40%。其次是文體教育業、IT互聯網行業、金融業和貿易批發零售行業,下降幅度在30%到40%之間。農林牧漁業和生產製造業下降幅度在20%到30%之間,房地產、交通運輸和商業服務業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在10%到20%之間。受影響最小的行業是政府非盈利機構和能源礦產行業,職位數相對2019年下降比例低於10%。

不同規模企業受疫情影響方面,可以明顯發現,規模越小的企業,受疫情的影響越大,職位數的下降幅度越高。僱員規模在10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職位數目下降超過了30%。僱員規模在100-1000人的企業,平均職位數下降比例為20%-30%之間。而僱員規模超過了1000人的企業,受疫情影響最小,但是職位數目依舊下降了超過10%。另外,合資和外商獨資企業受疫情影響,招聘職位數需求的下降幅度最大,超過了30%;其次是民營企業,兩年間的下降幅度約為26%;國企受此次疫情的影響最小,職位數量下降了約20%。

而疫情對不同薪酬職位的影響有非常明顯的趨勢:薪酬越低的職位,2020年第一季度職位數量同比下降比例越高。對於月薪低於4000元的職位,職位數下降比例高達44%。而對於月薪超過15000元的職位,下降比例僅為12%。這表明,低收入人群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最大,這些低收入人群一旦失去工作,更不容易找到工作。

對此,報告建議,小微和外資/合資企業需要在政策上特別關注。“大家知道小微企業受疫情影響最大,招聘數據分析定量地告訴我們有多少小微企業是存活但減少了用工,有多少可能是沒有挺過這次疫情,停止招聘。外商獨資和合資企業的招聘需求下降是否反映了國際生產鏈的變化,是臨時還是永久的變化都需要在政策制定上作深度的思考,儘可能做到防患於未然。”而低收入失業群體受疫情影響最大,在經濟層面可能需要得到政策上的救助,可以考慮在一段時間內給予直接補貼;在職業發展層面,多創造職業培訓的條件,鼓勵經濟壓力較低的求職者藉機充實自己,提高職業技能。

報告認為,疫情對我國企業生產的影響在供給端和需求端都有所體現。從供給端來看,在國內疫情爆發時期,依靠國內其他企業提供原材料的企業會面臨生產原材料的短缺。而更多依賴國外企業提供原材料的企業,由於疫情在早期尚未影響到國外的其他企業,此時暫且受到的影響較小。從需求端來看,在國內疫情爆發時期,國內需求下降,同時由於企業無法按時交貨給客戶,企業在國外的客戶很有可能考慮將其供貨渠道轉移到其他國家,分散供應鏈過於集中的風險。同時,在疫情向其他國家擴散之後,即使企業已經復工,企業在海外的客戶需求也會進一步減小。因此,我們預期出口佔比比較高,更多地參與全球化生產的行業,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影響會更大。

4月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中國已融入全球化進程,與世界經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格局。全球疫情變化引發的外貿外資下行,必然會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帶來巨大影響。要密切分析外貿外資的變化情況,高度關注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和就業帶來的衝擊。”並且已經推出了一系列穩外貿和穩外資的措施,包括增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支持加工貿易、廣交會網上舉辦等系列舉措。

“我們預期這些舉措能夠幫助企業部分緩解疫情帶來的影響。但是,由於國外疫情加重帶來的國外需求下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現有的舉措下,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在未來一個季度的招聘需求依舊會下降,但是下降幅度會受到政府系列舉措的緩解。其次,還需要警惕未來產業鏈重組的風險。疫情帶來的產業鏈衝擊有可能會促使國外企業在未來對其供應商進行調整,導致即使國外疫情結束,國內企業的國外產品需求也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報告認為。

為此,報告建議,對外貿企業的支持需要有針對性,對不同的行業和企業規模應該有不同的支持方法,使得這些企業能夠度過長達幾個季度的難關。另外,同樣重要的是進一步開放市場,打破貿易壁壘,保持資本流動,避免產業鏈的轉移,防患於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