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300万条职位大数据解读:你的“饭碗”安全吗?

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究竟有多大?企业对人才需求有哪些新变化?全球疫情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4月15日晚,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卢海及其研究团队完成的《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中国及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基于招聘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报告正式发布,对100万+家企业、2300万条+职位数据进行研究和解读。

报告发现,第一季度招聘职位和人数同比均下降27%左右,招聘公司数量没有显著变化;小微企业和外商合资或独资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低收入群体就业受疫情影响最大;根据国际疫情发展和观察到的招聘恢复情况,预期政府公共事业、国内导向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的招聘需求在第二季度逐渐恢复,但出口导向制造业由于受全球产业链影响,招聘需求会持续疲软。

具体来看,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所有行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职位数相比于2019年都有所下降。但是各行业之间差异明显,文化传媒行业和服务业受影响最大,招聘职位数下降幅度超过了40%。其次是文体教育业、IT互联网行业、金融业和贸易批发零售行业,下降幅度在30%到40%之间。农林牧渔业和生产制造业下降幅度在20%到30%之间,房地产、交通运输和商业服务业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在10%到20%之间。受影响最小的行业是政府非盈利机构和能源矿产行业,职位数相对2019年下降比例低于10%。

不同规模企业受疫情影响方面,可以明显发现,规模越小的企业,受疫情的影响越大,职位数的下降幅度越高。雇员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职位数目下降超过了30%。雇员规模在100-1000人的企业,平均职位数下降比例为20%-30%之间。而雇员规模超过了1000人的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小,但是职位数目依旧下降了超过10%。另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受疫情影响,招聘职位数需求的下降幅度最大,超过了30%;其次是民营企业,两年间的下降幅度约为26%;国企受此次疫情的影响最小,职位数量下降了约20%。

而疫情对不同薪酬职位的影响有非常明显的趋势:薪酬越低的职位,2020年第一季度职位数量同比下降比例越高。对于月薪低于4000元的职位,职位数下降比例高达44%。而对于月薪超过15000元的职位,下降比例仅为12%。这表明,低收入人群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最大,这些低收入人群一旦失去工作,更不容易找到工作。

对此,报告建议,小微和外资/合资企业需要在政策上特别关注。“大家知道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大,招聘数据分析定量地告诉我们有多少小微企业是存活但减少了用工,有多少可能是没有挺过这次疫情,停止招聘。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的招聘需求下降是否反映了国际生产链的变化,是临时还是永久的变化都需要在政策制定上作深度的思考,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低收入失业群体受疫情影响最大,在经济层面可能需要得到政策上的救助,可以考虑在一段时间内给予直接补贴;在职业发展层面,多创造职业培训的条件,鼓励经济压力较低的求职者借机充实自己,提高职业技能。

报告认为,疫情对我国企业生产的影响在供给端和需求端都有所体现。从供给端来看,在国内疫情爆发时期,依靠国内其他企业提供原材料的企业会面临生产原材料的短缺。而更多依赖国外企业提供原材料的企业,由于疫情在早期尚未影响到国外的其他企业,此时暂且受到的影响较小。从需求端来看,在国内疫情爆发时期,国内需求下降,同时由于企业无法按时交货给客户,企业在国外的客户很有可能考虑将其供货渠道转移到其他国家,分散供应链过于集中的风险。同时,在疫情向其他国家扩散之后,即使企业已经复工,企业在海外的客户需求也会进一步减小。因此,我们预期出口占比比较高,更多地参与全球化生产的行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影响会更大。

4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中国已融入全球化进程,与世界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格局。全球疫情变化引发的外贸外资下行,必然会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巨大影响。要密切分析外贸外资的变化情况,高度关注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和就业带来的冲击。”并且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稳外贸和稳外资的措施,包括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支持加工贸易、广交会网上举办等系列举措。

“我们预期这些举措能够帮助企业部分缓解疫情带来的影响。但是,由于国外疫情加重带来的国外需求下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现有的举措下,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在未来一个季度的招聘需求依旧会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会受到政府系列举措的缓解。其次,还需要警惕未来产业链重组的风险。疫情带来的产业链冲击有可能会促使国外企业在未来对其供应商进行调整,导致即使国外疫情结束,国内企业的国外产品需求也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报告认为。

为此,报告建议,对外贸企业的支持需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规模应该有不同的支持方法,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度过长达几个季度的难关。另外,同样重要的是进一步开放市场,打破贸易壁垒,保持资本流动,避免产业链的转移,防患于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