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昨天,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日子:浙江杭州养正小学的小朋友们戴着可爱的“一米长翅帽”,兴高采烈地上学去。

原来这个学校一到三年级同学们正式开学了。
养正小学的洪校长解释说:“这确实是我们的创意,用我们的提倡的话来说就是:头戴一米帽、保持一米距。”开学前,老师就让孩子们在家和父母一起动手做“一米帽”。开学第一天戴着到学校,要求不能碰到他人,不能损坏帽子。上午,小朋友们戴着“一米帽”都很谨慎,有其他小朋友要靠近,就先提醒:“注意距离注意距离!”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保持距离,不传疾病,距离产生美,这其实是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理念和新的启示。

孩子们保持距离,减少正面接触和亲密接触,实际上是为了别人负责,也是为了自己负责。当你把健康带给了别人,你把美带给了别人。

家长们很兴奋:大宋的智慧现在终于又用上了,每个孩子在父母眼里都是状元郎。

那么,我们探索一下古人一米长翅帽文化智慧来源和传承,你是不是对长翅帽距离产生美是有了全新的认识呢?

1、一米长翅帽的起源与大宋顶级设计师赵匡胤的创意用意直接关联

话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到了大宋朝,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宋朝的皇帝、官员出场,他们的帽子上两根长长的‘翅膀’,而正是这长长的翅膀,几乎亮瞎了我们的眼睛。

太帅了!

你知道总设计师是谁吗?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人家是原创设计,有专利,带原创标签的。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据说没有留下一滴鲜血,和平登基 。

佩服不,有勇有谋有智慧的大佬。

登基以后,大臣们还没习惯角色的转换,总是没尊没卑,称兄道弟,喜欢在私底下议论纷纷,交头接耳。看到自己的学生们上课不注意听讲,那还了得,校长兼班主任赵匡胤实在不忍官员上朝交头接耳,为了弘扬正能量,他琢磨了几天几夜后,终于在第七天的早朝,宣布一项重要圣旨:

服装设计师必须按照圣上的意思,开发出一种特别的帽子,两边加两根长长的翅子,专供官员上朝使用。官员下朝以后,可以恢复正常。

所有人惊诧不已,窃窃私语。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距离产生美

皇帝诏曰: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时候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品论朝政”

要一心为国,一心为民,专一听讲,狠抓落实。

至于防止交头接耳这种说法,其实最早出自

元初人所写的《席上腐谈》:“宋又横两脚,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认为平横的两脚起到避免朝见时“偶语”的功能。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宋太祖 赵匡胤的原创一米帽 威风凛凛 帅呆了


2、一米帽长翅带来了大宋朝纲风气的好转,有了距离,同学们产生了认真听讲领会的好习惯

大宋太祖赵匡胤校长每日早朝,其实就是一位讲课的老师无异,他在前边认真讲解,还需要布置的朝政大事,大臣们就是学生,需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听讲。如果在私底下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势必导致不能及时领会老师的授课宗旨,发生偏差,延误朝政。

再者,交头接耳是小人行为,有什么意见可以奏本嘛。

由于有了一定距离,就产生了美:不会互相猜疑,不窃窃私语,不公开拉帮结派。这不是正能量吗?共同形成合力,辅佐皇上,产生朝廷的共鸣。

长翅一米帽的运用,使得朝纲风气有了明显好转。人人都能认真领会,及时思考,抓好落实。

皇上老师在上头部署任务,自然感觉课堂纪律特别好。也保证了教学效果任务的落实。久而久之。大宋朝的一米帽已经成了习惯。如果大臣微服私访不带一米帽,自己还感觉不够自然了呢?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据说,某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私访。当他和一个老人家谈话时,他特别认真地距离左右一米,然后认真地听老人诉说真实民情。听着听着,老人家突然对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出异乎异常的恭谦。

寇准感到奇怪,就故意说道:“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

老人家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

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

寇准心想,难道你有千里眼?

老人家说:“相公,刚才您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一米)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呢?在刚才我向您诉说汇报民情的时候,您始终保持和身边的人一米的距离,也是担心互相碰到了帽子呀?”

寇准听了哈哈大笑,忙说:我作为朝廷命官,早已经习惯了长翅帽,不带也得躲着,怕碰着别人。你真是老江湖,看穿了,哈哈哈,哎呀,我怎么说漏嘴了呢?“

全场随即哈哈大笑,臣民同乐,其乐融融......

全都是因为大宋朝的一米长翅帽。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宋朝权臣 寇准一米帽标准相

3、中华文化绵远流长,一米长翅帽在北宋之前,早已有之,美其名曰:长脚幞(fu)头

说到大宋的长翅一米帽,其实也不是完全原创,而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史逐步演变而来的,经历的过程可谓之漫长。

“长翅膀”原来只是固定帽子的带子,其实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这两条带子就已经逐渐夸张伸长,人们以其长、挺为美,经历百年的逐渐变长过程。这种“ 官帽 ”从隋唐时的幞头演变而来,宋代文献中称为“幞头”或“折上巾”。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幞头后面打结的两个角,就是“长耳朵”的前身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晚唐五代各种幞头脚,从短脚到八字、到平直、

晚唐、五代的各种幞头脚,从短脚到八字、到平直、到上翘冲天,各种夸张都有。无论怎么夸张,都离不开头上的双翅,

笔者认为:这就是古人的大智慧,希望头脑长出翅膀的神奇美好愿望吧。所以我们看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带着双翅帽子出场,怎么感觉都是那么合适,那么标志,那么好看呢?因为,他们是大诗人,有着无穷的想象力, 在头上长出双翅,岂不是长出了神奇的想象力的翅膀,真的把我们的三观提升到了一个境界和高度,带的飞了起来......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如果农民带这种长翅帽,就不够好看了,违和感出现。

农民需要戴草帽。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晚唐五代壁画中的幞头,几乎360度无死角

晚唐五代壁画中的幞头,几乎360度各种角度都有,平角也很流行。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间,幞头脚变得越来越长,并且加了骨架,拗成各种固定造型。

那么,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不是原创,我们看一看法可知晓

宋代程大昌在《 演繁露 》中说:“幞头之制,裁纱覆首,尽韬其发,两脚系脑后……其改为硬脚,史不载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时也。”

宋代魏了翁《古今考》说:“ 五代至宋以幞頭为首饰,漆纱为之,横长其带 。”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五代、辽、宋壁画绘画中人物戴展角幞头 敦煌壁画

有史记载,早在赵匡胤北宋之前的晚唐、五代,就已经广泛流行各种夸张的幞头脚造型,其中就包括平直的展角,长度已经超过肩膀,和北宋类似了。

关于幞头,宋代的官方文献以及文人笔记里本就有很多论述,但在诸多宋代文献中,没有一处提及展角幞头是由本朝宋太祖为官员而发明。由此可见,赵匡胤虽然自己加了原创标签,但是他也不是原创,只不过是借鉴发展的,你完全可以举报,赵匡胤粉你非原创哇!举报成功!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宋代,皇帝和臣下都通用这种平脚幞头。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戴幞头的宋太祖、宋徽宗、宋神宗

4、这么精美的一米长翅帽在宋以后,使用越来越少,到底是什么原因?


各种宋代文献里面,也都记录了展角幞头其实是上下通用的帽子。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和兴盛。许多外国官员来到大宋朝拜,也会把带上一米帽当做一种荣幸和快乐。想一想,金发碧眼的洋人带上一米帽,大大的眼睛,高高的个子 ,该是怎样的一种滑稽和风情画面,但是他们愿意,因为时尚嘛。

《宋史·舆服志》说“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平施两脚,以铁为之”,皇帝和臣下都通用这种平脚幞头。

到了元明时代,就变成官员公服专用的官帽,而不被日常使用。又因为过长的翅膀给日常劳动生产带来不方便。

到了明朝 ,手工业飞速发展,人们比较追求简约时代,所以。长翅帽明代民间越用越少,逐渐消失。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孔府旧藏的明代展脚幞头 山东曲阜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头戴展角幞头的明代官员公服像

5、长翅帽的运用到疫情后的小学生中,是新时期的距离产生美的行动,值得点赞,如果再加上传统文化教学传承则更显完美

保持距离,不传疾病,距离产生美,这其实是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理念和新启示。

我们保持距离,减少正面接触和亲密接触,实际上是为了别人负责,也是为了自己负责。当你把健康带给了别人,你把美带给了别人。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在这个时候,我们深入解读古代并运用到现在小学生的一米长翅帽别有深意。因为它代表了疫情下的我们当代小学生人与之间的尊重、理解、负责和情怀。

保持一定的距离,就保持了健康,就带给了别人带来了健康,这不是最美的心灵体现吗?

我们为这种行为点赞。但不是说非得大力推行这种行为。最起码是应用这种行为的创作者,她是有初心的教育者,是有创意的传统文化传播者,是了解传统文化和华夏历史的。

从杭州小学防疫“一米帽”追本溯源古代长翅帽文化智慧的前世今生

笔者吴刚作文建议:

如果在小学生使用一米长翅帽的时候,再加上传统文化的教学融入,那该多么的有意义。讲一讲长翅帽的由来和传承,带着长翅帽朗诵一下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苏东坡的诗词,该有多么的充满意境啊!当疫情结束时,我们摘下一米长翅帽的时候。我们会感谢古人留给我们智慧的伟大,感谢古为今用带来的启迪。这种意境和感觉是美好的,它将是我们这一代经历疫情后的小学生,留给自己、留给历史和留给未来最美好的智慧创造、心灵笔记和文化传承。


感谢@今日头条青云计划 大力扶持

关注@吴刚作文 资深原创教育耕耘者与实践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