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患者,出現5種表現,需要定期複查

咱們這兒,每年新增40萬胃癌患者,研究資料顯示,有5%的胃潰瘍患者,可能會發展為胃癌。特別是那些潰瘍病史較長,或者潰瘍面積較大者,惡變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得了胃潰瘍,如果發現惡變的相關征兆,應該及時檢查。那麼,潰瘍惡變會有哪些信號?應該如何應對呢?咱們現在來解析。

胃潰瘍患者,出現5種表現,需要定期複查

胃潰瘍本身,是1種良性病變,基本的病理過程,是胃酸對胃黏膜帶來損傷,而黏膜具有很強的修復能力,通常3天就可以完成黏膜表面的更新。但是,如果損傷與修復的過程反覆進行,就可能激活細胞的突變機制,從而引起惡變。

胃潰瘍患者,出現5種表現,需要定期複查

胃潰瘍惡變,有3種病理變化,是導致癌症發生的關鍵。第1種是腸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腸黏膜上皮所取代,胃黏膜的細胞構成越來越像腸道黏膜;第2種病理變化是異型增生,如果形成隆起的病變,就稱為腺瘤。重度的異型增生,無法逆轉,會發展為胃癌;第3種是上皮內瘤變,是基底膜以上的非浸潤性腫瘤性改變,屬於癌前病變。研究證實,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都會顯著增加胃癌風險,其中,腸上皮化生還是預測胃癌的重要指標;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異型增生,則是被公認的癌前病變;重度異型增生的癌變率,可達25%。胃潰瘍惡變的病理變化,需要通過胃鏡及活檢等檢查才能發現。對於胃潰瘍患者來說,需要通過相關症狀,發現惡性徵兆,及時檢查確診。

胃潰瘍患者,出現5種表現,需要定期複查

胃潰瘍惡變的第1個徵兆,是疼痛規律發生變化。典型的胃潰瘍疼痛,多數是在飯後1小時內發作,然後逐漸減輕。疼痛多為上腹部隱痛,或者是燒灼痛。如果胃痛隨時發作,疼痛持續時間延長,就要想到潰瘍惡變的可能。

胃潰瘍患者,出現5種表現,需要定期複查

胃潰瘍惡變的第2個徵兆,是藥物反應的變化。由於治療潰瘍的藥物較多,而且潰瘍的病程較長,就如俗話所說,久病成良醫。很多胃潰瘍患者,都能掌握自己的胃痛發作規律,也能發現適合病情緩解的藥物。如果發現自己按平時的習慣服藥,沒有明顯效果,甚至疼痛還會持續加重,那就可能是惡變的信號。

胃潰瘍患者,出現5種表現,需要定期複查

胃潰瘍惡變的第3個徵兆,是發現腹部包塊。胃潰瘍,病變在胃黏膜,不會形成包塊。如果潰瘍變大並且惡變,病變進入晚期,就會在左上腹部觸及質地較硬的結節狀包塊,按壓的時候,會產生疼痛。

胃潰瘍惡變的第4個徵兆,是不明原因的進行性消瘦。如果食慾發生明顯減退,並且伴有噁心及嘔吐,體重進行性下降,就是潰瘍惡變的信號。

胃潰瘍惡變的第5個徵兆,是發生便血,自己觀察到柏油樣黑便,或者大便潛血試驗結果多次陽性,並且有貧血的症狀,這些表現,可能是潰瘍惡變的信號。

胃潰瘍患者,出現5種表現,需要定期複查

胃潰瘍惡變的確診,目前最可靠的手段是胃鏡檢查。如果胃鏡檢查,發現輕度異型增生,需要每年複查1次;如果年齡已經超過60歲,並且伴有重度萎縮性胃炎,就要每隔6個月複查1次;中度異型增生,確診的第1年,每3個月複查1次,之後按病情進展,改為6個月複查1次;重度異型增生,則需要進行病理活檢,並且考慮手術切除。預防胃潰瘍惡變,關鍵在於徹底治療潰瘍。大多數的胃潰瘍,經過正規的治療,能夠根治,同時,需要改變生活行為,堅持健康飲食,減輕壓力,避免過分緊張。儘早認識胃潰瘍的基本原理,建立科學檢查的意識,是預防胃潰瘍惡變的重要措施。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慢性病那些事##健康科普排位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