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晚年寫給八歲兒子的《誡子書》為當今學校所傳誦

11月13日,福建省大愛助教扶貧基金會在福建漳州詔安縣的深橋中學舉行“文才武略”捐資助學儀式,期間,聽取了語文老師教授國學,深有感觸。特別分享這篇《誡子書》。

諸葛亮晚年寫給八歲兒子的《誡子書》為當今學校所傳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諸葛亮晚年寫給八歲兒子的《誡子書》為當今學校所傳誦

鑑賞:

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瞭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