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董卿的教育觀,請不要相信,錯誤的管教方法會毀了孩子

最近網上流傳著董卿的一句話:“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他!”

董卿,大家都知道,知名主持人,主持過《春晚》、《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應該不會說出這種可能誤導觀眾的話,我第一感覺是被人斷章取義了。

在這裡我們先不討論這句話的出處,只看這句話本身能“火”,能得到眾多網友的贊同,就可以看出許多家長的管教心態和人生態度。

分析

在這裡,我想談談對這句話的一點感悟,供大家交流探討。

首先,我不贊同這句話,特別是不贊同這個“逼”字。

“逼”的釋義是強迫、威脅,在這句話裡反映是一種急切的心態。

為什麼會“逼”孩子?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心態

父母潛意識裡的攀比、炫耀心態

父母希望孩子起點更高,將來生活更舒適

……

這些想法在孩子成長階段只有一個量化標準,就是考試成績。

於是,一些父母“唯分數論”,沒有最高,只是更高。不斷地逼孩子考高分,就容易逼出問題:

上海17歲男孩跳橋事件,還有本人居住的這個小城市,今年也發生兩起初中生跳樓事件。表面上看是與父母、同學發生口角,深層次的原因是孩子早就被“逼”得不堪重負,生無可戀,口角只是導火索。

即使孩子抗壓能力較強,沒有出現這種極端行為,但易怒、焦躁也是標配,還可能患上程度不一的抑鬱症,影響孩子終身。


網傳董卿的教育觀,請不要相信,錯誤的管教方法會毀了孩子

“將來生活會逼他”反映的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

在社會上拼搏多年的父母都會覺得很辛苦,在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工作模式:錢多事少離家近,一茶一報混一天。

自己此生是做不到了,就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做到。

那麼天底下有這樣的好事嗎?答案是:沒有。

曾經,公務員被認為是最安逸,現在被“治庸問責”搞得“白加黑”、“5+2”,比企業還累;

公認的“國民老公”王思聰,也有煩心事,差點被20億鉅額投資損失搞得身敗名裂;

還有很多不操心的職業,如路橋收費、銀行職員、國企職工,現在也都面臨失業、轉型的痛苦;

現在的世界變化太快了,以前一個企業幹一生、一個職業幹一輩子的事已經不復存在了。

有句話說得好:“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我們的孩子要適應這種趨勢。

所以,想一味追求安逸、穩定,想名校畢業後“一勞永逸”,這些觀點都不要再灌輸給孩子。

有這種觀點的孩子會喪失直面生活的勇氣,不敢面對生活的挑戰。即使工作暫時安逸了,也是溫水煮青蛙,變化到來時反而無所適從,只會怨天怨地怨社會。


網傳董卿的教育觀,請不要相信,錯誤的管教方法會毀了孩子

那麼,作為父母,到底應該怎樣管教孩子呢?

感悟

我的感悟是:作為家長,不要再越位了,應該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做決定。

孩子才是決策者和執行者,我們家長只是參謀,是孩子的引導者和建議者。

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的干預力度應越來越小,讓孩子學會獨立。

義務教育階段,要善於引導,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並改正

初中及以下的孩子,還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自覺性也較差。

作為家長,我們要引導孩子學習的興趣,幫助孩子改掉學習中的壞習慣。

要少說教,多溝通交流,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分析問題和改正問題。

我兒子讀六年級,特喜歡玩手機,越批評越玩,後來我站在他的角度真誠溝通了一次,情況好了很多,下面是我與孩子的對話。

孩子:“遊戲好玩,遊戲解說也很有趣。”

家長:“你覺得有趣,我支持你。遊戲解說是新興職業,前景很好,你的眼光不錯。但是,當一個遊戲直播需要什麼能力呢?”

孩子想了想,分析道:“要會打遊戲,是遊戲高手,還要會講話,懂英語,因為很多遊戲的界面都是英文的。”

家長:“你說的很對。遊戲解說主播需要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很高的英語水平,這些都要你通過學習獲得。你現在若沉迷於遊戲,成績跟不上,你將不能上大學,失去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你也就當不了遊戲解說主播了。”

孩子覺得我說得在理,於是,自己制定了玩手機的時間安排,並自覺遵守,對語文和英語的學習也積極了。


網傳董卿的教育觀,請不要相信,錯誤的管教方法會毀了孩子


作為父母,要善於發現並保護孩子的特長

每個孩子都有特長,這是上天的恩賜,只不過有的特長明顯,有的特長不明顯。

不管是什麼特長,我們家長都要及時發現,並保護好孩子的特長。

有的孩子是體育特長,或者繪畫特長,一些家長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在初中階段就不許孩子再“浪費時間”了,這種思想是不可取的。

在學習階段,抽出一定的時間來培養特長,可以讓孩子“勞逸結合”,舒緩緊張學習的壓力;孩子在特長領域施展才華,能夠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讚歎,也讓孩子更樂觀開朗,在學習課本知識時也會更自信。

而且,孩子有特長,將來會更快地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定位;當今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不是一個模子出來的“機器人”。


網傳董卿的教育觀,請不要相信,錯誤的管教方法會毀了孩子


高中及大學階段,要儘早引導孩子樹立人生目標,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已經基本成型,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動力。

人生目標清晰且長遠的孩子,自然就動力十足,而且越挫越勇,會為了這個人生目標持之以恆地向前邁進。

這個目標當然不是“考上名校、找個好工作”這種千篇一律的短期目標,而是必須讓孩子明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有意義,就一定要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它就像一盞明燈,引導孩子在人生道路前進,而不是渾渾噩噩,這對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哈佛大學有一個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年後的狀況:

那些佔3%者,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一直朝著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那些佔10%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隨著短期目標不斷被達成,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

那些佔60%的模糊目標者,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來都沒有目標的人群,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常常失業,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源自網絡

只有人生目標清晰且長遠,孩子才明白:大學只是起點,只有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不忘初心,不為物質生活所迷惑,時刻保持學習、鑽研的熱情,沿著既定的目標前進,才會不負此生,才會讓人充滿自豪感和成就感。


網傳董卿的教育觀,請不要相信,錯誤的管教方法會毀了孩子


孩子參加工作後,家長更要學會主動放手,讓孩子完全獨立

一些家長在孩子參加工作後,仍然干預孩子的生活,為孩子買車買房,為孩子找對象。

殊不知,這會讓孩子逐步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成為“媽寶男”、“啃老族”。

即使家庭富足,有這個條件,也不建議包買包辦一切。得來的太容易,這會讓孩子安於現狀,失去奮鬥的動力。

該放手時就放手,在這個階段,我們父母只是孩子睏倦、悲傷時棲息的港灣。我們只要做好傾聽者的角色就行了,當然,人生經驗和故事不妨拿出來與孩子分享。

綜上,孩子的人生應由自己做主,學習應是孩子自主學習,工作、生活以及婚姻更是如此

文章結尾時,出於好奇,在網上查了一下這句話的出處:應該是董卿在主持央視節目《開學第一課》時說的,原話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敵不過他敗家一年。”這其實是另一個話題:到底是賺錢重要,還是管教孩子重要。下期可以和大家再交流分享。

-end-

我是阿博說育兒,素質教育的踐行者,歡迎討論!歡迎轉發和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