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董卿的教育观,请不要相信,错误的管教方法会毁了孩子

最近网上流传着董卿的一句话:“你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逼他!”

董卿,大家都知道,知名主持人,主持过《春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应该不会说出这种可能误导观众的话,我第一感觉是被人断章取义了。

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这句话的出处,只看这句话本身能“火”,能得到众多网友的赞同,就可以看出许多家长的管教心态和人生态度。

分析

在这里,我想谈谈对这句话的一点感悟,供大家交流探讨。

首先,我不赞同这句话,特别是不赞同这个“逼”字。

“逼”的释义是强迫、威胁,在这句话里反映是一种急切的心态。

为什么会“逼”孩子?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

父母潜意识里的攀比、炫耀心态

父母希望孩子起点更高,将来生活更舒适

……

这些想法在孩子成长阶段只有一个量化标准,就是考试成绩。

于是,一些父母“唯分数论”,没有最高,只是更高。不断地逼孩子考高分,就容易逼出问题:

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还有本人居住的这个小城市,今年也发生两起初中生跳楼事件。表面上看是与父母、同学发生口角,深层次的原因是孩子早就被“逼”得不堪重负,生无可恋,口角只是导火索。

即使孩子抗压能力较强,没有出现这种极端行为,但易怒、焦躁也是标配,还可能患上程度不一的抑郁症,影响孩子终身。


网传董卿的教育观,请不要相信,错误的管教方法会毁了孩子

“将来生活会逼他”反映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社会上拼搏多年的父母都会觉得很辛苦,在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模式:钱多事少离家近,一茶一报混一天。

自己此生是做不到了,就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做到。

那么天底下有这样的好事吗?答案是:没有。

曾经,公务员被认为是最安逸,现在被“治庸问责”搞得“白加黑”、“5+2”,比企业还累;

公认的“国民老公”王思聪,也有烦心事,差点被20亿巨额投资损失搞得身败名裂;

还有很多不操心的职业,如路桥收费、银行职员、国企职工,现在也都面临失业、转型的痛苦;

现在的世界变化太快了,以前一个企业干一生、一个职业干一辈子的事已经不复存在了。

有句话说得好:“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我们的孩子要适应这种趋势。

所以,想一味追求安逸、稳定,想名校毕业后“一劳永逸”,这些观点都不要再灌输给孩子。

有这种观点的孩子会丧失直面生活的勇气,不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即使工作暂时安逸了,也是温水煮青蛙,变化到来时反而无所适从,只会怨天怨地怨社会。


网传董卿的教育观,请不要相信,错误的管教方法会毁了孩子

那么,作为父母,到底应该怎样管教孩子呢?

感悟

我的感悟是:作为家长,不要再越位了,应该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

孩子才是决策者和执行者,我们家长只是参谋,是孩子的引导者和建议者。

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干预力度应越来越小,让孩子学会独立。

义务教育阶段,要善于引导,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改正

初中及以下的孩子,还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自觉性也较差。

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改掉学习中的坏习惯。

要少说教,多沟通交流,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分析问题和改正问题。

我儿子读六年级,特喜欢玩手机,越批评越玩,后来我站在他的角度真诚沟通了一次,情况好了很多,下面是我与孩子的对话。

孩子:“游戏好玩,游戏解说也很有趣。”

家长:“你觉得有趣,我支持你。游戏解说是新兴职业,前景很好,你的眼光不错。但是,当一个游戏直播需要什么能力呢?”

孩子想了想,分析道:“要会打游戏,是游戏高手,还要会讲话,懂英语,因为很多游戏的界面都是英文的。”

家长:“你说的很对。游戏解说主播需要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高的英语水平,这些都要你通过学习获得。你现在若沉迷于游戏,成绩跟不上,你将不能上大学,失去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你也就当不了游戏解说主播了。”

孩子觉得我说得在理,于是,自己制定了玩手机的时间安排,并自觉遵守,对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也积极了。


网传董卿的教育观,请不要相信,错误的管教方法会毁了孩子


作为父母,要善于发现并保护孩子的特长

每个孩子都有特长,这是上天的恩赐,只不过有的特长明显,有的特长不明显。

不管是什么特长,我们家长都要及时发现,并保护好孩子的特长。

有的孩子是体育特长,或者绘画特长,一些家长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在初中阶段就不许孩子再“浪费时间”了,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

在学习阶段,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培养特长,可以让孩子“劳逸结合”,舒缓紧张学习的压力;孩子在特长领域施展才华,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叹,也让孩子更乐观开朗,在学习课本知识时也会更自信。

而且,孩子有特长,将来会更快地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当今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机器人”。


网传董卿的教育观,请不要相信,错误的管教方法会毁了孩子


高中及大学阶段,要尽早引导孩子树立人生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已经基本成型,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动力。

人生目标清晰且长远的孩子,自然就动力十足,而且越挫越勇,会为了这个人生目标持之以恒地向前迈进。

这个目标当然不是“考上名校、找个好工作”这种千篇一律的短期目标,而是必须让孩子明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有意义,就一定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它就像一盏明灯,引导孩子在人生道路前进,而不是浑浑噩噩,这对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哈佛大学有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的状况:

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直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随着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那些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常常失业,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源自网络

只有人生目标清晰且长远,孩子才明白:大学只是起点,只有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忘初心,不为物质生活所迷惑,时刻保持学习、钻研的热情,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才会不负此生,才会让人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


网传董卿的教育观,请不要相信,错误的管教方法会毁了孩子


孩子参加工作后,家长更要学会主动放手,让孩子完全独立

一些家长在孩子参加工作后,仍然干预孩子的生活,为孩子买车买房,为孩子找对象。

殊不知,这会让孩子逐步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为“妈宝男”、“啃老族”。

即使家庭富足,有这个条件,也不建议包买包办一切。得来的太容易,这会让孩子安于现状,失去奋斗的动力。

该放手时就放手,在这个阶段,我们父母只是孩子困倦、悲伤时栖息的港湾。我们只要做好倾听者的角色就行了,当然,人生经验和故事不妨拿出来与孩子分享。

综上,孩子的人生应由自己做主,学习应是孩子自主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婚姻更是如此

文章结尾时,出于好奇,在网上查了一下这句话的出处:应该是董卿在主持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时说的,原话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敌不过他败家一年。”这其实是另一个话题:到底是赚钱重要,还是管教孩子重要。下期可以和大家再交流分享。

-end-

我是阿博说育儿,素质教育的践行者,欢迎讨论!欢迎转发和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