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丁小琪

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作品集》

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國家正史《三國志 · 諸葛亮傳 ·出師表》中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把躬耕地點和原因說得一清二楚,躬耕在“南陽”為求生避亂。

那麼“南陽”究竟在何處呢?

一、“南陽”之名緣起

1. 春秋戰國時期,南陽、襄陽都沒有出現。此時,在今河南南陽、湖北襄樊一帶分佈著眾多的諸候國:呂國、申國、谷國、唐國、鄧國、盧國等地,後期這些諸侯國全被楚國所滅,今南陽、襄陽一帶成為了楚國的領地。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出兵攻打楚國,襄陽一帶先被秦軍佔領,秦國把漢江以南的襄陽一帶設立了南郡,此時襄陽已經有了明確的歸屬:南郡。而此時漢江以北地區仍然是楚國餘部,南陽還沒有出現。

秦昭襄王嬴稷是戰國時期秦國第三位國王,在南郡成立6年之後的公元前272年,秦軍向北打過漢江,一舉滅掉了楚國北部,秦國把漢江以北的地帶設置成“南陽郡”,治所在宛城。“宛”是戰國的冶鐵中心而享譽世界,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被稱為“南陽”。秦昭襄王設置南陽郡,是秦朝統一中國之前最具戰略意義的壯舉。“南陽”地處中原腹地,是歷代兵家逐鹿中原的必爭之地。

秦朝建立之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南陽郡、南郡都予以保留。今天南陽市(宛)就屬於當時的南陽郡,而今天的襄陽市就屬於當時的南郡,南陽和襄陽相距270華里,隔江相望,分江而治,各有歸屬,互不鳥系。

2.“王莽改制”後的“南陽”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南陽是王莽的封地。在王莽推行的新政中,南陽郡改名叫“前對”,宛城改名叫南陽,這個記錄在《漢書》和《水經注》裡均有記載。這是宛城正式改名“南陽”的最早的記錄,此記載比諸葛亮自述的“躬耕於南陽”早200多年。兩漢之際“宛城”和“南陽”互指代稱已是盡人皆知習以為常的稱謂。

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嶽麓書社1993年版《漢書》

3.國家正史對“南陽”和“宛城”互指的記述多不勝數

(1) 關於“南陽”和“宛城”互指,在國家正史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上冊《地理志第八上》p703頁中間一段對南陽做了詳細的記述(見下圖):

南陽郡,秦置,莽曰前隊。屬荊州,戶三十五萬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萬二千五十一。縣三十六:宛,故申伯國。有屈申城。縣南有北筮(shì )山。戶四萬七千五百四十七,有工官,鐵官。莽曰南陽。”

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漢書》的史料記載,是“宛”和“南陽”這個名稱互指互代的最早記載。也就是說,早在西漢末年的王莽時期,“宛”和“南陽”互指互代就很普遍,說到南陽,人們都知道是宛城;說到宛城,人們都知道是南陽。

因此,諸葛亮《出師表》所說的“躬耕於南陽”就是指的宛城,宛城就是南陽,不存在地名含糊不清的問題。鐵證如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就是今天的南陽,就是宛城,就是南陽宛城。

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南陽臥龍崗南宋岳飛手書諸葛亮《出師表》碑拓

(2)《漢書•貨殖傳第六十一》記載:“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鐵冶為業。秦滅魏,遷孔氏南陽……家致數千金,故南陽行賈盡法孔氏之雍容。”

(3)東漢,將南陽郡等行政區劃名逐步演化為治所宛城的現象更為普遍。《後漢書•志第十》:“後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會下江、新市賊張印、王常及更始之兵亦至,俱攻破南陽……四年六月,漢兵起南陽,至昆陽。”這裡使用的是南陽,同一事件在同書光武帝紀、劉玄列傳中使用的都是宛城

(4)《後漢書•天文志》記載:“四年三月丁卯,安帝巡狩,從

南陽還,道寢疾,至葉,崩。”同一事件在孝安帝紀中記載:“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庚申,幸,帝不豫……乙丑,自還。丁卯,幸葉,帝崩於乘輿,年三十二。”類似南陽、宛城互用的記載在《後漢書》中還有很多。

(5)《魏書六•劉表傳》:“是時山東兵起,(劉)表亦合兵軍襄陽。袁術之在南陽也,與孫堅合從,欲襲奪(劉)表(荊)州,使堅攻表。”這裡的襄陽一個地名就用了兩個名稱,一是作為縣治的襄陽,一是作為荊州治所的(荊)州。與此相對應的,袁術此時所在的宛城,僅用南陽代之。

(6)《吳書一•孫堅傳》:“荊州刺史王睿素遇無禮,堅過殺之。比至南陽,眾數萬人。南陽太守張諮聞軍至,晏然自若。”這裡的荊州就是襄陽,南陽就是宛城。

(7)建安二年(197年),“(張)繡領其眾,屯,與劉表合。太祖(曹操)南征,軍清水,繡等舉眾降。太祖納濟妻,繡恨之。……掩襲太祖。太祖軍敗,二子沒。”(《魏書八》)。此傳中用的是宛,但在《魏書十•賈詡傳》中用的卻是“張繡在

南陽。”以此類推,魏晉時期南陽的郡名隨著區劃的變化,已逐步地與治所地互指。

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南陽臥龍崗諸葛亮躬耕地諸葛草廬

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劉備到南陽臥龍崗訪賢三顧諸葛亮於草廬

4“三顧茅廬”時的“南陽”

東漢末年,諸葛亮在南陽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躬耕生活。這段特殊的生活,對諸葛亮兄弟倆的歷練是刻骨銘心的。他失去父母不久,又失去相依為命的叔叔諸葛玄,在葉縣埋葬完叔叔,實在是無路可走,叔叔死後,據說,嬸嬸王氏並不待見諸葛亮和諸葛均哥倆。《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這樣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事實上,在家裡,諸葛玄對諸葛亮也總是另眼相待的,覺得他聰慧俊朗,事事處處都寵著諸葛亮,嬸嬸王氏早都看不下去了。叔叔死後,諸葛亮兄弟倆的處境很艱難。他們的兩個姐姐已在荊襄嫁人,哥哥諸葛瑾去了東吳謀生。好在有南陽遠親晁家的熱情邀請才得以到南陽謀生。當時的諸葛亮小哥倆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餓著肚子,有和資格談“隱居”?所以,諸葛亮自述的“躬耕於南陽”是符合史實的,兩個無依無靠的孤兒,在遠親幫襯下,聊得暫時容身之所,親自耕播勞作。直到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才結束了躬耕生活。

諸葛亮躬耕時期的南陽叫南陽郡,郡治在宛城;此時的才襄陽縣歸屬南郡。南陽郡和南郡,是兩平起平坐的郡治,井水不犯河水,互不隸屬,同歸劉表的荊州刺史部管轄。

所以,尊重國家正史《三國志》《漢書》《後漢書》的史料記載,更要尊重諸葛亮本人說的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任何稗史、春秋、演義都不足以撼動大漢青史。

5 諸葛亮入蜀途中撰《黃牛廟記》最早提到“躬耕於南陽”

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師入蜀時,走到宜昌夷陵,見“黃牛祠”殘破不堪,諸葛亮感其”舊廟廢去,使人太息”,於是出資修復整建。諸葛亮親自撰寫了一篇《黃牛廟記》,祭祀黃牛神和紀念大禹治水的功德。命石匠鐫刻於碑石上,並親手種下鐵樹留作紀念。

諸葛亮的《黃牛廟碑》經歷1800年,至今尚存,成了黃陵廟中最珍貴的文物。常言道:千年鐵樹開了花。據景區工作人員講, 近二十年來,這棵諸葛亮當年種下的鐵樹多次開花。

諸葛亮撰文的《 黃牛廟記》如下:

“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趨蜀[道],履黃牛,因睹江山[之]勝,亂石排空,驚濤拍岸,斂巨石於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三峰。平治[洚]水,順遵其道。嗚呼,非神扶助於禹,人力奚能致此耶?僕縱步環覽,乃見江左大山壁立,林鹿峰巒如畫。熟視於大江重複石壁間,有神像[影]現焉,鬢髮鬚眉,冠裳宛然,如採畫者,前豎一旗旌,右駐一黃犢,猶有董工開導之勢。古傳所載,黃龍助禹開江治水,九載而功成,信不誣也。惜乎廟貌廢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開江,不事鑿斧,順濟舟航,當廟食茲土。僕復而興之,再建其廟貌,目之曰黃牛廟,以顯神功”。

第一句就說出了“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這是所有的史料中,最早一個出現“躬耕南陽”記述。是彌足珍貴的諸葛亮躬耕地史料。

諸葛亮在湖北大地上莊重地說出“僕躬耕南陽之畝”。南陽那時隸屬於荊州,他咋連荊州都沒提呢?可見,諸葛亮對大的地標說得非常清楚準確。南陽就是南陽。

《黃牛廟碑》拓片如下:

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6 呈送《出師表》時的“南陽”

上《出師表》是“三顧茅廬”之後20多年的事了(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前在成都向後主劉禪呈送了《出師表》,這是上疏的官文,自述“躬耕於南陽”,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錄“三顧茅廬”事件的記錄。在諸葛亮呈送《出師表》的這個時間,“南陽”已經不是當年“三顧茅廬”時的“南陽”,此時的南陽郡範圍只管轄了宛城一帶,而原南陽郡南部的新野一帶成立了義陽郡,南陽郡與南郡之間隔開了一個義陽郡。南陽郡和襄陽更是八竿子打不著了。

在諸葛亮呈送《出師表》的第二年,公元228年,45歲的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送了《後出師表》,提到了“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此“南陽”就是宛城,講的就是曹操和張繡的宛南城之戰事件。

7 諸葛亮之後的“南陽”

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書中同樣出現了不少關於“南陽郡”方位的記錄。晉代民史學家習鑿齒《襄陽記》載:“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郡”。這個記錄與《史記》《南都賦》、《晉書》等史料吻合,再次確認“南陽郡”與“南郡”的分界線是今襄陽市內的漢江,漢江北邊是南陽,漢江南邊是襄陽。隋朝之後,“南陽”這個名字就變成了宛的專利,就是今天河南省南陽市,再無爭議。

研究“南陽”問題可以發現:對於南陽來說,無論“躬耕於南陽”的“南陽”指哪裡,宛城都是南陽,這一點毫無爭議。對於襄陽來說,無論“躬耕於南陽”的“南陽”指哪裡,襄陽都不是南陽,這一點也毫無爭議。

二、襄陽、隆中不屬於南陽郡

研究“躬耕於南陽”,一定要確認“南陽”的位置。如果襄陽隆中要成為“諸葛亮躬耕地”,一定要準確的處於“南陽”的範圍之內。

1. 南陽,在漢水以北

自從公元272年南陽郡成立以來,史書中關於南陽在漢水以北的記載數不勝數:

(1)西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置南陽郡。”注引《正義》曰“秦置南陽郡,在漢水之北”。《釋名》雲:“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焉”。

(2)東漢張衡在《南都賦》記載:“陪京之南,在漢之陽”。“陽”即是北邊。《晉書》地理志記載“及秦,取楚鄢郢為南郡,又取巫中地為黔中郡,以楚之漢北立南陽郡”。

(3)東晉習鑿齒《襄陽記》記載:“秦兼天下,自漢(水)以北為南陽郡,自漢(水)以南為南郡”。

(4)1989年《襄陽縣誌》記載:“轄漢水以北,新野縣以南,蔡陽縣以西,山都縣以東的地區,屬南陽郡”。

上述這些史料,都記載著一條漢江分出了南陽郡和南郡,南陽郡和南郡之間以漢水為界,南陽的位置是在漢水以北,這一點史學界也沒有什麼異議。

2 隆中,在漢水以南

隆中,在今漢江南邊約5公里處。從古至今,古隆中這個地點都在“漢水以南”。到這裡,“諸葛亮躬耕地”的結論已經出現了,諸葛亮的“躬耕於南陽”直接排除了古隆中,古隆中不是諸葛亮躬耕地。如果隆中不屬於南陽郡,那它又屬於哪裡呢?這一點在史料中有準確記載。

(1)《襄陽記》,又名《襄陽耆舊記》,東晉習鑿齒撰寫,是目前所知襄陽地區最早的地方誌,書中明確記載:“秦兼天下,自漢(水)以北為南陽郡,自漢(水)以南為南郡”。

(2)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襄陽縣誌》載:襄陽,西漢初年建縣,“轄漢水以南,鄖縣以北,中盧縣以東,屬荊州刺史部南郡”。習鑿齒《襄陽記》中記錄“襄陽有諸葛亮故宅……”,此處的“諸葛亮故宅”就是襄陽城西的隆中。

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漢代襄陽古城在歐廟鄒灣

(3)2013年襄陽考古隊在襄陽歐廟鄒灣,發掘出一座完整的漢末襄陽城遺址。襄陽考古界認為今天的襄樊二城是在宋代時從歐廟搬遷至此今天的漢江邊。襄陽考古隊的這發現,又把漢代的襄陽古城向南推進了五六十里。這就是說,漢代的襄陽,在今天想襄陽城南五六十里遠,連漢江邊都挨不著。

漢代的時候, 連今“古隆中”地標東邊二十里的襄陽城都不存在。“襄陽說”:“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是徹頭徹尾的彌天謊言。

翻遍整個兩漢史,找不到“隆中”二字。也就是說,諸葛亮生活的時代,連“隆中”這個地名山名都沒有,何來的“隱居隆中”?何來的《隆中對》?

諸葛亮隱居“古隆中”的偽學說不攻自破。

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劉備南陽三顧茅廬訪諸葛

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南陽臥龍崗三國遺蹟諸葛草廬

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草廬對

躬耕南陽是千古不變的大漢青史

諸葛亮躬耕在南陽臥龍崗

南陽作家群《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微展

主辦單位:南陽市臥龍區文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