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的下半場

這幾年來,人們普遍覺著錢越來越難賺了,連房地產巨頭:萬科都喊出“活下去”的口號,更別提利潤比紙還薄的製造業了。

三大產業,其實最嬌貴的是製造業,必須具備諸多條件才能滿足需求:良好的港口道路,充足而又便宜的電力和自來水,配套的產業鏈,熟練的工人,穩定的治安等等。現代的農業早已擺脫靠天吃飯的年代了,而服務業相對製造業來說不需要那麼多的條件,主要是人力資源。從分工的協作網絡來說,農業屬於自然經濟時代,活動的範圍方圓不過百里,製造業重新塑造了人類的協作網絡,把全球經濟緊密的連接在一起。比如中國的製造業,全球進口初級資源,再加工製造出成品,銷往全世界。

中國製造業從最初的“野蠻生長”,鄉鎮企業林立,到如今一座座的具備現代化氣息的企業;產業鏈從最初的中低端製造業,發展到全產業鏈,並逐漸深入到高端產業鏈;從最初的代工廠,到現在形成zi自主品牌的世界級巨頭公司,時間見證了這一切奇蹟。目前,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市場的飽和,全球經濟下滑及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互聯網對企業效率的提升,人工智能的崛起,自動化大規模的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國製造面臨新的形勢。姑且稱之為:製造業的下半場。

從國家層面來說,美國提出了“製造業再回歸”,德國的“工業4.0”,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其實說得都是一件事,怎麼升級製造業並提升本國製造業的競爭力。農業和製造業是一個國家財富的根本,從增長的角度來說,製造業才是一個國家財富的發動機。因為農業,增長屬性不佳,需求主要靠人口數量拉動。每個人,每天需要1500-2000左右的卡路里,從原始人到現代人,對卡路里的需求基本上沒啥變化。吸收過多的卡路里對人體危害更大。從這個角度來說,農業的增長只能靠人口的增長,但是維持高生育率是不可能的。製造業不一樣,任何一個領域的可增長性都非常強勁。比如:汽車,手機,服裝,鞋子等任何一個行業,其發展潛力都遠超農業,由此帶來許多相關的產業鏈,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及經濟效益。最簡單來說,手機行業的:芯片,基站,手機膜,手機殼,攝像頭,手機屏幕等等,都是一個個龐大的分支。

接下來我們看看服務業對經濟的貢獻,其實服務業和製造業是聯繫最緊密的行業。從根本上來說,服務業是依託製造發展起來的。比如工業園附近,怎麼也得有幾家餐館吧,理髮店,快遞網點,菜市場等等。製造業內部其實也產生不少服務業的崗位,比如:銷售人員,售後人員,推廣人員,客服等等,其實都可以算作是服務業。歸根結底,對中國這麼一個人口龐大的國家來說,製造業才是財富創造的源泉。有些人口少的國家,可以單靠服務業,農業就可以過得很好。

最後,我們看看金融業對經濟的影響。從最本質上來說,金融業主要工作就是資產配置最優化,不管是銀行放貸,還是投資股市,債券,黃金等等。從最本質的角度來說,只有將錢給最優質的企業,創富能力最強的人,才能獲取豐厚的回報。投資債券,黃金,本質是避險,並不能直接帶來財富。投資房產,基本上只有一次機會,就是在野蠻生長才初期,才能帶來財富的暴漲。投資股市,以及現在的風頭機構,銀行的放貸,都是直接投資好的企業家及企業,從而分享企業創造財富的紅利。而製造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目前,中國製造業面臨著許多困境:勞動力成本上漲、環保監督越來越嚴,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廠房租金的上漲,同質化競爭過度,創新力度缺乏,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及全球經濟下滑等等。

然而,我們也擁有其他競爭優勢。超級產業鏈依然在中國,最明顯的就是中國買,價格漲,中國賣,價格跌。無論是鐵礦石,玉米大豆,煤礦石油等大宗商品,還是說全球小眾的LVMH,香水等奢侈品,中國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其次,我們擁有一大批熟練的產業工人。再次,完善的基礎設施及通信網絡。最後,國家政策的傾斜,從“中國製造2025”的宏觀戰略,再到給企業減稅,電費及網費,話費的下調等微觀層面,都可以看出,國家對製造業的重視及支持。

那我們該如何看待制造業的下半場呢?

從宏觀角度來看,看一個國家的發展 你得從 資金,人才,技術,市場,基礎設施,這幾個方面入手。資金的角度,中國不缺乏資金(當然中小企業還是面臨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人才,本土具有大量優質的人才,還可以從海外引進人才; 技術,目前專利僅次於美國,整體專利超過美國是大概率事件。 市場,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加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基礎設施,中國是全球最著名的基建狂魔,中國4年就用掉了美國100年的水泥總量。具體體現在:不斷完善的高鐵體系,不斷擴張的高速公路,新增的機場,世界級的大橋等等,各大城市不斷增長的地鐵里程等等。這些都是長期的有利因素,但是和個體企業相關性不大,除非是巨頭企業才和宏觀經濟相關度高。中小企業,會受到宏觀的影響,但是影響很小。不能說宏觀經濟形勢好,你就可以躺贏,也不能說宏觀經濟形勢差,你就一定會倒閉。在這方面,命苦是真不能怨政府。

那麼具體到企業,我們應該怎麼看呢?

首先從成本分析看,製造業的成本哪些是可以優化的。一般來說,製造型企業有以下幾種固定成本:人力成本,廠租水電費,企業稅費,原材料成本,交易成本(展會,推廣費),研發費,設備折舊費,物流成本(這個有可能是廠家和客戶共同分擔),這些都是固定支出。

對一個企業來說,可控的成本有:人力成本,通過提高管理水平,促進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原材料成本,集中批量採購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交易成本,擁抱互聯網,降低交易成本;研發費用:可以通過其他專業機構聯合研發,降低研發費用。

其次,看需求端,品牌的建立及客戶黏性的提高。

產品的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同時也受消費者心理預期影響。如何獲取客戶對產品的認可,首先你的產品要對客戶有用,能夠滿足客戶的使用需求,同時價位超出客戶的預期。大家都知道蘋果手機比較貴,但是果粉們認為值得這個價格,願意為此埋單,那麼蘋果手機的價位其實也是超出客戶預期的。小米手機主打高性價比,對於一些理工直男,小米手機定價也是超出預期。

品牌是為了提高產品的標示度。最大的作用是短時間內獲取客戶的認可,降低交易成本及交易週期。而且隨著時間的,品牌的價值會體現在商譽,這部分是無形的價值。至於如何形成品牌,幾十年如一日打磨產品,提高服務,長時間的聚焦自己專業。

最後,避免盲目擴張。隨著微利時代的到來,企業能夠永續經營才是王道。資金的充足尤為重要,過去那種高增長時代,企業高負債,因為增長足可以覆蓋利息還有盈餘,不會導致太大的問題。專注於細分領域,做隱形冠軍,可能更適合目前的經濟形勢。

中國製造業的下半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