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輸不起”是脾氣不好?錯了,是不容忽視的挫折教育

我兒子今年已經五歲半了,正是愛玩兒愛鬧的時候。平時只要我和孩子爸在家裡,就一定會陪著他玩兒。不管是玩兒捉迷藏、奧特曼打怪獸(孩子是奧特曼,我和孩子爸一般都是被打的),還是其他拼積木、做手工的遊戲,都能玩兒的渾身來勁。

但是在玩兒遊戲的過程中,我發現兒子有一個特點:只要是涉及輸贏的遊戲,或者是可能會失敗的遊戲,他贏了就興高采烈,輸了就愁眉苦臉甚至發脾氣哭鼻子,就是我們大人常說的:“輸不起”。

孩子“輸不起”是脾氣不好?錯了,是不容忽視的挫折教育

兒子爭強好勝,表現出了一股自信的精神。但是另一個不願意面對困境和失敗的特性也反映出他的抗挫折能力還是太弱了,太把失敗當回事。

上週在幼兒園開家長會,幼兒園老師也講到了這個問題。說現在的小孩子就是耐挫力比較差,遇到一點困難就想放棄,搭積木一次兩次搭不起來就發脾氣摔積木不玩兒了。這一點也得到了很多家長的反響,看來耐挫力弱這個問題在孩子中還是普遍存在的。

耐挫力究竟是什麼?

心理學上的解釋為:

所謂耐挫力是指當個體遇到挫折時,能積極自主地擺脫困境並使其心理和行為免於失常的能力。

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耐挫力可以理解為:在遇到困難或者挫折的時候,能夠積極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因為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就情緒低落、發脾氣搞破壞,甚至給別人帶來麻煩的一種能力。

孩子“輸不起”是脾氣不好?錯了,是不容忽視的挫折教育

要鍛鍊孩子的耐挫力,就要進行相應的挫折教育。

現在一些家長認為耐挫就是能吃苦,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放手不管讓他自己面對自己解決,甚至還有些家長“人為”地製造一些困苦來,認為這樣也是在鍛鍊孩子的耐挫力。比如說把孩子放到農村去生活,去“吃苦”。殊不知,家長以為的農村生活是吃苦,是能鍛鍊人的。孩子真的去了農村,卻給了他更好地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撒開了歡兒跑都來不及呢,根本就不認為是在吃苦。

這種觀念從本質上就錯了,挫折教育不等於能吃苦,而是在孩子吃苦吃虧之後,家長能夠及時地給予教育和指導。這其中家長的陪伴和指導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只是單純地讓孩子面對困難,在他沒有能力想出解決辦法的時候,家長還是一味地袖手旁觀,孩子就會認為困難時不可戰勝的,孩子的自信也會被慢慢消磨掉。這樣就違背了我們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初衷。

大部分的孩子為什麼耐挫力弱呢?

現在的家庭條件都比較好了,家長都希望孩子能順順利利,不要經歷太多磨難,甚至都有不願意孩子經歷一點磨難的家長。這樣就會包辦孩子的孩子的一切,甚至吃飯穿衣家長都幫忙了。就拿我家兒子吃飯這件事來說,我家兒子小時候就是他奶奶餵飯的。

上了幼兒園之後,他班上的一些孩子已經可以自己吃飯了而他不會,他就會像自己學著吃飯。但是吃的慢的時候或者吃的撒的時候,他奶奶還是會急急忙忙來喂。這樣就直接把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機會直接給扼殺了。他不會想著我應該怎樣更好拿勺子才不會撒飯,我應該快點吃完然後去玩兒。他就會習慣家長來幫助他做這些事情。所以我兒子現在五歲半了,吃飯還是慢,還是會撒飯,還要繼續學習和克服吃飯中的困難。

孩子“輸不起”是脾氣不好?錯了,是不容忽視的挫折教育

也有孩子在玩兒的時候。比如自己搭積木,搭幾次都搭不好。旁邊看的家長就著急了,一伸手就給放上去了。這樣孩子下次再搭積木的時候,放不上去的時候他就不會自己動腦筋,他就放棄了自己再試一試,看能不能把這件事做好的想法。他會依賴別人,他知道家長會來幫助他。

即使有時候孩子真正自己願意去試著解決的時候,家長會在旁邊打退堂鼓:你這樣不對,你這樣太慢了,你這樣還不如我來幫你。孩子沒有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他的內心就不夠強大,遇到困難束手無策就會感覺被打擊。

孩子“輸不起”是脾氣不好?錯了,是不容忽視的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要怎麼進行?

首先,情緒低落是人之常情,我們要正視並且接受孩子的情緒。但是孩子雖然能感知到情緒,卻還沒有辦法很好地控制情緒。我們要適時引導,要讓孩子知道,情緒低落沒有錯,他自己可以不開心。但是不能因為他不開心,就使用發脾氣甚至暴力的方式去發洩這種情緒,這樣會給別人造成困擾或者製造新的矛盾。

我兒子之前玩兒遊戲輸了的時候會發脾氣,有時候手上有什麼玩具就直接用力一扔。我就會在他發脾氣的時候因地制宜告訴他:你這樣砸到別人就不好了,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砸到小螞蟻也不好……就像唐僧說孫悟空扔了月光寶盒時候一樣,雖然囉嗦,但是跟他說了幾次之後,他明顯就能控制住自己要丟東西的衝動了。

孩子“輸不起”是脾氣不好?錯了,是不容忽視的挫折教育

其次,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歸因。社會心理學中一直認為歸因(Attribution)非常重要,是向內歸因為自己,還是向外歸因為其他,是有講究的。

家長在教育孩子如何歸因之前一定要知道,不同的歸因方式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因此,當孩子摔倒時不歸因為地不平,而是孩子自己沒走穩。當孩子做錯題目的時候不歸因為孩子腦子笨,而歸因為孩子沒有看清楚題目。當孩子比賽輸了的時候,不歸因為比賽不公平,而歸因為孩子沒有更努力。

正確的歸因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只有正確面對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孩子“輸不起”是脾氣不好?錯了,是不容忽視的挫折教育

第三,解決問題的時候,家長不要著急,不要越過孩子直接動手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既然要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學會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蠢蠢欲動要幫忙的想法,相信孩子們,他們自己一定可以做好。

我兒子最近在玩兒樂高,有時候拼搭的積木塊比較小。他的手還不能很靈活地操作那麼小的積木塊,我在旁邊陪著他。看到他幾次都拼不上去,我並沒有直接伸手,而是讓他看看有沒有別的方式去拼上去。這時候他就會把積木翻過來翻過去研究一下,可能就會發現從另一個角度更好拼。

孩子“輸不起”是脾氣不好?錯了,是不容忽視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並不是完美的,他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不會幫助他解決問題,但是可以教會他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樣即使孩子在未來遇到了困難,他也能積極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獲得成功。讓孩子用平和的情緒面對挫折,找準正確的歸因方式,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再害怕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