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尋訪記——城上村遺址 0015

沒有最快,只有更快!上個月去江陰佘城遺址,還感嘆從發現到列為國保單位只有十幾年,沒想到在句容城北的城上村遺址從發現到列為國保單位只有短短的五年時間,二〇〇八年四月在文物普查時發現,二〇一一年列入省保單位,二〇一三年三月五日列入第七批全國文保單位。

文物普查人員發現大卓的城上自然村村南有一片高出地面十米左右的土臺,在土臺中部發現築城土層和環壕設施,出土了夾砂紅陶、夾砂紅褐陶、黑陶等器物殘片,還有石斧、石刀等打磨石器,經鑑定是新石器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遺存,附近有多處西周的城池,可以推斷西周時期的居民應該屬吳國統領。文明早期的住地有個特點,往往都是臨河而居,城上村遺址也不例外,西側一百米外就是句容河的上游肖幹河,是秦淮河的北源之一。去年的四月,當地政府未經審批在遺址範圍內的肖幹河岸邊進行“肖幹河整治工程”的施工,在媒體、省市文保機構介入下才停工。本次尋訪中發現,沿著河岸鋪了一條碎石土路,護坡水泥構件有一部分已經放置在河裡,還有部分堆放在村前的路邊。應該是尚未完工就被叫停。

百度地圖沒有遺址的定位,只能導航到城上村。到了目的地一看,殘垣斷壁、瓦礫滿地,村子已經拆遷,部分房子還在,但住的人都已遷出。北面是正在施工的高架橋,應該是寧句城際,也就是南京城東片區市民熱盼十多年的S6號地鐵線。再往北幾公里,也是一片工地,剛才從那邊過來的,知道是恆大文旅城項目。廢墟里有一座房子只剩一堵牆,可以看出是幾十年前所建,牆內心是夯土,兩面鑲有薄薄的青磚,磚之間以石灰勾縫,牆的下部青石所砌,青石也並不規整,隨形搭建。這種結構現在早已不見,現代建房更多的是用空心水泥磚砌牆,鋼筋混凝土做邊角承重樑柱。取了一塊回來量了一下尺寸,是260mm*120mm*30mm,這種尺寸做仿古磚的也沒有,說明房屋建造年代比較久了。向路過的一位種菜的村民問路,他說周圍這一片就是遺址。開車出了已拆的村子,上了句蜀路,繞到村南的一個大停車場,西邊的兩層小樓院子很大,不知道是不是原來的村委會,現在是恆大文旅城的開發指揮部。國保碑就立在停車場南側入口處。停下車,沿著河邊去年鋪的土石路(不是單純的石子),繞著土臺外圍走了半圈,河道從村西向北,在村後向東轉彎,半包著村子。從河邊看土臺比較高,邊緣樹木比較高大,就像一道綠色的城牆。施工掘開的地方露出紅色的砂礫狀石塊和紅褐色泥土,沒有發現陶片。

村南向土臺方向的一條小路邊立有一碑,上書“歷史文化地名:城上”,“城上”兩字為紅色大字。查其村史,該村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曆史。傳說這裡是東晉荊州刺史陶侃在東晉咸和三年(328年) 蘇峻之亂中作為聯軍主帥率軍築壘對抗敵軍東進的營地,雖然在遺址沒有發現晉代遺存,但根據地理位置和城池構造,很有可能是軍事營壘。史籍記載,陶侃在大業、曲阿、庱亭三地營壘,都位於今鎮江至丹陽一帶,所以在此築壘此說存疑。但句容之破崗瀆是蘇峻運糧的必經之地,陶侃作為主帥曾命江州刺史溫嶠的先鋒毛寶在破崗瀆將蘇峻糧草燒光,從而平定了蘇峻之亂。這裡發生過戰事很有可能。

陶侃出身低微,卻在重門閥的東晉以戰功卓著、深孚眾望因而脫穎而出,當世及後世對其都有極高評價。《晉書·列傳第三十六·卷六十六》:“陶侃,字士行,本鄱陽人也。吳平,徙家廬江之尋陽。父丹,吳揚武將軍。侃早孤貧,為縣吏。“本朝創立偉人評曰:“古之人有行之者,陶侃、克林威爾、華盛頓是也。陶侃運甓習勞,克將軍驅獵山林,華盛頓後園斫木。”何為運甓?搬磚是也。因此陶侃是真正的搬磚祖師爺。《晉書.陶侃傳》:"侃在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其勵志勤力,皆此類也。"

陶侃一人鶴立雞群,陶氏一族卻因出身終歸不為名士大族待見,因此陶侃一死,子侄就被清理出官場,回潯陽老家務農去了。值得慶幸的是,陶侃有個曾孫,不喜當官,專心種地賞菊,後世名聲卻蓋過曾祖,此人即陶潛陶淵明。

尋訪時間:二〇二〇年四月十五日

2020-04-18於紫金

國保尋訪記——城上村遺址  0015


國保尋訪記——城上村遺址  0015


國保尋訪記——城上村遺址  0015


國保尋訪記——城上村遺址  0015


國保尋訪記——城上村遺址  0015


國保尋訪記——城上村遺址  0015


國保尋訪記——城上村遺址  0015


國保尋訪記——城上村遺址  0015


國保尋訪記——城上村遺址  0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