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以少勝多,曹操的痛!

戰爭的勝敗與國力,軍隊素質,武器裝備,天時、地利都有關係,不是軍隊人數的多寡就能決定的。自古以來,以少勝多的軍事案例不計其數,比如牧野之戰、柏舉之戰、陰晉之戰還有淝水之戰。今天來說一說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以少勝多,曹操的痛!


在《三國演義》裡,有八回書寫赤壁之戰,其中以相當大的篇幅描寫了周瑜與孔明策劃的火攻。其次是寫曹操的驕傲自大,以致慘敗。作者有意迴避了當時曹營中所發生的大瘟疫(據今人考證為血吸蟲病),造成軍隊減員、士氣低落、戰鬥力削弱的事實,從而突出了火攻是取得勝利的關鍵。

就當時雙方力量對比來看,曹操佔有壓倒的優勢,他號稱有八十三萬大軍,雖然這不免有所誇大,但至少也有二三十萬人馬。而孫劉聯軍總共オ有五萬人左右。周瑜的一把火,就定了乾坤,未免有點玄。其實,造成一個大戰役的勝敗,原因是很多的,有必然性的,也有偶然性的。在一定條件下,偶然的因素,有時卻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從史料來看,曹營發生瘟疫,大大有利於孫劉盟軍,使他們輕易獲勝。

赤壁之戰以少勝多,曹操的痛!


《三國志・武帝紀》雲:“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這說的是曹操因“大疫”而主動從赤壁撤軍。

《三國志・先主傳》雲:“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遺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至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軍引歸。”赤壁一戰,曹軍失利,固然是由於周瑜的火攻,同時也因為疾疫,吏士多死,曹操不得不北撤。

赤壁之戰以少勝多,曹操的痛!


《三國志・吳主傳》載。“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具進,週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這裡說得更具體。曹兵因飢疫,“死者大半”,他們只好在撤退前把還剩下的船燒了。

赤壁之戰以少勝多,曹操的痛!


《三國志・周瑜傳》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迎擊)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駐紮)江北。瑜等在南岸。”“已有疾病”的曹軍,當然沒有戰鬥カ。曹操意識到這一點,主動“引次江北”。

《三國志・郭嘉傳》雲:“太祖(曹操)徵荊州還,於巴丘(今湖南嶽陽)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郭嘉字)在不使孤至此。””所燒的船,可能是赤壁之戰後剩下的。

赤壁之戰以少勝多,曹操的痛!


這些記載基本相同。說的是,赤壁之戰時,曹操的軍隊由於疾疫蔓延,喪失了戰鬥力,在赤壁與孫劉盟軍遭遇時被打敗了。

註釋《三國志》的裴松之,研究了當時的各種史料,對於赤壁之戰的勝敗作出了較客觀的論斷。他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天災是造成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的一個頗為重要的原因。

赤壁之戰以少勝多,曹操的痛!


長期以來,對於參加赤壁之戰各方的得失成敗是非功過,多有爭論。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吳晗等同志,也先後提出要重新研究赤壁之戰的看法。如何更正確地論述赤壁之戰,有待於史學界進一步探索。

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為什麼《演義》的作者要回避寫曹軍疾疫?從文學創作上來看,他不寫天災,專寫人事,這是很高明的。這樣,可以集中筆墨更有成效地去歌須他的英雄人物,寫他們在“人事”的鬥爭中的大智大勇,表現他們的遠大抱負,以及他們的性格特徵。試想,要是把曹操的將士寫成染上疾疫,個個有氣無力,不堪一擊,稍一接觸,就自動撤退,又怎能顯出周瑜、孔明等人的英雄本色呢?可見,《演義》迴避寫瘟疫,是為了更好地描寫人物。通過戰爭去刻畫人物性格。這也是史學與文學的一個明顯的區別。

赤壁之戰以少勝多,曹操的痛!


曹操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怎麼會犯這些錯誤呢?個人認為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打敗了袁紹、袁術、呂布等人,又收復了荊州,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自然不把劉備、孫權等人放在眼裡。中國有一句古話說得好“驕兵必敗”,赤壁之戰的曹操如此,之後的關羽亦是如此。歷史是一面鏡子,能給我們許多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