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 2019 |文化產業年度幾大“關鍵詞”

2020年的第三天,儀式已過,認真生活。

對於已經告別的2019年,我們做了一些總結與梳理。燕海文旅欣喜地看到,這一年文化和旅遊產業的發展依然帶給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無論是文化和旅遊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還是文化和旅遊與金融的創新合作,亦或是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文化和旅遊產業所發揮的堅實作用,文化產業正在為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而努力著。

盤點 2019 |文化產業年度幾大“關鍵詞”

2019年,文旅產業發展中有哪些關鍵“節點”曾引發廣泛關注?又有哪些關鍵詞為文化產業注入發展新活力?跟隨燕海文旅的腳步一起聚焦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以下是2019年度文化產業發展離不開的熱點“關鍵詞”

“NO.1夜經濟”


盤點 2019 |文化產業年度幾大“關鍵詞”

野三坡七彩藝術小鎮

“夜經濟”,即夜間經濟。2019年8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41號)中,“主要任務”第七條提出“大力發展夜間文旅經濟。鼓勵有條件的旅遊景區在保證安全、避免擾民的情況下開展夜間遊覽服務。豐富夜間文化演出市場,優化文化和旅遊場所的夜間餐飲、購物、演藝等服務,鼓勵建設24小時書店。到2022年,建設200個以上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夜間文旅消費規模持續擴大。”這是2019年相關國家政策中第一次出現“夜間經濟”一詞

“夜間經濟”一詞,其實是“舶來品”。夜間經濟(night-time economy)是源自20世紀70年代英國為改善城市中心區夜晚空巢現象提出的經濟學概念,是指發生在當日18∶00到次日6∶00以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為消費主體,以第三產業,如:休閒、旅遊觀光、購物、健身、文化、餐飲等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城市消費經濟。

近年來,各地為激發“夜間經濟”的增長潛力,相繼推出具有當地地域特色的夜間文化項目,打造地域精品旅遊夜間文化品牌,吸引遊客前去觀光。2019年,“夜經濟”迎來發展機遇期,開啟加速上升模式,各地也紛紛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拉動夜間經濟繁榮發展:

北京商務局發佈《北京市關於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著眼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打造 “夜京城”地標、商圈和生活圈,並設立市、區、街(鄉鎮)三級夜間經濟“掌燈人”,負責統籌協調本級夜間經濟發展。

但目前我國城市夜間經濟多以餐飲、購物等消費為主,企業相關投資、產品和服務供給數量及盈利水平等仍較白天有很大差距,需要進一步政策引導和扶持。

“NO.2馬首歸來”


盤點 2019 |文化產業年度幾大“關鍵詞”

2019年11月13日,圓明園馬首銅像捐贈儀式在國家博物館舉行。隨後,馬首劃撥北京市圓明園管理處收藏,迴歸原屬地,為其百年迴歸之路畫上圓滿句號,成為第一尊回到圓明園原址的十二生肖獸首。
早在1860年,十二生肖獸首就開始流離之路,經多次轉手、拍賣、捐贈、收藏,迄今有七尊歸國,另有龍、蛇、羊、雞、狗五尊獸首仍流落在外。

此次馬首“歸來”,再次激起海外流失文物歸國的全民關注熱潮。

2019年1月,被盜轉手國內多省後又流落海外的國家一級文物——春秋“晉公盤”被成功追回。

2019年4月24日至6月30日,“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行,向公眾展示意大利向中國返還的700餘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此次文物返是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中歷時最長的案例,也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流失文物迴歸。

2019年7月1日,山西公安民警成功追回被盜墓犯罪集團盜掘販賣的國家一級文物——

西周青銅重器“義方彝”,在此前的5月13日,其已成功將另一同墓坑被盜流失的西周青銅重器“義尊”從境外成功追回。

2019年9月1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對外公佈,流失日本多年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被成功追索,重新回到祖國。國家一級文物——“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是我國近年來實施跨國追索價值最高的一批迴歸文物。

2019年11月25日,土耳其文化和旅遊部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阿納多盧文明博物館,向中國駐土耳其大使館移交了兩件中國文物——唐代石窟寺壁畫和北朝晚期至隋代隨葬陶俑,這是土耳其根據國際公約首次向中國移交在其境內的中國文物。

流失海外文物是中華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民族情感,牽動著海內外愛國同胞的心絃。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外交斡旋、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社會參與等方式,約計有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文物“歸來”,但據統計,仍有1000萬餘件文物流失海外。

文物流失,漸成過去時,文物迴歸,正在進行中。

“NO.3高質量發展”


盤點 2019 |文化產業年度幾大“關鍵詞”

高質量發展是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根本在於經濟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根本途徑。


2019年,是文旅融合提質增速發展的一年,也是激發文化旅遊產業活力的一年,我國文化旅遊產業邁入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的關鍵階段,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45.97億人次,同比增長8.8%;入境旅遊人數10876萬人次,同比增長4.7%;出境旅遊人數11990萬人次,同比增長8.5%。

2019年1月,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出臺《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計劃的指導意見》,大力推動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優質旅遊發展。同時,針對虛假宣傳、強迫消費、安全衛生等突出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整治,從管理層面為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建章立制保駕護航。

2019年3月,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出臺《關於促進旅遊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推進旅遊演藝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爭取到2025年旅遊演藝市場繁榮有序,同時湧現一批有示範價值的旅遊演藝品牌。

2019年5月,文化和旅遊部發布《文化和旅遊規劃管理辦法》,推進文化和旅遊規劃體系有機融合,更好實現統一、規範、有序的工作目標。

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提升文化和旅遊消費場所寬帶移動網絡水平,提高文化和旅遊消費便捷程度,進一步釋放出運用科技創新手段促進旅遊業發展的強烈信號。

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明確鼓勵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商旅文體等跨界融合,形成更多流通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

2019年8月,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廣播電視總局共同研究制定了《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指出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後一公里”,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創造更多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性成果,為高質量文化供給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019年,地域特色成為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之一。多地著力打造具有當地地域特點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塑造獨具當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旅遊品牌,全力打造符合地域文化旅遊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圍和城市文化形象。

隨著文化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層層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力度、廣度及深度將得以進一步的加深,也將進一步激發文化旅遊產業及相關行業的經濟活力。

“NO.4領跑”


盤點 2019 |文化產業年度幾大“關鍵詞”

同裡明清巷美食街

11月28日,國際電信聯盟正式批准“數字化藝術品顯示系統的應用場景、框架和元數據”標準(標準號H.629.1)

這是繼手機(移動終端)動漫國際標準(標準號T.621)之後,我國自主原創、主導制定的又一數字文化產業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H.629.1標準的應用可以使美術館、博物館中的油畫、國畫等藝術品實現高清顯示,進入千家萬戶,既可以解決館藏作品得不到有效利用展示的問題,也可以通過產業的方式,推動美術館、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應用該標準的產品已上市銷售10萬臺,直接用戶達30萬以上。

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字技術與文化藝術融合發展的趨勢愈加明顯,數字技術應用也逐漸滲透進人們的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無論是數字文化產業標準的國際獲批,再次開啟中國標準的“領跑”之路;還是5G等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鼎力支持,再次激發文化產業的“爆發”之勢,都預見著我國數字文化產業將在時代背景下握緊蓬勃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NO.5文化產業促進法”

2019年12月13日,國家司法部官網對外發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送審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送審稿)》共設9章、75條,包括總則、創作生產、文化企業、文化市場、人才保障、科技支撐、金融財稅扶持、法律責任、附則。根據草案送審稿起草說明,為著力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草案送審稿中特別加強了創作生產部分,對鼓勵創作、創作便利、促進文旅融合、質量管理等制度設計的調整完善。同時,為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的引導,草案送審稿中將保障國家意識形態和文化安全作為貫穿於本法的“紅線”,並在內容、技術、投資等方面作出了制度性安排。

此草案送審稿將按照立法工作程序,經國務院審議後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這也就意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2020年或將正式出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就是要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法定化,以健全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的制度規範。遵循這一立法宗旨,起草工作小組對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門有關文化產業的規劃、政策進行了認真梳理,寫入草案送審稿之中。此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送審稿)》公開徵求意見,給予了文化產業從業者參與行業法律法規制定的權利,也提振了文化產業從業者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信心。

“NO.6良渚古城”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此,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總數增至55處,其中包括文化遺產37處、自然遺產14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處,位居世界第一。

良渚古城遺址實證了中國文明五千年。距今5000年前,長江下游已經進入古國文明的階段,其古城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東西長1500-1700米,南北長1800-1900米,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被考古專家稱為“中華第一城”

在城市文明或早期城市規劃方面,良渚古城在空間序列設計上的規劃特徵,比如由宮城、內城、外城組成的向心式三重空間佈局,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上最早用來強化統治地位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典型案例。

更值得關注的是,良渚古城還有了“新景”。2019年10月31日,中國正式啟動5G商用。同一時間,良渚古城遺址成為浙江首個5G全覆蓋的國家遺址公園,5G賦能為良渚文化的保護和傳播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撐。

5G全覆蓋、5G新文明、5G新管理的建設思路在良渚古城遺址的實踐,也為文物保護傳承工作與時代科技的結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NO.7博物館館藏資源授權”


盤點 2019 |文化產業年度幾大“關鍵詞”

同裡古鎮世德堂

2019年5月,國家文物局印發《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試行)》。《指引》清晰規劃了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路線圖
在授權內容上,《指引》首次就博物館資源授權內容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分為館藏資源著作權授權、商標權授權和品牌授權等。

在授權模式上,《指引》詳細介紹了直接授權和委託授權兩種授權模式,還介紹了獨佔許可、排他許可、普通許可等三種授權方式的特點以及在操作中的優勢和劣勢,提出了一般授權期限等內容提出了實際操作建議。

在授權流程上,《指引》以直接授權為例詳細說明了授權的一般流程,包括明確可授權的內容、發佈授權合作信息、選擇合適的被授權方、合作洽談、簽訂合同、跟蹤反饋與監督管理、授權檔案管理與糾紛解決等。

在權利義務上,《指引》明確界定了博物館在館藏資源授權過程中應有的權利和義務、質量控制的要求、產權確權及歸屬,以及違約行為及其相關責任的具體內容。

中國擁有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5136家博物館。博物館作為收藏、保護並向公眾展示文物資源的主要陣地,擁有著龐大的館藏資源寶庫可待開發。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開發收入超過40億

元,開發文創產品種類超過4萬種。隨著館藏資源的開放和共享,文創產品開發收入和種類的數字將無法估量。

《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試行)》的出臺標誌著博物館將館藏資源授權給企業或其他社會力量去開發文創產品變得“有規可依”,更多的創新主體能夠參與文創生態圈的構建,文博單位及市場主體等各方力量,將能發揮各自的資源、人才、市場、設計等方面優勢,打通資源、創意、市場全鏈條,共同開發出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