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成孩子不被父母理解 | 透过孩子的眼睛读对错,那是什么感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数据调查。调查对象是2万名初中生及2万名初中生家长,而分布范围则遍及北京、广东等六省一市。

这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家长和孩子认为亲子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冲突,而50.39%的初中生认为,和父母沟通的最大困难是父母不能理解我[1]。

5成孩子不被父母理解 | 透过孩子的眼睛读对错,那是什么感觉?

这是针对初中生的统计数据。相比他们而言,表达能力还未充分发展起来的更小的孩子们,恐怕不被父母理解的情况就更普遍了。

父母们常说,青春期的孩子难管。可我们是否想过,早在孩子们长大之前,就已经被我们误解过很多次了?

你知道透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那是什么感觉吗?如果我们读懂了孩子的心,很多时候对错都是反过来的。

让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几个故事。

(一)

有位妈妈向我诉苦。她的孩子5岁了,很爱发脾气。

她屡次耐心地讲道理,"你要先说清楚想做什么,妈妈愿意满足你的。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然而,孩子依旧爱发脾气。

妈妈气极了的时候,就忍不住揍他。

我听着她数落了很多孩子做得气人的地方。其中一个是,他和哥哥们一起上楼,哥哥跑得太快了,他就发脾气,哭着跑了。

妈妈是真的不明白,怎么又多了个毛病,一生气就跑了!

我能理解妈妈的担心:生气着跑掉,万一遇到危险怎么办!可是,孩子的心有没有人看到呢?

当孩子哭着转身跑掉了,他的心里在说些什么?

"我心里明明已经生气了,可是妈妈说我不应该有,我要怎么办?这些明明存在的生气要向哪里发出来?"

5成孩子不被父母理解 | 透过孩子的眼睛读对错,那是什么感觉?

生气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天性就是向外的,要发泄出来的。

你看多少大人生气了就摔盘子!吵架!甚至动手!

孩子呢?他并没有选择这样具有伤害性的方式来对待妈妈,而是选择了掉头跑掉。这又是怎样一种对妈妈的爱?

"我不知道我要跑到哪里去。我心里真的很气愤,我的气愤无处发泄,他们在身体里叫嚣着,推着我跑,可是,我又能跑到哪里去?"

孩子在独自承受着不被理解的孤独,却没有要求妈妈,"你应该安慰我的情绪。"

当我们跟孩子产生矛盾的时候,更加包容对方的那一个,往往是孩子。

(二)

在某一期的《爸爸去哪儿》中,爸爸们比拼厨艺,孩子们用狗尾巴草投票。票数最少的爸爸将会受到惩罚。

投票结束了。向来做饭最好吃的张亮,这次得到的票数却最少。

眼看着孩子们手里的狗尾巴草一颗颗被送出去,却没有落到爸爸手里,天天扭头就往外走。

张亮连忙追出去。为了制止天天,他说,"你要是迈出那个门,我就是最后一名了啊。我如果得了最后一名就怪你。"

张亮以为天天是因为心里受不了失败,赌气离开。这样输不起的行为,一定要制止。

却不料,天天着急的说,"我,我只是想,自己拿一个狗尾巴草给你。"

5成孩子不被父母理解 | 透过孩子的眼睛读对错,那是什么感觉?

我们总是以为孩子不懂事,不懂得遵守纪律,不懂得体谅他人,不懂得胜不骄败不馁……

孩子或许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可是,他们最懂爱。我们看来不够好的行为,可能只是因为,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爱你。

(三)

孩子写作业磨蹭拖拉,又是一个很典型的亲子矛盾的例子。

每当遇到父母咨询这个问题,我都会告诉他们,孩子磨蹭拖拉,是因为压力太大了

有的人不理解,"他的作业真的不难啊!"可是,如果写作业这件事情对孩子真的如此简单的话,他为什么不赶紧写完去玩呢,对不对?孩子又不傻。

孩子的压力,有时候是来自作业本身,有时候却来自于父母的批评和指责,或者其他。

面对压力,孩子想要磨蹭拖拉,真是太正常不过。他只是想要爱自己,想让自己离那个不舒服的感受远一点,然后慢慢的积攒力量。

如果真的懂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选择去批评他,而是会选择帮助他。

5成孩子不被父母理解 | 透过孩子的眼睛读对错,那是什么感觉?

我的孩子最近也遇到了一个难题,他需要练习汉字的笔划顺序,而家里的电脑上没有手写输入。孩子很想写得工整一些,可是他用鼠标写又实在难以控制,常常写着、写着就生气了。

这时候,我要怎么做呢?教训他不要乱发脾气?其实,他只是很想要写好罢了。

我看着他发脾气,一边共情他,"用鼠标真的是太难写了!"一边自己拿起鼠标,却也只写出一个歪七扭八的字。

孩子看着我的字,他乐了,"就是啊,太难写了!"然后,他又故意画了几个丑丑的字,好像一堆蚯蚓爬来爬去。

我们两个一边写,一边笑,这个字怎么这么怪啊?那个字怎么都是点点点啊?

孩子只是需要一个渠道去看到——原来,妈妈也会写得这么丑,原来,写得丑也没有关系——他心中的挫败感也就随着笑声慢慢散开了。

5成孩子不被父母理解 | 透过孩子的眼睛读对错,那是什么感觉?

过了十分钟,看他玩得差不多了,我说,"继续写吧,好不好?"

孩子收起笑,认真写起来。这一次,他对自己的字表示满意。

在我的眼里,磨蹭拖拉只是一个行为,而不是一个品质。这个行为并不代表着孩子做错了,相反,它代表孩子正在想方设法地缓解压力,在爱护自己。

当看到孩子磨蹭拖拉时,如果我们能明白孩子的压力所在,当然更好。如果不知道,那么,我们能不能允许孩子用拖拉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压力呢?至少,能不能不去批评他而给他增加压力呢?

5成孩子不被父母理解 | 透过孩子的眼睛读对错,那是什么感觉?

在家庭教育中,情比理重要。

读懂了孩子的心,很多时候,对错都是反过来的。

当我们用孩子眼睛去看世界的时候,他的那些顽劣行径,那些屡教不改的地方,真的有错得那么严重吗?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家长花了很多精力去督促孩子学习,而孩子最希望家长做的则是"鼓励和肯定我",以及"让我自己管自己"[2]。

孩子们都渴望被理解、被认可、被信任,而父母们有没有看到孩子的这份渴望呢?

[1]. 中国教育新闻网,《初中生家庭教育十大误区》,2016年4月7日

[2]. 楼晓悦,张敬培,《初中男孩遭遇教育困境》,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