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去鸟来山色里”的古诗意境如何拍摄?

无敌马克兔


“鸟去鸟来山色里”,出自唐代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抄录原诗如下: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宣城城东走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

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

杜牧在宣城期间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静亭时的古今感慨。

诗人感慨六朝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草色入帘青,遥看近却无。草色连空,天高云淡,古来征战几人回,圣贤皆寂寞。

综上所述,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来由,我们已然了解。

笔者依据原诗,浅析一下诗作意境和艺术特色。

这首诗,尤为突出的特点是:颔联紧承首联,从眼前景象落笔,展现出两幅画面,一幅是深山鸟乐图,一幅是人间歌哭图。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提炼于生活之中。作者在此为官,有的是充足的时间,反复前来。借自然景物和山水名胜怡情,遣散心怀,疏解一下事务堆积造成的身心压力。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敏锐观察力和丰富想象力,自然非常人能及。

我们着重看一下颔联两句,“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诗人的观察是多么入微,提炼是多么精确。

千古明月照,清泉石上流。从上古至今,大自然从来没有偏心过,无论过去了多少年代,鸟儿在山里飞来飞去,从没有停歇过。

有山的地方就有水,逐水而居的人群,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生老病死不能避免。他们的婚丧嫁娶,也发生在这水岸两边,昨日才闻哭声震天,今日又有歌声阵阵。

作者心想:“我时常来此,早已把这世事看透,人生就是过客,还不如鸟儿来去自由。只有多情的水声,依然滔滔不绝,你哭,它陪你哭,你唱,它陪你常。”

鸟儿在自然界里无忧无虑,没有大喜大悲,人除了生老病死,还要处于社会规则运行和各种约束中,难免喜忧参半,大歌大恸!

找一个空谷鸟鸣,溪水奔流的风景胜地,走过蜿蜒的山路和民居,拍几张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有飞鸟相与还的绝美照片,不由得心旷神怡!





拂砚


您好,我是游飏晴空,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鸟去鸟来山色里”的古诗意境如何拍摄?

首先,我是根据这句诗意字面理解拍摄,有动有静,动的是飞鸟,静的是山色,那么,拍摄时就应该找一个山色风光,有飞鸟的地方进行拍摄,当然,这样的美景是可遇不可求的!

资料查询,这一首是古代诗人杜牧的七律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

原文是:唐.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中,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这样美丽的景象。

从古至今,飞鸟一直是自由自在的寓意,其他几句我们这里就不研究了。“鸟去鸟来山色里”象征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相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也就是当时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向往的生活。

以上是我的理解和回答。美图是我的原创作品,在深圳湾红树林海边拍摄,当时,远处山色朦胧,海上群鸟纷飞,场面非常壮观,特别漂亮,非常符合诗中的意境。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您满意,谢谢!


游飏晴空


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展现出一幅深山鸟乐图:在宛如巨大的翠色屏风的敬亭山掩映之中,从古到今,飞鸟一直是自由自在地来去出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