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背後的憂慮,水患曾是最大煩惱,隱藏怎樣的治理水平

文|趙奇雲

電視劇《清平樂》​的北宋雖然滿目繁華,但是從當時的黃河水患來看,一直成為北宋最大的困擾。由於東京汴梁距離黃河最近,因此每到汛期,整個王朝都如同浪濤的潮水,憂懼不安,成了繁華北宋的心腹大患。

《清平樂》背後的憂慮,水患曾是最大煩惱,隱藏怎樣的治理水平

劇照

宋仁宗對於治水頗為辛勞,他曾經坦率地說:“朕即位以來,疆場無事,則有河堤之役。”​在當時社會逐步得到穩定和發展時期,如何治理“黃河世未中國之患”的難題讓宋仁宗多次提出整體治理戰略計劃。黃河給北宋帶來繁華的另一面也帶來了危機感。每年汛期,從上到下都如臨大敵。水火無情讓每一個朝代都曾戰戰兢兢,北宋也不能例外。

為了治理黃河水患,從皇祐三年,​北宋開始設置“河渠司”主要職能就是對開封地區黃河等河道的管理工作。然而不久“京、索、廣濟河溢 浸民田,原武縣河決堤長城口,漂浸封丘。”因此為了更好應對水患,北宋決定設置水監,提升職能機構,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力度。

《清平樂》背後的憂慮,水患曾是最大煩惱,隱藏怎樣的治理水平

相關畫面

督水監人員配置五十多人,大部分都是專業型人才,但是相對繁重的治水任務來講這個投入還是十分薄弱。

此後督水監分為內外水監,內監也叫本監,坐鎮開封,外監在潭州,二個單位分別由水監輪流負責。到了宋神宗元豐時期,督水監開始配備人員在152人以上,這樣加強自身對水患治理能力,迅速擴大組織機構。因此“自古竭天下之力以事河者,莫如本朝。”​由於水患發生,因此橋樑經常被頻發的水患沖垮,這樣的時候選用出色的治水和造橋能力突出的官員就顯得十分必要。

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的木拱橋便可看出北宋的建築水平已經相當先進,但是木橋的侷限性也是非常明顯的,使用年齡並不長,因此加上水患嚴重,所以需要經常進行橋樑的維護和重建。而維護工程不僅靡費巨大,且參與施工的勞役也十分疲憊,“大河浮橋,歲一造舟,京西之民,猶憚其役。”在河面上架橋太難了,別說在宋代,就是今天也算是一件大工程。

《清平樂》背後的憂慮,水患曾是最大煩惱,隱藏怎樣的治理水平

清明上河圖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一勞永逸解決勞民傷財的不利局面,督水使者奉旨修造三山東橋,以替代黃河浮橋,減輕京西東路沿河居民的勞役。因此在這種力度下,浮橋修築完成後,異常堅固,雖然經歷多次衝擊,仍然完好無損“累經漲水無虞”​。

都水監的官員即使不能參與督造橋樑,對修築橋樑之事也積極獻議獻策。都水使者孟昌齡,積極建議“置永遠浮 橋。”想要徹底杜絕這種橋樑被頻繁沖毀的現象。

都水監下屬機構導洛通汴司為節省維護浮橋的耗費,建議改木質浮橋為土橋,北宋政府採納建議,“改開遠門外浮橋為土橋”。元豐五年(1082 年)八月,中央朝廷將全國各處的廣濟橋劃歸都水監管轄,便於廣濟橋的管理與修造,“應諸處廣濟橋道並隸都水監”。

《清平樂》背後的憂慮,水患曾是最大煩惱,隱藏怎樣的治理水平

黃河

自都水監設置以來,廣建橋樑,特別是河北水患嚴重的地區,都水監動輒便跨河建造浮橋,“今年都水監輒於此兩岸造浮樑,彷彿如黎陽三山制度”。由此可知,都水監作為治水機構,在治理水患的同時,因其長於水事的專長,也積極參與橋樑的修造,且所建橋樑數量眾多,涉及地域較廣。

都說監作為北宋最高這些機構,負責管理治水事務多。都水監建立之初。北宋政府就將街道等職能劃歸轄屬。負責清掃街道,“兵級數十人,各執掃具鍍金銀水桶,前導灑之。”開封城北依黃河,當水患發生時,經常會出現洪水,倒灌開封現象,隨著街道司的職權逐漸擴大的,他們也要承擔起街道積水的清理與維護。因此,這一機構職能越來越重要。官員因水而賞的例子,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品級上的提升。有些官職的品級在升遷並不明顯,但是從治之後。北宋對他的官職安排多次進行提升,因此,可以見。北宋對於治水的高度重視。官員在治水方面的突出表現很多,如果讓百姓念與水災官員積極正在引水灌溉造福一方等突出表現。那麼這樣的時候除了在職務上的調整。

《清平樂》背後的憂慮,水患曾是最大煩惱,隱藏怎樣的治理水平

清明上河圖

在物質上也經常會給一些獎勵。除了賜錢外,還有上給田地。物品和服飾等。除了物質上的獎勵,在精神上也多有表彰。比如給他們下發詔書,或者口頭獎勵。在民間給他們樹立牌坊。有些地方的百姓會將官員興修疏浚的水利工程用他們的名字冠名。北宋的父老百姓還用自己的熱情淳樸的方式表達對官員治水功績的感謝。因此,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獎勵下北宋的治水。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除了獎勵之外,如果在治水方面出現失利同樣也要面臨著處罰。有的官員因為治水不力給北宋和百姓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而被停職和免職。比如說當時有一個叫蔡挺的官員曾經為開封府的推官後來因為負責水利工作,未能有效完成,最終朝廷將他罷免。

《清平樂》背後的憂慮,水患曾是最大煩惱,隱藏怎樣的治理水平

千里江山圖

此外還有​官員因治“水”未成功而被朝廷處決而死。趙霆“建開直河議,謂自此無水憂,己而決壞鉅鹿,法當斬”。但是趙霆“善交結,但削一官,猶為太僕少卿”。石公弼認為這樣處理不合理,乃“論為失刑,霆坐貶”。趙霆治水不力,理當處斬,但因他善結交所以最終只貶官。然而不是每個官員都像趙霆這麼幸運。如姚恕,開寶四年十一月,“河決澶州,通判姚恕坐不即上聞棄市。”姚恕因沒及時上報朝廷而被殺棄市,可見北宋治水的決心是相當大的。在宋史列傳中官員列傳共177卷。寫入傳中的人數在1327人。其中這些人都與治水工作有過關係。總之無論何種水平活動,北宋政府的政策和官員身體力行的表現都深深影響了平民百姓在王安石變法中出現了人人爭言水利的局面。由此北宋最終治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北宋的繁華注入了重要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