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到了,谈谈如何成为合格的“三农”青年学者

青年节快乐

五四青年节到了,谈谈如何成为合格的“三农”青年学者

5月4日,是青年的节日。青年应该有青年的风采,这个风采,至少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内涵:时代风采、职业风采、个人风采。新时代呼唤现代青年应该有“中国梦”“复兴梦”的风采;“三农”则呼唤青年应该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风采;当然,我们也希望每一个“三农”青年学者都能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个人风采。

值此五四青年节,让我们融通时代、职业、个人三个层面,谈一谈“三农”智库青年学者核心风采的具体表现——使命和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919年那场以青年为主的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了思想武器。近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从屈辱走向复兴,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了人均收入1万美元的台阶上。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农业是立国之本,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压舱石和战略后院的作用。作为国家“三农”智库的一名青年研究人员,基于过去10年的工作经历,对做好本职工作进行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总结,供大家参考和批评。

一、“三农”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作为“三农”工作者,我们现在处于最好的时代。一方面,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三农”发展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实现了从“8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不完”的转变,这让我们有充足的空间谋划和思考“三农”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三农”工作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将“三农”工作提升到全党、全局的战略高度,成为五级书记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这是前所未有的。今年是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全面小康建成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工作的成效关系着脱贫的质量、小康的成色。

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要实施到2050年,我们这一代青年“三农”工作者几乎可以从头到尾地投身到乡村振兴这项重大战略中,可以说是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因此,我们的使命就是用整个职业生涯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答卷人,为国家“三农”政策出谋划策。

五四青年节到了,谈谈如何成为合格的“三农”青年学者

二、“三农”智库青年的基本素养

智库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作为国家“三农”智库研究人员,我们的身份是政策的咨询者、参与者和传播者。在研究领域,我们更加偏向应用性研究,目标就是服务决策,除基本的研究技能外,还应做到“三讲三有”。

一是讲政治,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讲政治是具体的,从大的来讲,最基本的就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具体工作层面来讲,选题和建议都要坚持人民立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是最大的情怀。“三农”工作者尤其如此,我们面对的是十四亿人吃饱穿暖的问题,而具体从事这些工作的是最弱势的一个大群体。因此必须具有家国情怀、悯农爱农情怀。

二是讲大局,有高度。放到我们的研究中,就是选题立意要站在党和国家的高度,至少是站在“三农”全局工作的高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可以基于自己的专长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但不能以一域代全局。比如我的专业是环境保护,但是要把环保放在三农核心目标的框架下去研究,否则就会走偏、过激。我们的研究可以揭露问题,但更要注重建设性,不添乱是讲大局的底线,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

三是讲真话,有担当。政策研究者要扮演好桥梁的作用,要在科学和人中间、决策者和老百姓中间架设桥梁。如果这个桥梁方向不对,就会把问题引歪,决策者不听还好,要是听了,那简直是误国殃民。作为青年研究人员,我们的大部分研究都未必能被决策者直接看到,但是万一被看到呢?所以要始终保持一份高度的责任感,务求言之有据,把最真实的情况反应给决策者。在农言农、在农爱农,在面对不同利益相关方冲突时,我们要坚定地站在农民这一方。个人也许会因此而“背锅”,但如果我们的坚持能够保护和增加广大农民利益,个人的一点损失或许不算什么。正如总书记所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五四青年节到了,谈谈如何成为合格的“三农”青年学者

三、“三农”智库青年如何做好政策研究工作

实事求是是最基本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基于个人过去10年的研究,在研究的选题、实施和成果转化三个环节归纳了几点体会。

第一,多种途径定选题,问题导向是根本。经验丰富的政策研究者凭着长期关注某一领域形成的专业敏感很容易就抓住本领域的重要问题。对于青年研究人员,选题从哪来?至少有四个途径:一是从重大政策文本中寻找本领域的重点选题,例如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会议公报、决议文件,中央一号文件等;二是重大突发事件,基于长期的积累从自身的专业视角找到切入点,在关键时刻,从不缺席;三是上级交办的工作,越高层的“命题作文”重要性越高;四是随着个人专业敏感度的不断提升,形成专业嗅觉,很快就能将获得的各类信息综合成适合自己的选题。

第二,俯下身子听民声,换位思考解疑惑。我们做研究碰到一个问题,通常有几个途径帮助我们找答案:一是向理论找答案;二是向历史找答案;三是向国际找答案。对“三农”政策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向实践、向基层找答案。很多时候,农民才是制度创新的最大贡献者,我们只是把农民的智慧总结出来。

调查研究是“三农”政策研究的最根本方法。数据是冰冷的,但政策应该是温暖的,为了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那就要深入基层,把问题了解透彻。调查研究可以让我们听到更多有温度的声音,换位思考则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合理”。研究者不能总是把自己放到“上帝视角”,更多时候要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尤其是政策系统中的弱势群体,要坐下来和农民慢慢聊,把他当做我们的父亲、兄长去聊天,听听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第三,趁热打铁著文章,里外有别输成果。政策研究的很多任务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或紧急任务,甚至要求在返程下飞机的时候就拿出报告初稿,而且我们承担的任务很多,如果不及时转化,过一段时间调研的实感就变淡了,判断也就没那么准了。因此在充分掌握事实的情况下,要以最快的速度写出第一稿,后续可以根据任务的紧急程度修改完善。

在输出成果上要内外有别。无论是写内参还是公开发表论文,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但受众不同,其阅读目标、产生的效应也不一样。调研成果转化为公开论文时,在体例、语言、详略等各方面都有区别,尤其是要处理好案例与全局的关系,避免传播后产生以偏概全、误导公众的不良社会影响。还有一些政策出台前的调研,由于可能对后续政策有引导性,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总之,服务决策、促进政策问题的解决是智库研究的首要目标,其最重要成果是政策咨询报告,公开发表论文可以为做好决策咨询工作积累技能,也可以是完成决策咨询工作后的副产品。

(金书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第一党支部书记、经济体制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农业农村资源环境政策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