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力拔山兮氣蓋世
項羽,名籍,下相人(今江蘇宿遷)。項羽家世世代代為楚國將領,其父項燕被秦將王翦所殺。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扛鼎,少年時讀過幾天書,又練過幾天劍,學了一段時間的兵法,算得上是文武兼備。24歲時,跟隨其叔父項梁起兵。項羽自小便懷有遠大志向,異於常人。見到巡遊至會稽的秦始皇不但沒有絲毫懼色卑顏,反而說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話來,使得其叔父對其刮目相看。
隨後,項羽同其叔父項梁殺會稽郡守,得八千江東精兵,進而起兵反秦。逐漸收攏各路依附的諸侯,聽從謀士范增的計策,擁戴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楚懷王。一路連勝秦軍的楚軍由於輕敵,導致了項梁的陣亡。在殺了對其有所鉗制的卿子冠軍宋義後,領兵救趙,在鉅鹿創下了名傳千古的經典戰例,成語“破釜沉舟”也因之而生,或許後來韓信的背水一戰也有仿效項羽的可能性。滅秦後, 項羽因其威望及勢力,分封各路諸侯,而自封為“西楚霸王”。
二、虞姬虞姬奈若何
然而,西楚霸王分封諸侯之後,僅僅過了四年,便被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漢劉邦聯軍所滅。縱然西楚霸王有蓋世武功,縱然在被漢軍圍得鐵桶一般的垓下仍能夠率領800騎突出重圍,縱然他率領著800人能夠左衝右突,他一個人便斬殺漢軍“數十百人”,縱然他被逼到烏江邊上,漢軍不敢近前,但是,他失敗了,屍首都被眾人哄搶。曾經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曾經率領八千江東子弟的項羽,最後不但自己殞命,連那八千子弟都魂駐他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三、時不利兮騅不逝
在分析項羽失敗的原因時,再次引用了項羽在垓下的這句歌詞,並非是為了同前兩點形成解構上的呼應,因為就是這一句詩裡面,就包含了他諸多失敗的原因。
(一)缺乏擔當。
從這句話裡面可以看出項羽是一個缺乏擔當的人,他沒有在失敗的時候合理歸因,做自我反思以圖東山在起,而是將當時的這一結局歸咎於“時不利”,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這足以說明,在一帆風順或是事業上升期時,他得有多大程度的運氣成分包含在內。這個缺點在他突出垓下之時的一番話也可窺一斑“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二)有勇無謀
人們都說說項羽“婦人之仁,有勇無謀”。我們先來說有勇無謀。不得不說,起事初期,項羽可以說是膽略過人,尤其是殺郡守、屠宋義、破釜沉舟,但如果再舉幾個例子可能就會覺得,項羽的以上行為也不過莽夫所為。屠城,由於攻打襄城時久攻不下,城破後,軍民皆被坑殺。秦將章邯投降後,項羽不能明察秋毫,招撫人心,導致軍心不穩,他採取的措施竟然又是坑殺,20萬人的兵力,不說實際力量有多大,失掉人心、令各路諸侯的大跌眼鏡則是他更多的損失。入了咸陽,殺了子嬰,燒了皇宮,根本不懂得該如何安撫民心,治理天下。著名的鴻門宴,本來范增是想把劉邦招來,就地解決,誰知項羽優柔寡斷,注意力竟然被樊噲所吸引,舞劍的項莊沒有殺了沛公,讓沛公溜之大吉不說,項羽竟然和盤托出了向其告密的曹無傷,智商何在?這就怨不得范增怒罵其“豎子”了。
後來又中了陳平的離間計,疏遠了范增,范增可是被太史公評價為“好奇計”的謀士,這麼張好牌就被項羽打壞了。三、婦人之仁
與其力能扛鼎、貴族身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眼光之狹小短淺,決策之鼠目寸光,與他動不動就烹了這個又斬了那個的勇猛形成反差的是其婦人之仁,當斷不斷。 按說,既然起兵滅秦,就該徹底一些,分封諸侯之後的項羽不能正確評估當時的形勢,竟然認為該衣錦還鄉了,否則就是錦衣夜行,這種低端的虛榮,難以想象其世代為貴族將軍。當有人說他如此這般無非是“沐猴而冠”時,竟然把人烹了!這種虛榮簡直如泡沫般脆弱!可是,他將要以烹太公要挾劉邦時,被劉邦一詭辯,竟然又把太公放了,這種行為簡直令人匪夷所思,動不動就殺人的他彼時腦回路中究竟在想什麼,根本不得而知。
四、性格決定命運
分析了以上幾點,其實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是有其深刻道理的。這不是宿命論,中國的一句俗話也表達了這個道理: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項羽的失敗從他小時候的行為便可做一些推斷,筆者在開篇時用了“讀過幾天書,又練過幾天劍,學了一段時間的兵法”來敘述項羽小時候的經歷,其實在史書中是否定性的描述“學不成”、學劍“又不成”、學兵法“又不肯竟學”,項羽從小就是好大喜功——要“學萬人敵”,又性格浮躁,雖然他後來自封西楚霸王,也遠沒有實現其當年“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如此看來,這豪言,無非也就是誇誇其談,好高騖遠罷了。
當然,項羽失敗除了以上主觀因素外,與其對手也是有很大關係的,但是,劉邦碰到的項羽,若是碰到曹操這樣的人,劉邦還會勝利嗎?所以不能怪“時不利”。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