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59035686791
白喜事通常是高壽的老人去世,雖是喪事,但也都帶有喜的成分。農村習俗多年流傳下來的,還是入鄉隨俗吧。農村人都說:出棺材是做給活著的人看的,也是親人們的一份思念和寄託。但也不要鋪張、炫耀、攀比,招搖過市,應本著人性、鄉俗、傳統、節儉的原則。
顧隴桃園廣
我地農村“白喜事”,原來年過60歲離世,家人論輩披麻戴孝,死了以後棺材有8個人抬,滿鎮兜一個大圈子,吹吹打打一條龍,很長一個隊伍,稱作一輩子活夠本了。
如今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隨著各個方面的不斷提高,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農村無論什麼年齡離世,都按老習慣用冰棺材,擺放在家二夜一天,清晨7點左右用車送火葬場火化,無論農村市鎮都大操大辦,村上有人離世了。
整個村子滅煙囪,全村老小都到這戶人家吃三天,死者必須在家裡,擺放2夜1天然後火化回來,直接送墓地入土為安。
靠山4
在回答此問題前,先說一個題外話,農夫想請各位文友幫忙解釋一個困惑。
在悟空問答答題上方有三個小標題,即邀請,推薦,和文化,農夫始終不明白,在文化小標題下的答題是否都屬於文化領域的問題?因為有些問題單從題目來看是分不清屬於什麼領域的。就如這個題目,認為是三農領域的問題,也無不可,究竟回答與否,筆者還是感到非常困惑地。所以懇請有懂得這個的,給予解釋一下。
轉入正題。如何看待農村"白喜事"?是去繁就簡好,還是入鄉隨俗好?
對於這個問題,農夫始終認為,還是入鄉隨俗好一些。因為能稱得上是"白喜事"。肯定是一位長壽的老人,老人辛苦了一輩子,兒女都已長大成人,在老人永遠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在力能所及的情況下,適當地舉辦一些活動,例如,家祭,追思會等,對於緬懷老人一生的功績,對於教育子孫後代,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艱苦奮鬥的精神,都是大有好處的。
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過份的簡單,草率反倒不好,給活著的人一個"活人真沒意思"的淒涼感。但反過來說,對於那些藉著喪事大操大辦,過於奢華,藉機斂財的,另當別論。農夫最反對的就是那些唱大戲,請歌舞團,放電影等,真正把喪事當喜事來辦的行為。在古時,父母亡,對於子女來說是天塌下來了,不但要披麻戴孝,而且要守孝三年。現在雖然時代不同了,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繁文縟節可以不要,但一些傳統的程序該走的還是要走一下。總之一句話,文明辦喪事,入鄉隨俗,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