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被稱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真正意義上的文武雙全?

南宋人稱他“國朝人物,當以範文正為第一被”,朱熹稱他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他讀書的時候,皇帝從學校旁邊路過,同學們爭相目睹天子真容,他卻從容讀書。有同學說,這可是一生難得的機會,為何要錯過?他若無其事地說:“急什麼,以後見也不遲。”

他的一篇文章讓一座樓紅了上千年。

他開辦的慈善機構——義莊,經營長達80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

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毛澤東說:“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

誰被稱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真正意義上的文武雙全?

范仲淹兩歲失怙,母親帶著他改嫁一個叫朱文翰的人後,被改名朱說。不是朱家的親生子,自然受到朱家人的歧視。

家庭的不公並未影響到他的心智,而母親為了保護孩子,讓他寄宿在附近的醴泉寺讀書,免除不必要的紛爭。

朱家並不富餘,范仲淹的待遇可想而知。在醴泉寺學習期間,每天只能煮一碗稠一點的小米粥,放涼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著幾根醃菜吃,這就是成語“斷齏畫粥”的來歷。

多一個人就多一張嘴,逐漸長大後的范仲淹越發不受朱家公子們的待見。有一次,在朱家公子的惡語攻擊中,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面對此景,一般人可能會認命,從此沉淪,可范仲淹不是一般人,他卻以此為“激勵”,決心靠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怎麼改變?唯有讀書。大宋朝是讀書人最嚮往的時代,宋太祖趙匡胤開創了學習之風,宋太宗趙匡義創造了“開卷有益”的學習氛圍,宋真宗趙恆更是寫下《勸學詩》,其中就有耳熟能詳的名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在這個崇尚讀書的時代,范仲淹把握住了機會,拼命學。

23歲時,范仲淹決定脫離朱家,徒步去宋朝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古城,到當時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應天府書院求學。這裡名師薈萃,人才輩出,主要是免學費。

在這裡,他雖然用功學習,但無法改變拮据的生活。有同學送他美食,可是放到發黴他也不動一下。同學問他這是何時意?范仲淹長揖致謝:“我清苦慣了,一旦嚐到美食,日後怕吃不了苦。”

3年後的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趙恆朝拜太清宮,路過應天府,整個城市轟動,大家爭相去目睹天子真容,范仲淹卻從容讀書。同學說,這可是一生難得的機會,為何要錯過?他卻淡淡地說:“急什麼,以後見也不遲。”這話成了學院的笑談。

第二年,朝廷開科取士,范仲淹高中進士,受到真宗皇帝的接見。對范仲淹來說,見皇帝似乎真是個輕描淡寫的事。有趣的是,天下寒士都湊到了這一科,真宗問首相王旦,進士中有沒有聽說過的人,王旦說:“沒有一個聽說過,和范仲淹一樣,都是寒俊。”

中進士後,范仲淹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官居九品。參加科考時范仲淹用朱說的名字報名,做官後,他把名字改回范仲淹,並將母親接到了自己身邊。

誰被稱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真正意義上的文武雙全?

雖然品級很低,好歹也是進入了仕途。大多時候,老天還是垂簾認真做事的人,范仲淹因工作出色,很快升到了興化縣令的位置上。這裡每當海潮漫漲之時,會給當地老百姓帶來很大的災難,沖毀房屋,田地毀壞,慘不忍睹。

范仲淹到任後,決心治堰。一個地方官,想要做事,總是能把事做好。范仲淹徵集兵夫四萬餘人興築海堰,由於工程難度大,期間工傷不斷,還出現了淹死200多人的事故,遭到一些官員的彈劾,朝廷一度下令停工。

後來,在胡令儀、張綸等官員幫忙申訴下,工程得以再度開工,前後歷時四載,終將捍海堰修成。堰長71公里,一舉解除了海患,當地人感激范仲淹的功績,把他主持修建的海堰叫“范公堤”。之後“范公堤”被歷代修繕,一直留存下來。

由於治堰出色,范仲淹被調入京,任大理寺丞,成為京官,可就在事業上升的檔口,他母親於真宗天聖四年病故,他便辭官到應天府丁憂。

在應天府丁憂期間,早聞范仲淹才名的南京留守晏殊,招他負責應天府學的教務工作。范仲淹曾在這裡學習,現在讓他負責教務工作,當然是非常樂意的事。

范仲淹在應天府學培養了不少人才,還向晏殊推薦了後來的宰相富弼。同時,在晏殊的提攜下,丁憂期滿後的范仲淹被任命為秘閣校理,也就是國家圖書館的管理人員,但有一個重要的職責,是皇帝的文學侍從,除經常能見到皇帝外,還能聽到相關機密。

這個時候的皇帝是趙禎,而權力掌握在他的養母劉娥手中。為了趙禎在朝堂向劉娥拜壽的事,小小秘閣校理范仲淹上書反對,稱皇帝遵守孝道沒有什麼錯,但不能失了君臣之禮。私下裡怎麼都行,正式場合皇帝是至高無上的。這樣做,不但有失天子的尊嚴,也給子孫帶個壞頭。

范仲淹言辭犀利,表面上說的是拜壽,其實暗中指責劉娥不還政於趙禎,明眼人一聽就明白。這可是逆鱗的事,掉腦袋很正常。直接把晏殊嚇個半死,按當時的制度,處理官員,推薦人要負連帶責任。

晏殊把范仲淹叫去訓了半天,范仲淹黑著臉說:“我這麼做,就是怕辜負您的栽培。就是怕人說您推薦的人不幹正事混日子。”晏殊本來在氣頭上,被范仲淹的話噎了個滿臉鐵青。很無奈地說你走吧,沒法理喻。

范仲淹好像闖了大禍,但後果不嚴重,因為宋朝有不殺上書言事者的祖訓。雖然沒受處罰,但提的意見也沒人搭理。范仲淹一生氣說我不在這幹了,到地方去。話剛出口,相關部門就坡下驢,打發他去河中府任同判。

范仲淹的上書雖然沒有結果,但這個事一下子名動京城,讓他一夜成名,成了絕對的“網紅”。范仲淹出京的時候,有同事去送他,對他說:“你小子太牛了,這事幹的絕對漂亮。”

誰被稱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真正意義上的文武雙全?

雖然到地方工作了,范仲淹還不忘太后還政的事。天聖八年12月,在河中府又上書:“太后輔政時間太長了,皇上都成年了,還由後宮作主,是不是太滑稽了?”可能是奏章被相關部門壓下了,報上去沒什麼動靜。

劉娥死後,宋仁宗趙禎主政,范仲淹回京任右司諫。當時江淮地區出現了災情,范仲淹建議朝廷派官員去慰問,卻沒有回應。范仲淹面見皇帝說:“皇宮半天不供應飲食,會怎麼樣?江淮鬧譏荒,為什麼不聞不問?”趙禎被問了個啞口無言,於是緊急派范仲淹去江淮。

范仲淹到所到之處,強令各地政府打開糧倉救災,同時嚴禁民間搞各種非正規的祭祀活動造成浪費。范仲淹看到災民用烏昧草充飢,採摘了一些烏昧草送到朝廷,建議皇親貴戚們嘗一嘗,讓他們知道一下什麼是民間疾苦,看看自己有多奢侈。

在諫官的位置上,只要朝廷出現弊端,范仲淹就死諫。郭皇后誤傷皇帝,剛好呂夷簡與皇后有隙,建議廢后,范仲淹率中丞孔道輔等十多人死諫未果,被貶為睦州知州。

景祐年產間,被調到開封府任上的范仲淹,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不斷彈劾呂夷簡。仁宗趙禎問呂夷簡,范仲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呂夷簡憋了一肚子火,說這小子就是個誇誇其談的貨色,表面上贏得了一點小名聲,但實際上名不副實。

沒想到這話傳到范仲淹的耳朵裡,奶奶的,說老子名不副實,讓你見識一下什麼是乾貨,一口之氣寫了《帝王好尚》《選賢任能》《近名》《推委》四篇皇皇巨文呈了上去,毫不掩飾地對時政進行尖銳的批評。

寫文章罷了,還畫了一張《百官圖》呈了上去,也就是將朝廷要員的像畫在圖上,每個畫像旁邊附個說明書,標明那個是正常升遷,那個是靠呂夷簡用不正當手法提拔的。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朝堂炸鍋了。

范仲淹的這一做法,在朝堂上不但沒有被叫好,倒是贏得了一片叫罵聲,試想除了既得利益者就是明哲保身者,有幾個能為正氣而發聲。

正得寵的呂夷簡馬上反擊,聲稱范仲淹的意圖是挑撥君臣關係,不知居心何在?而且這個人還向朝廷推薦過自己的朋黨。

朋黨?一切都是浮雲,而朋黨是死穴。皇帝最頭大的就是聽到這個詞。趙禎急問有多少人,都是誰?范仲淹的朋黨名單很快被張貼在了朝堂上。史書沒有記載是誰,應該有餘靖、歐陽修、尹洙、李紘、王質等人,因為范仲淹本人被貶為饒州知州後,這些人大多被貶。

就在范仲淹出京時,天章閣待制李紘、集賢校理王質帶著酒菜為范仲淹送行,而王質在范仲淹離開前就住范仲淹家裡。有人提醒王質你不命了?王質說:“當今的賢良之士就數范仲淹了,我要是能定成範黨,我驕傲!”

誰被稱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真正意義上的文武雙全?

范仲淹多次因諫被貶謫,很多正義之士以不同的方式勸他少管閒事,范仲淹給梅堯臣的答覆中強調,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朋黨事件發生後,所謂的範黨和宰相呂夷簡集團爭得不可開交,而一向嫉惡如仇的次相王曾卻保持了沉默。

范仲淹在極度困頓中去問王曾:“作為次相,為什麼不站起出來說句公道話?”王曾望了范仲淹良久,冷冷地說:“夫執政者恩欲歸己,怨使誰當?”范仲淹頓時醍醐灌頂,是啊!官員只搶功勞,那麼出現的怨恨由誰來擔當?

在淹仲淹的眼裡,只盯著宰執大臣的失誤,就是一點小事也揪著不放,卻從來看不到他們的業績,從來不辯證著、一體兩面地看待問題。從此之後,范仲淹的格局大變,不再咄咄逼人,變得更加成熟。

仁宗康定元年,因宋朝與西夏的戰事吃緊,范仲淹出知永興軍,其後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併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並先後出知延州、慶州,期間改革軍制,修築了青澗城、鄜城、大順城等軍事基地。

范仲淹戍邊期間,因治軍有方,出擊有力,安撫周邊少數民族併為我所用,使西夏軍不敢進犯,邊境傳言:軍中一範,賊軍聞之心膽顫。他還在戍邊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漁家傲·秋思》。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他開創了宋詞豪放派的開河。

宋仁宗慶曆三年,西夏求和,西方邊事安定後,仁宗召范仲淹回京,任命為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到慶曆四年,長達二十年的呂夷簡時代過去了,但由於戰事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宋朝出現了嚴重的冗官、冗兵、冗費現象。國內禁軍素質一落千丈,階段矛盾不斷激化,貧弱局面已經形成。

這個時候,仁宗急於革弊鼎新,急到把范仲淹、富弼召到天章閣,一人一張桌子,筆墨紙硯都準備好,讓他們寫措施,寫不出來就別回去。

范仲淹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十條建議,就是著名《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拉開了慶曆新政的序幕。在仁宗的大力支持下,以范仲淹、富弼為主要推動者的變法全面展開。

改革的第一條,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幹部的任免,改變原有的幹部考核制度,以往將資歷作為考核的主要標準,也就是比鬍子長短。這次改革,幹部的考核以政績為主。

其它改革舉措還好推行,最難的是人事制度改革,觸動的是官僚的直接利益,范仲淹的力度空前,阻力不小。但在仁宗的堅定支持,變法得以順利推進。

新政從慶曆三年10月開始,到慶曆四年4月,短短半年時間,由於磨勘嚴密、恩蔭減少,地方官員混日不好混了,一大批屍位素餐的地方官和貪腐的官員被淘汰,一批務實能幹的官員被提拔到了重要崗位,財政、軍事等諸多方面的頹勢得到扭轉,政局運行有了新的變化。

民眾為此歡欣鼓舞,叫好的臣子也不少,可是,改革觸動了大多數官員的利益,他們開始瘋狂地詆譭新政,群起而攻之,指責范仲淹等改革者是“朋黨”的議論再度興起。

起初仁宗是改革的堅定支撐者,後來也變成了妥協者。

慶曆四年六月,邊事再起,范仲淹請求外任,范仲淹保留參知政事頭銜,外任陝西、河東宣撫使。此後,新政的執行力度明顯放緩,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停滯了。北宋中興的最好一次機會就此錯失。

誰被稱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真正意義上的文武雙全?

范仲淹的抱負就此戛然而止,到慶曆六年11月,58歲的范仲淹又出知鄧州,這個國家,已很難給他提供施展雄才大略、為國為民的舞臺,他無限遺憾的同時,只有將餘熱拋灑在鄧州這片土地上。

遠在嶽州的好友騰宗諒是在涇州和慶州超範圍使用公款被彈劾,被貶到嶽州。他在嶽州並沒有致力於民生,而是大搞政績工程,如果說建嶽州學宮,築偃虹堤,修通和橋還算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算作民生工程的話,修建岳陽樓,就純屬面子工程了。

岳陽樓建成後,騰宗諒給好友范仲淹寫了封《求記書》,附了張《洞庭秋晚圖》,求范仲淹給他新建的岳陽樓作篇記,以提高知名度。

《求記書》有600多字,詳細介紹了嶽州和岳陽樓的歷史與現狀。范仲淹非常高興,沒想到短短兩年時間,騰宗諒能將嶽州治理得這麼好,也就是出於對好友的信任,出於對嶽州快速發展的高興,范仲淹思如泉湧,揮筆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可能是自己都覺得文章寫得很好,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連夜派人送往岳陽。

《岳陽樓記》裡說岳陽百廢具興,事實上岳陽沒有多大變化,那是騰宗諒在給范仲淹信上的單面之詞,出於對朋友的瞭解和信任,范仲淹沒有細究,說了善意的“謊言”。

可能是出於謹慎,對嶽州的政績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一筆帶過,全篇寫景,洋洋灑灑,千古絕唱。

《岳陽樓記》對洞庭湖的描寫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史家認為作者不身臨其境根本寫不出來,而事實上范仲淹壓根就沒去過洞庭湖。其實這不重要,當時騰宗諒的《求記書》中300多字介紹了岳陽樓和洞庭湖的情況,為了讓范仲淹有個感性的認識,還配了《洞庭秋晚圖》。

范仲淹曾在太湖所在的蘇州、鄱陽湖所在的饒州任職多年,熟悉湖泊風光,在騰宗諒的詳細介紹下,以超級文人的才思,寫出這篇文章也沒什麼可奇怪的。

《岳陽樓記》的最高境界不在於景的描寫,而在於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范仲淹的座右銘,他也告誡全天下的仁人志士,應該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國家的前途擔憂,為人民的幸福出汗流血。

文中還提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個人不應該以外物的好壞或自身的得失而一時高興一時悲傷,可能是要告訴好友,新政雖然失敗了,為國家民命奔走的同仁志士受到了不公待遇,但不應該為此沉淪,無論在那種環境下,只要抱著一個為國為民的心,總能發揮出餘熱。

誰被稱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真正意義上的文武雙全?

范仲淹在去世前的兩年,拿出全部積蓄,在蘇州老家購置了千畝義田,建起義宅,後世稱為“義莊”,用於贍養同族的人。他的願望是“至貧者,不復有寒餒之憂。”他無法讓全國的老百姓無寒飢之憂,但他可以讓自己的族人無寒飢之憂。

義莊的管理非常科學,靠收租維持,幫助族人中貧困線以下的人實現正常生活,除提供住宿和飲食外,還為窮人貸款,幫助窮人生產自救。

在范仲淹的感召下,後世子孫不斷為義莊注入資金,在戰亂後當地富商及時提供資金進行恢復重建,使義莊成為運行非常成功的“慈善機構”。

皇祐四年,范仲淹調任知潁州,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

他去世噩耗傳出後,他工作過的各州老百姓為他畫像建生祠,史載西北少數民族“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朝廷贈諡號為“文正”這是最高級別的諡號,宋朝建國近百年來,僅王旦和他兩人得此諡號。

他去世後,沒有房產,沒有積蓄,全家人靠借官屋棲身。但他留下遺言,兒孫們世襲管理義莊,義莊如有不公,出現營私舞弊,所有族人必須跪在他的牌位前,當著他的面進行公正決斷。後世子孫沒有辜負他,由於管理科學,這個義莊運行了800多年,成為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