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文武雙全,為什麼在南宋朝廷終生鬱郁不得志?

辛棄疾在史書上一出場就不同凡響。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大舉南侵,想要一舉消滅南宋。海陵王為了伐宋,準備了兩年多,期間對老百姓可謂是極盡盤剝之能事,百姓紛紛反抗。當時金朝境內爆發了多處農民起義,如大名府的王友直起義、金蒙邊界的契丹人起義、還有濟南府的耿京起義等。

當時,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在金軍伐宋時,耿京他們這支起義隊伍就活躍在今天魯南蘇北地帶。

很快,金軍發生兵變,完顏亮被殺,金軍撤退。耿京派辛棄疾去南宋聯絡歸正的事情。辛棄疾面見宋高宗完成使命回去後,卻聽聞耿京卻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憤怒的辛棄疾於是聚集了幾十人,趁金軍不備,衝入敵營活捉了叛徒,並將其一路帶回南宋,交給朝廷處置。

這麼亮眼的登場,當然引起了宋高宗的注意,勇敢果決、有文采、有謀略的辛棄疾從此登上了南宋政治舞臺。

按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文武全才的辛棄疾今後的仕途應該一帆風順才對。可是,辛棄疾在南宋待了45年,最大官階只是從四品,還沒幹幾天,其他時間都是在各地當個地方官;他北伐恢復故土的願望,始終也沒機會施展。

南宋朝廷為什麼一直不重用文武雙全的辛棄疾呢?

說辛棄疾文武雙全,那是一點都不含糊的。文能寫詞、寫政論,武能平盜賊、建強軍。

辛棄疾文武雙全,為什麼在南宋朝廷終生鬱郁不得志?

文的方面:不但文彩飛揚,而且政論也具體深刻。

要說辛棄疾的文彩,不但在宋代,就是在整個中國古代都算名列前茅。一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不但氣勢豪邁,且借古諷今、託物言志,愛國之心躍然紙上。

再如《青玉案·元夕》,這首詞更是膾炙人口、名句迭出,“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還有《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慷慨激昂,雄渾悲壯。

辛棄疾文武雙全,為什麼在南宋朝廷終生鬱郁不得志?

除了抒情寄懷的詞之外,辛棄疾的政論文章,一樣是千古名篇。

一篇《美芹十論》,把發展生產、治國、理政、整兵、用人等方方面面論述的透徹入微,條理清晰,所提措施建議也都切實可行。

比如關於歸正人這個事,辛棄疾就很有見解和主張。

在隆興北伐失敗後,金宋雙方和議就歸正人的遣返與否發生過激烈的爭議。宋孝宗堅決拒絕遣返北方來投的軍民,最終金方無奈,只得達成叛逃到對方的人不再遣返的決定。

當時的南宋對於歸正人還有諸多限制,如果有一群人一起從北方來投南宋,那麼這群人還要被分開安置在南方人之間,基層還有小吏盯著,監視、不信任的意味很濃,南宋擔心歸正人叛逃。

辛棄疾因此在《美芹十論·屯田》和《美芹十論·防微》中指出,歸正人來南投,“或激於忠義,或迫於虐政,故相扳來歸,其心誠有所慕也”。辛棄疾建議,可以安排歸正人屯田,每戶給田百畝,之後則“人有常產而上無重斂,彼何苦叛去以甘虜人橫暴之誅求哉!”辛棄疾請求宋孝宗嚴明法度,不讓基層歸正人的管理官員貪墨,不要讓心誠而歸的北人,因為朝廷措施不當而絕望;還要特別注意識別其中的人才,以利於社稷。

又比如在《美芹十論·久任》篇,辛棄疾論述了用人要持久、專一的道理,例舉豐富,說理深刻。

辛棄疾文武雙全,為什麼在南宋朝廷終生鬱郁不得志?

武的方面:撲滅茶商軍、創建飛虎軍

從本文開頭的描述看,辛棄疾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後來朝廷派他去剿滅盜賊。

撲滅茶商軍

辛棄疾的軍事才能主要體現在他能夠迅速撲滅為患江西的茶商軍。

淳熙二年(1175年),茶商賴文政在湖北起事,後來茶商軍轉入湖南、江西,官軍屢次剿滅都被茶商軍擊敗。當年六月,辛棄疾被任命為江西提點刑獄,負責節制各路兵馬,以督捕茶商軍。

辛棄疾到任後,先挑選精兵把守要衝,之後指揮官軍步步為營,對茶商軍進行圍追堵截。他還用了剿撫兼用的策略,對叛軍展開招降,有效地瓦解了茶商軍的實力。

很快,茶商軍首領賴文政無路可走,向辛棄疾投降;辛棄疾立即將其處斬,茶商軍全軍覆滅。辛棄疾讓叛軍選擇:不願當兵的人則遣散回家,願意當兵的則編入官兵部隊。朝廷耗時半年、用兵萬人都沒剿滅茶商軍,辛棄疾則很快便將其剿滅,足見他的軍事才能。

創建飛虎軍

辛棄疾於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任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岳飛曾任知潭州兼荊湖東路安撫使)時,創建了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取名“飛虎軍”。

飛虎軍的建立,對維護地方安定起到了很大作用,朱熹後來曾稱讚說:“選募既精,器械亦備,經營緝理,用力至多。數年以來,盜賊不起,蠻徭帖息,一路賴之以安。”由此可見,辛棄疾辦事用心,計劃周詳,的確是一名幹練的治軍之將。

當然,辛棄疾創辦飛虎軍的主要目的是防備溪峒蠻獠和剿滅盜賊,規模不過二、三千人,這與當年中興大將的五路護軍各有數萬人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辛棄疾文武雙全,為什麼在南宋朝廷終生鬱郁不得志?

文武雙全的辛棄疾,為什麼一直不受南宋重用呢?

辛棄疾嶄露頭角不久,宋高宗就退居二線,把皇位讓給宋孝宗了。宋孝宗一開始很想有所作為,於繼位的第二年(1163年)就任用老將張浚開始北伐,史稱隆興北伐。

此時的辛棄疾年僅24歲,任職江陰籤判(從八品),這次北伐沒有他什麼事。北伐初期進展順利,然而很快宋軍將帥不和,在撤退過程中遭遇金軍追擊,導致了符離大敗,最終雙方簽訂“隆興和議”。

從那以後,辛棄疾就只在江淮、江西、湖南等地任職,一直沒能進入宋朝權力中心。但辛棄疾位卑未敢忘憂國,期間他不斷向朝廷上書、提建議。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時,他呈上了著名的《美芹十論》,全面提出了恢復和治理方略,時年26歲。1170年辛棄疾又向朝廷上了《論阻江為險須藉兩淮》及《議練民兵守淮》,以及寫了《九議》上呈虞允文。此後,辛棄疾沒有就軍國大事再向朝廷上過建議書,這大概是因為看透了南宋政治。

從1181年起,辛棄疾基本上很少任職,大部分時間在他的帶湖莊園閒居。

直到嘉泰三年(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冑起用了主戰的辛棄疾。辛棄疾很興奮,以為終於可以一展身手了。第二年,他晉見了宋寧宗,認為金國“必亂必亡”,被加為寶謨閣待制(從四品,有權參與朝議,討論國事)。然而,不久他卻被出知鎮江府。原來,韓詫胄雖然謀劃北伐,但他只是想利用辛棄疾的名望而已,並不打算採用辛棄疾建議的策略和部署。

辛棄疾文武雙全,為什麼在南宋朝廷終生鬱郁不得志?

為什麼文武雙全的辛棄疾一直不受重用呢?

首先,南宋的立國思想依然重文輕武、以文馭武,害怕武將坐大,滿足於苟且偷安。這是最重要的原因。假如是一個開拓進取的王朝,遇到辛棄疾這樣的人才,那一定早已重用。

其次,南宋的政治與北宋比有一個重大變化,就是相權逐步增大,逐漸出現權臣政治。皇帝不愛理政或者無能力理政,大權就容易旁落。這個趨勢其實從宋徽宗時期就開始了,到宋高宗時,專用秦檜幾十年,冤殺忠良;後來則陸續出現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等權傾朝野的大臣。在這種局面下,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如果不能成為權臣(權臣一般都是外戚),那就要投靠權臣。而辛棄疾因為性格剛直不阿,屢屢被言官彈劾,因此他無法獲得權臣的青睞。

第三,辛棄疾運氣不好,宋孝宗主政時,因為太年輕又是歸正人,沒有趕上隆興北伐的機會;等他能力經驗大漲後,宋孝宗卻因北伐失敗而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北伐之意。

隆興北伐時,辛棄疾雖然有名氣,但畢竟人微言輕。同時他還是個歸正不久的北人,還沒有經過南宋朝廷的考察,因此不可能讓他到前線軍中任職。另外,即使讓辛棄疾隨軍北伐,以他當時年輕、職位低的狀態,恐怕也難以發揮大的作用。之後辛棄疾雖然能力大幅提高,但可惜宋孝宗已經無意北伐。

等到宋寧宗時,已經暮年的辛棄疾再次與北伐事業失之交臂,權臣韓侂冑只是想利用他主戰的幌子而已。此後,辛棄疾就進入了生命的最後階段,再也沒有主持抗戰的可能了。

第四,辛棄疾是歸正的北人,被南宋本土官僚集團所排擠,難以獲得高級職位,難獲重用。

南方本土官宦把朝廷的職位視同他們自己的領地,自己的領地豈能容忍他人佔有?因此,南人不喜歡北人、排斥北人是正常的。連朱熹這樣的人也把歸正的北人視為一大潛在危害。朱熹曾將歸正人這個群體對朝廷的危害與唐代宦官、藩鎮相提並論:“古今禍亂,必有病根。漢宦官、後戚,唐蕃鎮,皆病根也。今之病根,在歸正人忽然放教他來,州縣如何奈得他何!”(摘自《朱子語類》)

總體來說,歸正人在南宋政壇力量比較薄弱,在現實中常受歧視、排擠,辛棄疾也難以擺脫這個大環境的影響。

辛棄疾文武雙全,為什麼在南宋朝廷終生鬱郁不得志?

結束語

辛棄疾奉耿京之命來南宋聯絡歸正事宜時,受到宋高宗的接見,並獲得讚許,這鼓舞了他的鬥志和銳氣。

後來宋孝宗經過失敗之後雖然意志消沉,但辛棄疾鬥志不減,寫了不少抗金北伐的建議,比如著名的《美芹十論》和《九議》等。但朝廷已經無意恢復,因此只讓辛棄疾去擔任地方官,負責招民屯田、轉運財稅、緝捕盜賊等工作。

辛棄疾文武全才,但性格耿直,屢遭排擠,歸正人身份使他在朝中缺乏援軍,最終仕途難有發展,難有施展抱負的機會。

然而,作為文武雙全的人,正因為“武”才得不到施展,辛棄疾才發展了“文”才。辛棄疾的諸多詞作都是在抒發鬱郁不得志之情,如果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發揮,那還會有一代文豪辛棄疾嗎?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今天的原創首發文章,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