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為何要先找理由?都有哪些著名的討伐檄文?

我們的古人做事,講究個名正言順。像打仗這種大事,更是要師出有名,否則便是名不正言不順。

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個輿論戰。利用一切手段,把自己包裝成正義的一方,把對方包裝成罪不可赦的一方。

古代有無數這樣的例子。

古人打仗為何要先找理由?都有哪些著名的討伐檄文?

秦朝末年,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本來,兩人簽訂協議,劃定了楚河漢界,是打算分而治之、各自安好的。項羽相信了,但劉邦沒信。

劉邦一旦做好了準備,就開始攻擊項羽,發起了爭奪整個天下的戰爭。在開戰前,劉邦首先宣佈了項羽的十大罪狀,作為進宮他的理由。

還別說,這十大罪狀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很多諸侯就跟著劉邦起兵了——這就是輿論戰的功效。

三國時,曹操和袁紹之間爆發了官渡之戰。大才子陳琳,當時在袁紹的帳下效力。他為袁紹寫了著名的《為袁紹檄豫州文》。在文中,陳琳利用自己超拔的才氣,把曹操描繪成了十惡不赦的跳樑小醜,並且罵了曹操三代。曹操看到這封檄文後,出了一身冷汗,可見此文的殺傷力。

古人打仗為何要先找理由?都有哪些著名的討伐檄文?

搞笑的是,陳琳通過此文獲得了曹操的欣賞。後來陳琳被曹操俘獲,不但沒有喪命,還獲得了曹操的重用。

無獨有偶。唐朝時的大才子駱賓王,也因為一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而聞名天下,流傳千古。這篇檄文,也是一篇戰前鼓動書,把武則天塑造得醜惡無比。

據說,武則天讀到此文後,第一反應並不是生氣,二是由衷讚歎:這位置作者真是個人才啊。

明朝時,燕王朱棣造反,使用的藉口是“清君側”。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藩王們使用的藉口也是“清君側”。總之,只要造反,都可以說是替皇帝清理身邊的奸臣,也就是“清君側”。

古人打仗為何要先找理由?都有哪些著名的討伐檄文?

還是明朝,努爾哈赤起兵反明,首先宣佈了七大恨。這所謂的七大恨,其實也是一種起兵的理由,是一種輿論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