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快餐盒请投进“蓝色桶”海沧启动“低值可回收物”收运试点

塑料袋快餐盒请投进“蓝色桶”海沧启动“低值可回收物”收运试点

未来海岸社区的各垃圾投放点都新增了一个蓝色垃圾桶。

  厦门网讯(文/图 厦门晚报记者 李晓辉 通讯员 曾逸菲)一次性餐盒、奶茶杯、塑料袋等原来都被作为其他垃圾,扔到黄色垃圾桶里。而今后在一些社区,这些生活垃圾作为“低值可回收物”,得投放到蓝色垃圾桶。昨天是世界环境日,海沧嵩屿街道未来海岸社区启动低值可回收物收运试点,先试先行,探索推进这些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居民收集的低值可回收物数量较多,将按市场价有偿回收。今年年底,这种模式将在海沧更多社区推广,使全区可回收物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先试先行】

  5个小区开展试点“可回收” 蓝色桶增加到3个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未来海岸社区,这里共有5个小区进行低值可回收物收运试点,分别为鹭景湾、浪琴湾、碧海湾、蓝月湾一期和蓝月湾二期。启动仪式上,嵩屿街道、小区物业、小区业委会和城建集团市政中心等都表示,将支持未来海岸开展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工作。

  活动现场还开展了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宣传。“奶茶杯、外卖快餐盒、纸杯都是可回收物,那我家里的其他垃圾通常就只剩下纸巾、纸尿布了。”未来海岸居民余女士说,打算在家增设一个可回收物桶,专门装塑料袋、一次性纸杯等低值可回收物。“我要认真学习新的分类方式,并带动邻居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小区业委会代表吴佳顺说。

  记者走访试点的小区发现,在各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原先收集可回收物的蓝色桶只有2个,现在都增加到3个。不仅如此,黄色的其他垃圾桶也“瘦身”变小了。“为应对低值可回收物投放量的增多,小区前期先增加1个蓝色桶,后期会根据需要再做调整,黄色桶接下来也将相应减少。”未来海岸小区物业管理处负责人说,该试点工作需要居民配合,物业将和街道、社区、业主多方联动,引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记者了解到,试点工作开展前,海沧已对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进行了培训,今后还将对其他社区、小区物业和督导员等进行培训。浪琴湾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李美娟说,随着低值可回收物的收运,许多“其他垃圾”都变成了“宝贝”,今后她会指导居民把这些“宝贝”挑出来,装进蓝色桶里。

  【集中处理】

  生活垃圾中低值可回收物最多 由专业环保企业回收处理

  “每个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中,一次性餐盒、纸杯、奶茶杯、泡沫箱、塑料袋等低值可回收物数量最多。”海沧区垃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很多低值可回收物因为无法有效回收处理,只能作为其他垃圾扔掉。今后,这些可回收物都将应收尽收,由专门企业进行回收处理,减少焚烧、填埋等处理方式。

  海沧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邀请有资质的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试点回收未来海岸的低值可回收物。物业集中收集后,由城建集团市政中心可回收物收运队收运,然后交由陆海环保公司分类处理。

  对居民收集整理的数量较大的低值可回收物,企业将予以有偿回收。收运单位每天将价格发给社区和物业,居民可自行联系物业,由物业代购,随后交给城建集团收运队。居民也可以在城建集团定期收运现场交易。对于数量较小的,居民可将低值可回收物直接投放到蓝色垃圾桶,投放前需将餐盒、纸杯里的剩饭菜、液体等倒干净。

  【应收尽收】

  可回收物应分尽分、应用尽用 实现生活垃圾减量提升利用率

  近年来,海沧通过可回收物“应分尽分”“应收尽收”“应用尽用”等方式,探索、提升全区可回收物利用率,实现生活垃圾减量。

  从2016年开始,海沧就在生活区各小区试点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由海沧城建集团派出收运团队,进入各小区宣传垃圾分类,引导居民做好垃圾减量,并以市场价收购居民家中的纸皮等可回收物。例如天湖城小区,每周六下午在8号岗亭附近进行统一回收。目前,海沧共有30个小区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为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升了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

  海沧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开展低值可回收物试点,是海沧落实《2020年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要点》,在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探索的新模式,将有助于居民进一步做好生活垃圾减量。前期先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在个别小区先行试点,接下来再逐步推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