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王文尧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传说的神奇,往往是历史上演大戏的序幕。《下河东》,这场一再上演的古老戏曲,反映的就是宋朝北伐,收复北汉政权所辖区域的这段历史。河东,是山西的代名词。下河东,其实就是攻打晋阳城。问题是宋太祖下河东的“首下之,置平定军”是怎么回事,我们在正史里几乎找不见答案,语焉不详,模糊不清。按理说,这“首下之”应该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之举,应大书特书才是,可为什么对整个过程只字不提呢?莫非又在为尊者讳,为圣者隐了吗?

我苦苦追寻这一段公案,野史志乘,传说故事,碑刻题匾,竟无一收获,我真的说不清楚。我唯一敢肯定的是颜之推见过的上艾城,即唐朝更名过的广阳城,在之前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能存在,在之后五代十国的大动荡大动乱时期能存在,可偏偏在以仁治号称的大宋朝,却轻描淡写可有可无地消失了,而且是消失的无影无踪,事有蹊跷必有妖。

根据《平定州志》记载,上艾县,“隋开皇初郡废,属辽州(今山西左权)。大业中,割属并州太原郡,后属受州(今阳泉赛鱼)。”到唐朝的时候,又有变化。“唐畿县,武德三年,属辽州。六年,属受州。贞观八年,州废,属太原府。天宝元年,更名广阳,五代因之。”这说明上艾县在隋唐时期,不仅行政归属变来变去,就连名字都变成了广阳。

也许正是唐朝的这一次更名,反而给古老的上艾县城带来了灭顶之灾,难道是广阳这个名字触动了谁的什么神经吗?不得而知。

《宋史·本纪卷一·太祖》载:乾德元年(963 )“八月丁亥,王全斌攻北汉,乐平县降之。辛卯,以乐平县为平晋军,降卒千八百人为效顺军,赐钱帛。丙申,北汉静阳十八砦首领来降。”这应该就是《平定州志》中所言“首下之”,既然是首下,那当然应该是第一个拿下的河东重镇,可这是收复乐平,置平晋军,怎么在太祖本纪中还能把首下广阳置平定军跳过去呢?

倒是在北汉主刘钧的传记中,记录稍详细了一些,《宋史·列传卷二百四十一·北汉刘氏》记载:宋建隆“四年(963 )八月,邢州王全斌率师攻乐平,钧拱卫指挥使王超、散指挥使元威、侯霸荣率所部千八百人降全斌。未几,钧侍卫都指挥使蔚进、马军都指挥使郝贵超与契丹悉兵来救乐平,三战皆败之。遂下其城,诏建为平晋军,以降兵为效顺军,赐以钱帛,静阳十八寨遂相率来降。九月,钧复引契丹攻平晋军,太祖遣洺州防御使郭进、濮州防御使张彦进、客省使曹彬、赵州刺史陈万通将步骑万余救之,未至而钧遁去。”

在这里,我们至少是知道了打下乐平县来的是王全斌。963年八月初八,王全斌攻打北汉乐平县,乐平守军王超、元威和侯霸荣率所部一千八百名士兵向王全斌投降。于是,太祖赵匡胤把乐平县改为平晋军,士兵被编为效顺军,还赏赐给每个人钱帛。到九月十七日,北汉静阳十八寨首领全部投降,乐平收复。虽然后面北汉主刘钧也曾联系过契丹人攻打平晋军,但自己还在赵匡胤大军的包围之中,加之郭进、曹彬等步骑一万余人来救援平晋军,刘钧也就退回去了。“钧遁去”,三个字让人浮想联翩啊!

刘钧在晋阳城登基后,改元天会,其子刘继恩为太原尹。《宋史·北汉刘氏》载“六年冬,钧结契丹侵周。正月,周恭帝命太祖北征,至陈桥驿,众推戴太祖即位。钧与契丹兵皆遁去。”原来,在赵匡胤当年“陈桥驿兵变”的时候,刘钧就与赵匡胤非常默契地神配合了一次。当时,柴荣已死,幼帝新立,正是孤儿寡母势单力薄之际,刘钧立即纠结契丹兵袭来,大兵压境,岂是儿戏?所以,年幼的周恭帝下令,让赵匡胤几乎是率倾国之兵前去抵抗。行至陈桥驿,苗训等人装神弄鬼,大将石守信等人发动兵变,硬是黄袍加身把赵匡胤推上了皇帝宝座,返回宫中逼幼帝禅位,宋朝开国。

这是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也是乱中取胜的千载良机,然而,当刘钧听说赵匡胤即位之后,竟然“与契丹兵皆遁去。”仅此一遁,赵匡胤就应该感恩。

所以,广阳城,肯定不是赵匡胤大军的对手,在拿下乐平之前,恐怕就被王全斌的大军踏平了,问题是把广阳县平定了没有?反正说是赵匡胤不仅平定了广阳城,而且还建了平定军。哪为什么乐平县平晋军堂而皇之地写在那里,平定军怎么吞吞吐吐羞羞答答的若隐若现呢?

关键的问题是晋阳城这块硬骨头,赵匡胤到死都没能啃下来。

《宋史·北汉刘氏》载:“初,太祖尝因界上谍者谓钧曰:‘君家与周氏为世仇,宜其不屈。今我与尔无所间,何为困此一方民也?若有志中国,宜下太行以决胜负。’钧遣谍者复命曰:‘河东土地、甲兵,不足以当中国,然钧家世非叛者,区区守此,盖惧汉氏之不血食也。’太祖哀其言,笑谓谍者曰:‘为我语钧,开尔一生路。’故终其世不加兵焉。”

当我在阅读清代古文家王珻《王石和文·北汉主报宋太祖》一文的时候,我就曾经感叹过赵匡胤与刘钧的微妙关系。王珻老先生还引用《左传》之语开言道:“‘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吾于北汉主钧所以报宋太祖,知之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会说话,善于辞令,那也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就像刘钧对赵匡胤的回答一样,你就明白了。

赵匡胤一句“尔何困此一方民?”其词轻浮而傲慢。有本事咱到太行山下一决胜负,这种盛气凌人的样子,显然是在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一副土豪暴富的样子。然而,刘钧却不卑不亢地回答说:“我家世非叛者,区区守此,惧汉氏之不血食也。”王珻老先生赞叹道:“大哉,言乎!心之不欺,气之不侮,力之足以奋发而有为,俱于是乎在。亡国之君,未闻有此言也。”这话就说在道理上了,大道之行,全在民心。不欺民心,不辱士气,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这才是最可怕的力量吧?亡国之君,说不出这样的话来。也难怪这样的话语,给刘钧赢得了近十年的喘息机会,直到刘钧死,赵匡胤再也没有来找过刘钧的麻烦。这是不是就叫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呢?

另据宋李焘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载:“《十国纪年·北汉天会七年》:宋帝使邢州人盖留来谓帝曰:‘君家自与周室有隙,何预我事?胡不改图,使一方之人困苦兵战?契丹多诈,终不足恃,君必欲中原,何不下太行,与君匹马较胜负于怀洛川。’帝遣留归,曰:‘为我谢赵君,余家世非叛人,欲存汉氏宗祀耳。土地士马,不能敌君十一,安敢深入?君欲决胜负,当过团柏谷来,背城一战。’宋帝笑曰:‘存之何害?’终帝世,宋帝不复北伐。”

刘钧(926—968年),原名刘承钧,沙陀族人,居晋阳,五代十国时北汉世祖刘旻去世,被辽国册封为帝,954至968年在位期间,赵匡胤下河东,始终无所建树。而从刘钧与赵匡胤的互动话语中我们发现,刘钧的晋阳城应该离“团柏谷”不远,既然郑樵说平定军有晋阳城,那么,这“团柏谷”就应该在平定军才对。但是,这团柏谷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知道元好问也是半个平定人,多次客居平定,并在平定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元好问于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二十七岁时,为避元兵袭扰之苦,举家南渡河南三乡;金亡之后,经历了“家亡国破此身留”的元好问,又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五十岁时携家眷北返山西忻州韩岩故里。这期间,他所写《南关二首》诗,应该就是旅居在今天的平定城南关所作,其诗曰:


风里秋蓬不自由,一生几度过隆州。

无情团柏关前水,流尽朱颜到白头。


路转川回失系舟,更教两驿过徐沟。

多情团柏关前水,却共清汾一处流。


元好问在诗后自注曰:“是日自徐沟宿南关”,住在平定城南关是显而易见的。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平定县龙庄村东阁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丰乐阁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山河底定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九:下河东,扑朔迷离广阳城

平定县著名的南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