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兵——中国古代那些战争事

纵观中国古代战争史,水曾无数次与军事斗争结缘,以水代兵,以水为战,从而决定战争胜败的战例很多。

一、上古时期有炎帝、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共工与颛顼的战争都采用过以水围攻的方式。

涿鹿之战:《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在涿鹿之战的最后阶段,“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这一个故事反映黄帝与蚩尤的战斗无疑是一场水战,黄帝呼唤有翼的应龙畜水,以便淹没蚩尤军队,蚩尤也请风伯、雨师相助,掀起一场大的风雨,使应龙的水攻无法发挥左右。黄帝又请天帝的女儿旱魃参战,最终取得了最后胜利。


以水为兵——中国古代那些战争事

涿鹿之战


共工与颛顼的战争:居住在今河南辉县的共工氏以擅长治水而著称,处于黄河上游的丘陵地带。颛顼一族居住在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一带,在黄河的下游。当双方发生冲突后,共工利用上游的优势,壅塞河流,用水来攻击下游的颛顼,史书有共工“壅防百川,跺高堙庳”(《国语 周语》),“荡滔洪水,以薄(迫)空桑”的记载。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繁。各国之间“壅防百川,各自为利”,以邻为壑,交站双方以水作为战争的武器,因此水攻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是战国时期以水代兵更是司空见惯。

公元前512年,吴国筑坝壅山水,以灌徐城,灭掉了徐国。公元前453年,晋国上卿智伯联合韩、魏围攻赵与晋阳,攻城3年未克,智伯下令掘晋水灌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公元前358年,楚国罚魏,决黄河大堤淹长垣。公元前332年,齐魏联军攻打赵国,赵国决开黄河南堤淹灌齐魏联军。公元前281年,赵国在卫地决黄河大堤攻打魏国。

鄢郢之战: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昭王派大良造(爵位名)白起率军大举攻楚。白起率军数万沿汉江东下,攻取沿岸重镇,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出敌不意突入楚境。秦国军队在白起带领下长驱直入,迅速攻打并占领了楚国在汉水流域的要地邓,一直到达楚国的别都鄢。鄢城作为拱卫郢都的军事重镇,楚人集结重兵在鄢城,阻止秦军南下进攻郢。秦军在鄢城遭到进入楚境以来最顽强的抵抗,屡攻不克。因秦国军队孤军深入,不宜消耗过久,于是利用夷水从楚西山长谷出而流向东南的有利条件,在鄢城西边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然后开渠灌城,水入城为深渊,鄢城的东北角经河水浸泡溃破,城中百姓被淹死数十万。秦军占领了鄢城。随后秦军攻克西陵,切断了郢与西面巫郡的联系。第二年白起贡献楚国都郢,楚国迁都陈自保。

秦灭魏之战: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之战中,大将王贲决黄河大堤,引黄河、鸿沟之水淹灌大梁城,魏国灭亡。


以水为兵——中国古代那些战争事

秦灭六国

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下邳之战: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东征吕布,决泗水、沂水灌下邳城,吕布投降,被曹操斩首白门楼。


以水为兵——中国古代那些战争事

下邳之战


邺城之战: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大军围攻袁绍大本营邺城,围城挖沟20公里,引漳水围城,城中人饿死大半,数月后城破。

樊城之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逢刘备之命率军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曹操派于禁增援。正当8月雨季,连绵大雨不断,汉江泛滥。平地水深数丈,于禁所率七军被大水围困。关羽趁机大举进攻,斩庞德,擒于禁,败曹仁,大获全胜。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水淹七军”的故事。


以水为兵——中国古代那些战争事

水淹七军


刘曜石生金墉城之战:东晋咸和三年(328年)八月,刘曜攻石生,决黄河千金堤灌金墉城。因金墉城的地势和护城河水系而失败。

慕容垂、苻丕邺城之战:太元九年(384年),慕容垂攻打苻丕,引漳水灌邺城,翟斌决堤水溃,城不拔。水攻失败。

梁、北魏 寿阳之战:514年,梁为攻破北魏的寿阳城,征调民20万人,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淮河干流上筑成了浮山堰。堰城壅水之后,回水向上游两岸淹了几百里。北魏军被迫向北撤退,寿阳城居民移到八公山。是年八月,淮河暴涨,浮山堰溃决,大水倾泻而下,声震百里之外,造成百姓十余万人,被大水冲走。

四、隋唐代以后

后梁后唐杨刘之战:贞明四年(918年)二月,梁北面行营排阵使谢彦章领兵数万攻打杨刘城,并挖开黄河大堤,利用河水阻止晋军来援。六月,李存勖从魏州来到杨刘,亲自泛舟测量河水深度,并率亲军过河,登上黄河南岸。梁军沿岸阻击,死伤惨重,谢彦章只身逃走。晋军攻占临近黄河的四个营寨,从而加强对杨刘城的戍守。

北宋后汉晋阳之战:969年三月,宋将李继勋与晋阳城下被北汉军队打败。宋太祖观兵南城,觉得可以用汾水淹晋阳城,于是下令在汾河上筑坝蓄水,决晋祠水注入其中,北引汾水淹城。980年宋太祖帅兵再次阶段汾河蓄水,引导晋祠水淹晋阳城,城破后下令焚城,在水与火的吞噬下,晋阳这座恢弘的历史名城在宋王朝的铁蹄下被夷为平地。

李自成水淹开封: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第三攻打开封城。吸取上两次教训,改为围城。崇祯帝命令保定、山东、河北、湖北等省官兵前去剿匪。各路大军皆溃败于李自成军。崇祯帝又令山东总兵刘泽清前往援助开封。 开封城中粮食已尽,明军坚守城池。刘泽清援兵来了,诸军在河北硃家寨集合。刘泽清计划筑甬道给城中运粮,遭到李自成部队攻击而失败。李自成大军三次攻打开封,损失惨重,誓必拔之。围困半年,已经疲乏,粮食短缺,欲决黄河灌之。但因为城中子女货宝,犹豫不决。闻秦师已东,恐诸镇兵夹击,欲变计。明军计划决河水淹李自成军。李自成军得知,后移师高处,同时驱掠民夫数万反决马家口以灌城。九月,夜半,二口并决。河水从北门入,东南门出, 城内一片汪洋。开封城原有百姓百万,已经荡然无存。

以水为兵——中国古代那些战争事

李自成中原大捷土

蒋介石花园口事件: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为阻止日军西进,6月9日,国民政府决定“以水代兵”,下令扒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致使89万人葬身鱼腹,1250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同时,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作为生命的源泉,它孕育和滋养了生命。然而它一旦被作为战争的武器却用猛兽一般无情吞噬着生命。其本无善恶之分,善恶根在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