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两国企业合作的引擎——芬兰驻上海贸易和创新领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专访

本刊记者 杨 易

中芬两国建交七十周年

国际市场系列报道之二

创新,是两国企业合作的引擎——芬兰驻上海贸易和创新领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专访

创新,是两国企业合作的引擎——芬兰驻上海贸易和创新领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专访

米卡博士在赫尔辛基大学毕业留校,毕业留校若干年之后,又相继在诺基亚、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Tekes)和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BusinessFinland)工作,负责技术创新领域;现在他出任芬兰驻上海贸易和创新领事。


从学术界到商界(企业),再到政界(政府机构)的工作经历,米卡博士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他谈论起中芬的创新合作,侃侃而谈,头头是道。


芬兰为何拥有卓越的创新力


“芬兰是全球第三大创新型国家,就创新环境而言,芬兰屡次在世界排名中拔得头筹,芬兰为什么拥有如此先进的创新力?”记者问。


“教育、合作和创新环境。”米卡博士回答。


据米卡博士的介绍,芬兰教育在全球已经打响自己品牌。芬兰人从小持续到16岁,甚至未来可能延续到18岁,都实行义务教育,这样就确保所有人都能接收教育,而且机会均等。米卡博士说,芬兰教育最难能可贵的是对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孩子们学习新生事物,发掘自己内在的好奇心,发现有趣的知识并学会应用,这是芬兰在创新领域取得优势的坚实基础。


米卡博士告诉记者,在创新领域,芬兰不仅不断地增进政府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更是在此基础上让产品服务的终端用户也参与到创新相关的探讨和决策中来。

创新,是两国企业合作的引擎——芬兰驻上海贸易和创新领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专访


“如何进行创新合作呢?”记者问。


米卡博士回答,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针对创新合作项目专门成立了创新基金,用以提供资金支持。据介绍,大部分创新项目往往有多家不同规模的企业参与,通常是一到两家大企业和多家小企业,还有应用科学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这样做的优势是容易使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运作。在这种合作创新机制下,企业提出实际中需要解决的课题,这就有了合作创新的起点。每年,芬兰相关创新基金会会拨备5-6亿欧元作为资金支持,参与项目的企业也会提供对等的资金支持。如此一来,芬兰政府及企业在创新项目中的投资约达10-12亿欧元。与此同时,在学术界,芬兰科学院(AcademyofFinland)每年也有对基础研发项目5亿欧元的全额资金支持,这部分资金不需要企业对等投入。


“这一套创新体制实现了从研发实验室到实际生产间的有机循环,企业既是创新项目的参与者,也是获益者。”米卡博士自豪地告诉记者。


创新,是两国企业合作的引擎——芬兰驻上海贸易和创新领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专访


“有什么具体的例子吗?”记者问。


米卡博士谈起了他参与芬兰5G研发的经历。他说其实关于5G项目的设想很早就有了,甚至早于相关通讯领域技术的基础研发。毕竟,研发一开始必须从多维度进行,这样才能进行比较,从而获得一种更可行的方案。所以,等到基础技术相对成熟,对5G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了解,研究方向的预选就基本完成了。下一阶段在芬兰几大主要城市建设联合基建,进行网络试点,实现了城市间的联通,继而创造了覆盖全国的虚拟测试环境,为其后5G的功能性技术研究打下基础。


“把芬兰称之为‘适合创新项目’的试点环境,并不为过。芬兰许多项目的测试环境是不断成长的,当所试点的项目取得满意的结果,且不再需要进一步测试时,我们便会将创新项目的成果实际应用。”米卡博士笑着说, “开放的态度、健全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的创新场景,让芬兰将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新,是芬兰人的特质。”


芬兰的商机在这里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是芬兰的第五大出口市场、第四大进口国。就芬兰对对华出口产品分类来看,有一点颇为耐人寻味——芬兰虽然在高新技术领域颇有建树,但这并没有体现在这些行业的出口体量上。”米卡博士说,“目前,芬兰对华出口集中在造纸、林业、能源等领域,它们占到出口的近三分之一,我们在十分先进的领域上的出口量甚少,这反映了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当下及将来应该推动促进的方向。”


“那么,芬兰有哪些行业值得中国企业关注呢?”记者问。


米卡博士介绍说,芬兰正处于飞速攀升的食品行业,会有不少机遇。不过,要说重点合作方向,非可持续城市建设领域莫属。据悉,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每年会挑选5至6个主题作为与中方合作的主要方向,今年的主题是可持续城市,它涉及到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如能源效率、数字化转型、清洁能源等。另外,在芬兰最具优势的通讯领域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米卡博士告诉记者,目前芬兰已经开展对6G网络的研发,这势必会给物联网、数字经济、数据共享等方面带来新的机遇。


“任何与智能、安全、可持续城市概念相关的领域,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我们聚焦的不仅仅是某一单项技术或解决方案的研发,而是如何将不同的技术结合起来,探索这种结合创造的附加值。”米卡博士接着说,“如何打破各项创新间的壁垒,这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在做的,我们还在做如何把创业与商务融合起来,以可持续的方式打通创新成果到市场应用的各种环节。”


米卡博士坦言,芬兰不缺创新,有能力提供中国市场需要的创新方案,但要对这些产品进行规模升级,达到中国市场需要的规模,就超出了芬兰企业的能力,将芬兰的创新与中国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可持续性地结合起来以满足中国的需求,这才是中芬合作的真正前景所在。


“请举例说明两国合作的成果。”记者说。


创新,是两国企业合作的引擎——芬兰驻上海贸易和创新领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专访


他介绍,2015年9月南京南部新城成为首批中芬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市,著名的芬兰PES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南京中芬经贸文化合作交流中心是南京首屈一指的低碳生态试点项目,它采用多项芬兰绿色建筑、能源效率、低碳生态创新技术。这反映出了目前双方合作的一个普遍现象。芬兰在中国不同地区有不少项目落地,除了南京,还有广州的分布式供冷试点项目等。


“芬兰和中国的合作是互利的。”米卡博士总结道。


两国企业如何弥补差异


中芬合作有什么挑战吗?


“芬兰人其实不是很健谈,可能我们的基因里就少了寒暄,但我们对彼此有着强烈的互信。”米卡博士笑着告诉记者。


他说,在芬兰或者欧洲,双方合作并不需要较长期的沟通才能建立互信。见客户,谈生意,不用提前准备冗长的文件,大家见面直奔主题就可以谈妥,回去履行各自义务。但在中国,建立信任的过程不短,经常要拜会客户,面对面沟通才能维系彼此间的关系。


创新,是两国企业合作的引擎——芬兰驻上海贸易和创新领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专访


米卡博士说,语言也是一个问题。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大城市,大部分人都会英语;但到了其他地区,即便是杭州、南京等二线城市,也能明显感到用英语沟通有些吃力。芬兰国家小,本土市场无法满足当地企业需求迫使不少企业走出去,掌握英语成为海外做生意的必需。中国则不然,本土市场的体量对于国内企业已绰绰有余,如中方公司负责人名片只有中文,负责人员不会英语。虽然可以聘请译员,但毕竟直接用英语交流会更好。


“了解彼此间文化、语言的差异,以开放的态度拥抱一切。若是双边已是国际化企业,很深地了解对方,那问题还不大;但常见的是,有些企业拥有出众的创新能力或者生产能力,但国际合作经验不夠,这时需要努力磨合,加强沟通,最后的收效是喜人的。两国企业合作,弥补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也很重要。”米卡博士说,“这是我对芬兰企业的建议。”


米卡博士补充道,双方合作一开始规划做得大一点未必不好,不过,实际着手切口要小。通过较小的试点项目起步,加深彼此了解,看看彼此的想法、方案是否合拍,商讨如何改进,这未尝不是两国企业合作的好模式。


“我相信中芬合作有很大成长空间——不仅仅是行业合作,我们希望能在商务、创新、甚至是文化上更进一步,为未来创新合作构筑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创新,是两国企业合作的引擎——芬兰驻上海贸易和创新领事米卡博士(MikaKlemettinen)专访


米卡博士与上海的渊源颇深,他的妻子便是上海人,一双女儿跟着他们频繁往返于中国与芬兰。他说,教育孩子我更倾向于中芬结合的模式。中国注重理工学科的扎实基础;芬兰则鼓励对创造力的培养。“这就好比是学钢琴,基本功很关键,但也需要即兴发挥的锦上添花,两者间尽可能做到平衡。”米卡博士总结道,“两国合作也是如此,找到彼此相似点和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挖掘合作的切入点。创新是芬兰的强项,大规模生产力以及对地方市场的了解是中国的优势。一旦找到了契合点,就能产生惠及彼此的成果。”


欢迎微信关注《国际市场》杂志,我们的公众号是:gjscq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