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中、美、印“三脱”成为贸易战主要矛盾,全球产业链最后狂欢

全球产业链季度狂欢,英、中、美、印“三脱”成为贸易战主要矛盾

李星

全球供应链企业第三季度业绩纷纷预增,让全球资本市场也与供应链企业一起狂欢,各地的相应股价在一片做空声中,仍然逆市场上扬。

其中虽然全球的疫情仍然没有缓解的迹象,而且印度和拉美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然而全球资本市场好像忘记了这两个加起来人口数量约占全球人口总数量四分之一的地方,全球股市上股票该涨的还是继续涨,有市场炒作概念空间的,也无视疫情影响,同样跟风涨!

近期来,国际贸易纠纷中,英国脱欧、中美脱钩、印中脱钩等已经成了为全球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全球制造业供应链重构中最主要的矛盾。

为了摆脱欧盟的重大财政负担,英国准备当“欧盟税”逃兵,英国脱欧成了欧洲大陆各个政体与企业间,如果平衡自己的贸易平均与产地布局的重要议题。

同样,美国多年来把中美贸易政策与中国内地的GDP统计方案挂钩,大量加工转口贸易被美国当局列为正常贸易予以体现,美国也为了摆脱中美之间的巨大“转口贸易逆差”,开始了一轮以技术封锁为目的“中美脱钩”游戏。

而作为全球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所导致的技术与产品外溢受益方——印度,也正在寻求以市场换技术的方法,直接从西方国家中寻求一手技术,以规避“中美脱钩”后,被中国制造形成的技术标准牵着鼻子走。

英国脱欧的确定性,已经让欧盟境内的海峡两岸基本上完成了全新的产业链迁移与布局,与双方有交易的企业,都差不多完成了在两地的服务基地重新分配,英国逃避的“欧盟税”,也转嫁了一部分到实体企业身上。

中美脱钩的最重要举措,是美国政府对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内地5G技术全面封堵。今年美国第二次技术限制令截止日期将于9.15到期。据产业界传出的消息称,华为为了把台商在台湾生产的半导体元器件运回中国内地,采取了包机措施把今天以前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打包空运回来。

台湾和日本的供应商表示,华为在收到美国政府今年的第二次限制令后,立即对海外的半导体元器件厂商进行了紧急追单,以保证美国政府执行政策之后,华为的产品制造与客户服务不至于出现断货现象。

美国政府在今年6月份对华为的半导体技术封锁由商品供应提升到了技术封锁,只要是采用了美国政府限定技术来生产的产品,都不允许跟华为交易,即便是第三方采购,交付环节里有华为参与的产品都在限制范围之内。

华为针对这条禁令的追单行为,让华为供应商第三季度产能利用率大增,这在受疫情影响,导致上半年业绩不佳的上游供应链企业来讲,华为的供应商在第三季度来了个集体狂欢。

不少给华为供货的台湾和日本供应商都表示,受益华为追单的影响,第三季度的业绩增长最高的可达三成以上。即便是为华为供货的中国内地供应商,也有不少A股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目前的产能处于满产状态,完全没有了今年上半年那种受疫情影响开工不足,业绩不稳定的状态。

有消息称,华为第三季度疯狂追单后,华为现在的总库存金额或超过2000亿,华为虽然在禁令生效之前抢到了部分的上游材料供应,但大量的库存也让华为的经营压力十分巨大。

实际上除了华为了供应商外,为了应对中美脱钩带来的影响,大量的美国企业也开始蜂拥至中国内地建设新的产能,以满足中国国产替代过程中的材料与技术需求,同时把可供应中国内地的产品与技术,跟美国政府将要封锁的产品与技术,做出更好的隔离,在不影响执行美国禁令的情况下,尽量占领中国内地市场。

而美国的厂商也加大了对中国内地采购力度,以避免美国政府对中国内地征收额外关税后,采购成本大幅上升。美国政府近期对中国内地商品的额外关税征收豁免期再次进行了延期,包括苹果产品在内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防疫用品,圣诞节、竞选用的礼品等。

中美脱钩之前,中美之间的厂商都在加紧囤货,导致双方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这或许就是美国技术与中国制造的吸引力所在吧。

与中国内地希望继续购买和使用美国高科技产品与技术不同,中印脱钩,则是完全反过来的另一种情形。

印度的制造业普及程度,或者说工业化程度还很低,中国加入WTO后,印度同样受益于全球制造业往中国转移时的技术与产品溢出,成为了中国制造业价值链上的受益方,中国内地大量的企业开始利用自己掌握的制造技术,并以中国廉价的制造装备,前往印度设立产能基地,助力印度的制造业升级与发展。

其中中印制造业合作最外界关注的就是手机制造业,除华为手机受美国禁令影响,中断了印度的投资外,中国内地的国产手机品牌,与中国内地的ODM手机制造商,大多数都在印度设有研发基地与制造产能基地。

二年前是中印制造业合作的蜜月期,两国领导人还一度要在印度设立中国制造印度转移基地,以帮助有能力前往印度设厂的中国内地企业,可以迅速在印度组建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和制造产能基地。

不过中美之间的贸易纷争爆发,让印度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看到了新的机会。印度发现可以利用中美贸易争端所带来的效应,降低印度的商业环境稳定性和便利性不如中国内的影响,从而采用类似中国内地当年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直接承接西方从中国内地转移出去的制造业部分让,西方企业带着先进制造技术来印度组织产能,复制中国内地当年的制造业升级之路。

同时中美脱钩声音越来越响了之后,印度不但开始限制中国企业前往印度投资,就是在印度市场的现有中国内地企业业务也开始受到影响。印度政府除了没有批准中国内地厂商设在印度的企业申请相关政府产业优惠政策外,还对中国内地企业在印度开展业务设置重重障碍,甚至禁止了中国内地企业在印度开展业务,不允许印度手机安装中国内地厂商开发的手机APP应用程序。

据报道,苹果(AAPL.US)供应商富士康、纬创和和硕有望获批参与印度一项规模达66亿美元的刺激项目,该项目旨在将制造业引入印度。

据悉,在周三的内阁会议上,预计印度政府将批准该项目,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实现1500亿美元的手机产值。其中,富士康曾提交了两份申请。苹果的这三家供应商目前主要在中国的工厂生产,所生产的iPhone几乎在全球范围内销售。

但同样以生产手机为主的中国内地手机品牌厂商,在申请这些经济刺激项目时却没有获得批准。

在今年上半年印度出台的基于生产的激励计划(PLI)下,印度的制造业激励力度逐年增强,以吸引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品牌在印度生产产品并出口到世界。除了苹果的供应商,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也是获得印度政府批准而享受这一投资激励政策的外国公司之一。

印度的刺激计划旨在争取苹果、三星等把制造业带到印度,当它们的手机制造商转移时,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会随之而来,让印度生产的手机在未来五年内再往上增长约10%的市场份额。

但中国内地的手机产业链企业,包括手机制造商、零组件生产商等在内的工厂,向印度政府提交了超过200份的激励计划(PLI)申请,到目前为止印度政府一份都没有批准。

外界认为这表示这可能是继中国内地实施去美国化后,印度也正在实施印度去中国化进程的全球贸易重大事件,全球的供应链企业应该如应对中美脱钩一样,去应对印中脱钩所带来的贸易风险。

受印度政策走向的影响,全球的供应链厂商也同样在印度政府没有明确对中国商品提高关税或禁止进口之前,尽量安排生产,以便把足够的商品与印度厂商完成交易。

不过与印度相对还处于前期规划的制造业动作不同,中国内地厂商反而借助印度目前因疫情导致的经济低迷时机,开始大量采购印度的低价原材料产品,如一些粗钢与初轧钢片等。

印度上一季度GDP数字大幅下滑,下降幅度接近三成。经济活动低迷也让印度的市场需求萎缩,大量的制造产能处于过剩状态,甚至比产能严重过剩的中国内地还严重,导致了中印之间的一些商品价格逆转。中国内地厂商正是看中了其中机会,不惜暂停自己的产能,开始采购成本更低的印度原材料来满足自己的制造业消耗。

全球整个产业链受这几大因素影响,三季度出现了罕见的产业繁荣景象,这种现象传递到资本市场上,也同样带动相关股票股价节节攀升。

然而全球的经济状况仍然无法阻止贸易摩擦继续升级,后续的市场到底只是订单在客户间转移,还是有些市场会永远失去,不确定的因素让风险出现机率越来越大,似乎谁也难以避免。

英国脱欧造成的欧盟动荡,或许可以快速由资本市场快速消化掉。但中美和印中的脱钩,则涉及到几乎是整个产业链的重构与重建。未来除了产品市场会由此分化外,服务市场同样也会造成巨大的震荡。

而中美脱钩造成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同样也让处于缓冲地带的以色列、中欧等国家地区的企业,有机会来到中国内地,填补美国技术撤退后留下的市场空间。

目前除了印度明确要分食中国承接的全球制造业产能外,拉美和前东欧同样也在拉笼相关国际厂商前往布局,以消化部分中国内地制造业外迁的溢出效应。

当年中国内地抵制韩货时,造成的三星产业链主体大量迁往越南,最终成就了越南的手机制造业升级,就是很好的借鉴。

不过中国内地现在面临的中美、印中脱钩,类似于内外双循环都受到了伤害。在美国打压中国的经济内循环时,防止印度拿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下的投资银行资本帮助,来打造围堵中国“一带一路”制造业外循环产能产业链,印度这种行为,影响更加恶劣,更应该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