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只有孩子才会天真的这样问,一个成年人这么问,要么是他假纯,要么就是真蠢。人性早就不是黑白两色,它早已比五彩斑斓黑还复杂。但依然还是有成年人在不停的发出这个疑问,依然有人在愤怒时质问“你还有没有人性”,或许成年人在遭遇来自同类的巨大打击的时候,第一时间都希望“人性是质朴善良美好的”,所以才会露出孩童特有的天真。

有人类在的一天,人性都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这里强烈推荐台湾的人性拷问大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有人说这部剧在挑战法律,拷问制度,但实际上它根本质问的还是人性的摇摆,人性在体制,在法律,在各种工具中释放出来的样子。豆瓣暂时评分高达9.4。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这部剧由一个无差别杀人犯的判决开始,围绕这个杀人犯延伸出的各种身份的人及他们的家庭,在事件进展过程中的立场变换的故事。

身份转变,立场转变,“恶”就在一念之间。

首先捋下剧中各种身份的人物以及关系。主要身份有:施害者、受害者、旁观者、参与者。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自己画图,转载请说明

李晓明是无差别杀人犯,在友诚戏院用枪扫射,导致9人死亡,其犯罪动机不明。辩护律师王赦锲而不舍的努力,一直试图让李晓明开口讲述他为什么这么做,但直到被枪决都没有答案。李晓明这个人永远都成为了一个谜,也成为了所有被害者家属心中一道永恒的伤疤,亲人为何被杀,真相永远不解。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枪杀案受害者只取了一户家庭的样本,就是新闻工作者陈昭国和宋乔安夫妇。他们作为掌握舆论利器的人,一定程度上极有可能扮演好复仇者的角色。陈昭国是报业人,宋乔安是电视人。虽然都是从事新闻业,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宋乔安挂在嘴边的“观众只有7岁智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电视的受众更为低智和底层化,因此,本剧始终都是在刻画电视这一媒体的操守和影响,有关新闻道德和伦理的争议一直贯穿始终。宋乔安在得知李大芝的身份后,一瞬间的愤怒就促使她成为了一个利用手中利器“杀人”的施害者,她曝光了李大芝的身份以及李大芝父母的藏身处,导致李家人遭受到了极大的线下攻击,她的行为是不是“恶”?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李大芝(李晓明)作为一个杀人犯的家人,是否要负有连坐责任?李大芝与父母不是坏人,也不是恶人,只不过在李晓明成长过程中有过疏忽。大多数网友及受害者家属都认为家庭教育的过错才导致杀人犯的产生,但同样的家庭环境,李大芝却并没有成为一个杀人犯。对于持有人性本恶论点的人来说,李晓明天生就是一个隐藏了恶的人,时机成熟,恶魔行事。那么李家人是否要承受连带责任被无休止的线下谴责和攻击,他们有没有平安活下去的权利?李大芝理论上是一个“施害者”,但实际上她同样成为了受害者,舆论的、广大普通人和宋乔安施加的伤害,她本应有大好前途的新闻工作者,却在身份曝光以后如过街老鼠。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王赦是一个律师,一个刑事律师,但他更多的应该是一个人权律师。争取人权,为杀人犯或者精神病人争取人权是他的理想。在被杀害者的人权被抹掉以后,再谈杀人犯的人权,究竟有没有意义?在他的逻辑里,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即“死人是没有人权的,活人才有人权”。宋乔安哭着大声斥责的那句:“我儿子就没有活下来的权利吗?”人权究竟如何平衡,这就是分歧。王赦有他的理想,他一定程度上是理想的殉道者,但他的行为有没有伤害别人?有,所以他有没有"恶"?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应思悦不肯承认弟弟有精神病,弟弟挟持幼儿园事件发生后,电视新闻的直播让她及家人备受困扰,以至于她把怒火迁怒到了无辜的李大芝身上。而当他弟弟因为精神病发作差点伤害到她们时,她意识到迁怒是不对的。可见,一旦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联,人往往都是防卫自己攻击别人的状态,这是下意识行为。当她伤害到李大芝的时候能称之为“恶”吗?

宋乔安和李大芝原本是互相给予期望的上下级关系,可是在身份曝光后互相仇视。李大芝的委屈和愤怒应该发泄,但宋乔安的失子创伤谁来弥补?宋乔安的搭档说“我们都不是坏人,为何事情会这样发展?”这也是留给观众的思考题。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与自己切身相关时,人往往都是利己主义者。

本剧的结构非常好,每集都是一个新闻事件开头,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讨论的是严肃话题,但没有任何说教的意味,也没有强行的划阵营塑造正反面,非常客观和理性的让各种立场的人,有均等发声的机会。

第一集是受害者。宋乔安夫妇失子,同样都是受害者,来看区别。陈昭国有失子之痛,却答应了王赦做杀人犯专题的建议,这关乎他的新闻理念和价值观,他认为了解这些杀人犯的动机和原因有助于预防此类人或者事情再度发生,死者已矣,能预防是对活者有益的事。宋乔安就不一样,她的理念与陈昭国一直有分歧。找出杀人犯背后动机根本没有意义,不管是任何体制和完善的福利,都永远都杜绝不了这种天生恶意的人。因此她对杀人犯的仇视和敌意,毫不掩饰。李大芝与父母如过街老鼠,活得卑微而压抑,他们的受害者身份,有人看着非常可怜,但有的键盘侠却义愤填膺。李大芝的老师说“你永远都不要挑战人性”,真是绝妙而残酷的道理。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第二集是母亲节。这集开头是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之家选址的争议。这是不是一个公益的项目?但它落址在你的小区你愿意不愿意?小区居民抗议的理由是,精神病患者会影响居民生活,甚至会影响房价。有没有道理?有的,为何要牺牲我们的利益来为别人的福祉让步?做个利己主义者算是“恶”吗?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宋乔安儿子死于母亲节前一天,导致她非常抗拒母亲节。同时和女儿的关系非常的僵硬。母亲有教养责任,但宋乔安在遭遇失子之痛后,麻醉自己于工作和酒精,对女儿的身心健康的关系就疏忽了。那么她的这种行为会不会影响她女儿的成长,或者是她女儿成年后犯罪,最后追究根本原因,所有旁观者的愤怒指向宋乔安的教养问题,使之承担和李大芝父母一样的攻击,成立不成立?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第三集讲裂痕。原本关系非常好的李大芝和应思悦关系出现了列痕,原本非常支持丈夫工作的丁美媚与王赦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裂痕出现的原因,都开始于应思悦弟弟应思聪身上。应思聪原本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导演,因种种原因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导致去幼稚园强行拍摄,再被不经证实的新闻媒体传谣其挟持幼儿为人质,而造成一系列惊吓和误会。

这集,新闻媒体的无底线行为做了很大的批评。各大电视台仅凭路人的谣言便杀到现场进行新闻直播,直播会引发围观,扩大事态,造成恐慌,也可能会刺激绑匪。就在警察行动把应思聪押出来时,直播画面毫不掩饰,也不打码。导致应思悦家人受到了各种骚扰,而李大芝是新闻工作者,这让应思悦把无处发泄的愤怒聚焦到了她身上,两人友好的关系出现裂痕。

王赦和丁美媚的女儿恰好是上这家幼稚园。丁美媚在切身经历过孩子被挟持的谣言惊吓后,对精神病患者的恐惧加深。丈夫在应思聪被押后,不管安抚丁美媚惊吓后的心情让她独自回家,而自己留在现场为应思聪的权利发声。以前她支持丈夫,因为事不关己。当事情关乎己身后,她对精神病人有了敬而远之的想法。而丈夫王赦,不理会她作为女人的这种忧虑,指责她们这种好命的人对其他人不好命的人没有同理心。夫妻之间产生裂痕。王赦属于命不好的人,丁美媚是属于好命的人,那么好命的人就应该同情包容命不好的人吗?丁美媚就应该要成全王赦的理想,而不允许自己小女人的忧虑得到安抚和保障吗?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第四集讲病识感。每个人生病了,但不承认自己有病。宋乔安不承认自己有病,她陷落在失子的创伤中,伤害自己,伤害女儿,与丈夫关系恶化,与周围的一切都关系恶化。同事不止一次提到说她以前不是这样的人,而现在她成为了脾气不好时刻都准备骂人的上级。她的伤痛是痛,别人就应该为此买单对吗?别人是否天然应该原谅她的行为?应思聪病了,得的是精神病,作为最亲的家人第一反应都是为这种病羞耻和害怕,宁愿得的是癌症。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第五集讲罪人,第六集讲枪响之后。李大芝一直在自己身份的逃避中,王赦鼓励他们一家应该走出来,他们不是罪人。可是,李晓明在没有通知辩护律师和家人的情况下,被突然宣布枪决,而这一消息居然是从媒体处知道的,非常的讽刺。王赦醉酒质问,执法者就为了满足民意的需求而杀掉一个人,程序正义在哪里?执法者,政府,是否能被民意和舆论绑架,人命是否要为政治服务?

人性被裹挟,多的是充当帮凶的道具。

该剧从头到尾都在批评电视媒体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为了收视率,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观众只有7岁智商,刺激博眼球就对了,深度专业严肃是什么?小时候不读书,长大做记者,记者的污名化究竟是民众的素质造就的还是记者本身堕落的?台湾媒体为收视率无底线做派在早年的白晓燕一案中有淋漓尽致的展示,如今是网络媒体时代,为了斗快斗先,新闻基本上不经证实就播放了出去,错了事后道歉更正了事。有没有很熟悉?内地的电视台没发现,内地的网络媒体,是不是常态?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恶意煽动和带舆论节奏的事件越来越多,躲在键盘后面不用负责任的过激言语和网络暴力越来越多。一个事件的真面目越来越难以看清,人性的善恶美丑越发没有遮羞布。

不要质问人性,你质问不起-我们与恶零距离

制度也是帮凶吗?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宋乔安质问的挪威那么好的福利和制度,为何还是出了无差别杀人犯?人性要做什么事时,总是有办法找到制度的漏洞,使之成为借口和工具。

目前只看到第六集,期待后面更精彩的讨论。誓要承担一个大国责任的某国,在周围邻居或者某省都主动承担各种社会议题的批判和讨论时,依然只允许宣扬恶臭倒退的价值观,好大的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