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红楼:秦可卿在什么时候感到自己该死的(下)


解析红楼:秦可卿在什么时候感到自己该死的(下)


六、 秦可卿在宁府是个怎样的存在

在书中,作者多次通过他人和秦可卿自己的口,说出秦可卿的又可敬又可爱又受重视的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状况。在书中有以下几处:

1、“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 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这是说秦可卿受到贾府拥有最高权力的贾母的认可。

2、尤氏对璜大奶奶说道:

“他这些日子不知怎么着,经期有两个多月没来。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喜。那两日,到了下半天就懒待动,话也懒待说,眼神也发眩。我说他:‘你且不必拘礼,早晚不必照例上来,你就好生养养罢。就是有亲戚一家儿来,有我呢。就有长辈们怪你,等我替你告诉。’连蓉哥我都嘱咐了,我说:‘你不许累他,不许招他生气,叫他静静的养养就好了。他要想什么吃,只管到我这里取来。倘或我这里没有,只管望你琏二婶子那里要去。倘或他有个好和歹,你再要娶这么一个媳妇,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他这为人行事,哪个亲戚,哪个一家的长辈不喜欢他?所以我这两日好不烦心,焦的我了不得。

通过尤氏的这些话,点出秦可卿受到婆婆的爱护和器重。

3、当尤氏对贾珍说起大夫为秦可卿看病“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时,贾珍说道:

“可是。这孩子也糊涂,何必脱脱换换的,倘再着了凉,更添一层病,那还了得。衣裳任凭是什么好的,可又值什么,孩子的身子要紧,就是一天穿一套新的,也不值什么。我正进来要告诉你:方才冯紫英来看我,他见我有些抑郁之色,问我是怎么了。我才告诉他说,媳妇忽然身子有好大的不爽快,因为不得个好太医,断不透是喜是病,又不知有妨碍无妨碍,所以我这两日心里着实着急……”

这段话可见公公对秦可卿非常心疼。一对公婆和儿媳关系相处非常融洽。

4、王熙凤去探病,秦氏拉着凤姐儿的手,强笑道:“这都是我没福。这样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倒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无不和我好的。……”

这段文字,通过秦可卿之口说明,不仅他们夫妻之间举案齐眉,关系融洽,而且一家子无论长幼、主仆都和她关系相处得非常好。不仅好,而且还都非常疼爱她。

不得不说,她的自我感觉是真的好。

5、当贾府上下人等惊闻秦可卿英年早逝的噩耗以后,书中特别写了一段一家上下的反应: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这一段简直就是以表扬为目的的人物通讯里的典型文字。

仅凭这一段,秦可卿就可称为道德模范。


解析红楼:秦可卿在什么时候感到自己该死的(下)


七、秦可卿在宁府的真实地位

秦可卿果真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品德高尚,那样受欢迎、受爱戴、受疼爱吗?

先抛开公婆、丈夫这三人对她评价的真伪,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亲戚和家奴是怎样对待她的?

尤氏对着璜奶奶夸秦可卿:“他这为人行事,那个亲戚,那个一家的长辈不喜欢他?”秦可卿自我评价说:“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倒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无不和我好的。”

真是这样吗?未必!

1、 贾家亲戚根本不把秦可卿放在眼睛里。

在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中,金荣因为在贾家私塾受了秦钟和宝玉的压制和打击,回家后愤愤不平,将学堂里发生事情的前前后后,都告诉了母亲胡氏。

正巧贾璜的妻子璜大奶奶来看望寡嫂胡氏,胡氏就又把金荣所说的事情告诉了璜大奶奶。书中写道:

“这璜大奶奶不听则已,听了,一时怒从心上起,说道:“这秦钟小崽子是贾门的亲戚,难道荣儿不是贾门的亲戚?人都别忒势利了,况且都做的是什么有脸的好事!就是宝玉,也犯不上向着他到这个样。等我去到东府瞧瞧我们珍大奶奶,再向秦钟他姐姐说说,叫他评评这个理。”

贾璜是玉字辈,应该是秦可卿的长辈。如果真如尤氏、秦氏说的那样,这个长辈也应该和秦可卿的关系不仅要好而且受到长辈的疼惜。可是璜大奶奶这样的反应,哪像是和秦可卿关系好的样子。

如果秦可卿真的做到了“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那胡氏和璜大奶奶听说金荣的这件事以后,哪能这样的反应?而且璜大奶奶立即驾车赶奔宁府去评理,哪里把秦可卿放在眼睛里?!

书中在介绍璜大奶奶时,还写了一句:“这贾璜夫妻守着些小的产业,又时常到宁荣二府里去请请安,又会奉承凤姐儿并尤氏,所以凤姐儿尤氏也时常资助他

。”

可见秦可卿在宁府根本就不管事儿的,只是名义上是宁府管家,实际权力操控在尤氏手里。秦可卿不在那个位置,即使想笼络人心,也没有多少机会。

2、 贾家家奴也根本不看重秦可卿

秦可卿死讯传出后,家中仆人是什么反应呢?书中写道:“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真的是这样吗?还真的不是这样。

比如,秦钟来宁府初会贾宝玉,晚上准备回家时,宁府管家派的谁出这趟公差呢?对,派的焦大。

这件苦差事,惹得焦大一场大闹。如果秦可卿真的那样受爱戴,无人不和她好,谁会派焦大去送秦钟?!如果是送贾宝玉,他们敢派、会派焦大吗?

秦可卿如果真的“怜贫惜贱”,但是怎么没有惠及贾家的大功臣焦大?

3、秦家根本不指望她

如果秦可卿真的“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怎不见他对她的养父“慈”,对她的幼弟“爱”,这样的大爱为什么没有惠及她的家人?

秦钟若不是遇不到宝玉,也进不了贾家私塾。难道秦可卿不知道贾家有私塾?不知道利用自己的身份去请求自己的弟弟有个入学资格?

如果她真的“怜贫惜贱”,怎么不帮秦钟出了那上贾家私塾的24两银子?

最终学费还是他的养父秦业四处借来的。她那个奢华的生活哪里挤不出24两银子?

以上这几件事,就把对秦可卿的大部分正面评价彻底轰毁。

因此,我们读《红楼梦》,千万不要只看表面文字,也不要看作者夹在文字里的所谓正面评价,而是要关注围绕在人物周围发生的事情,从字里行间细品,这个人物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焦大大骂、璜大奶奶的愤怒,以及秦业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也不求助自己的养女秦可卿,突出反应出贾家上下亲戚、家奴都对秦可卿本人深不以为然,以及家人对她的失望。

解析红楼:秦可卿在什么时候感到自己该死的(下)


八、秦可卿应该是一个对待男女关系很随便的一个人

1、秦可卿不识字,并且接受后天灌输非常少。

从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秦可卿和原生家庭的关系非常疏离。而且秦业家道艰难,供给秦钟上学都那么困难,秦可卿作为一个女孩子,秦业更不会让她什么读书的。

所以她应该不识字,也因此和不识字的王熙凤成为好朋友,此之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不仅没有读过什么书,她甚至连李纨熟读的《女四书》、《列女传》之类的书,别说读一读,甚至连听说也没有听说过。

在她的意识里,根本不知道贞操为何物。

2、神仙有很多,宁荣二国公为什么拜托警幻仙子来警醒宝玉

从书中我们可以推理出,秦可卿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环境使然,让她得以保留了大部分的天性,对男女有别、女子要贞节等靠后天灌输的基本道德生活规范,基本没有什么概念。对与异性发生关系,也没有什么思想负担,不纠结、不愧疚、更不会自责。

也正因为如此,宁荣两个国公爷,才拜托警幻仙子“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贾宝玉)痴顽”

这种事为什么不拜托别人?

因为警幻仙子的妹妹秦可卿既美又淫,身份又在那里。对于用声色警醒宝玉的行为,不抵触也没有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完全是胜任愉快的节奏。

想想,其他任何一个有贞操观念的女子怎会接受这样的请求?

另外,这样写来,因为有了二公的请求,贾宝玉和侄媳妇的苟且,就理直气壮,理由充足的多了。但是这将置秦可卿于何地?宁荣二公有考虑的,因为他们知道秦可卿根本没这乱伦可耻的概念。

3、贾瑞为什么会打王熙凤的主意

贾家的美人很多,为什么贾瑞偏偏选中了王熙凤?

这是因为王熙凤和秦可卿是好朋友。

秦可卿的这种随便无耻的风流做派,贾府人人尽知,甚至最不受欢迎、人人厌恨的焦大都一清二楚,猥琐的贾瑞不可能不知道。

秦可卿和王熙凤关系好,也是尽人皆知。因此以贾瑞的智商,他会想当然地认为,王熙凤肯定也是这样的人。

4、 惜墨如金的作者,为什么两次写秦可卿聚众围观猫狗打架

红楼全书中,只有两个人养了猫,一个是王熙凤。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摆酒席招待刘姥姥。大家都酒足饭饱之后,鸳鸯想到平儿还没吃饭,想给她送去。王熙凤说:“好早吃了饭不用给她。”鸳鸯说:“她不吃了,喂你们的猫。”

另一个是秦可卿。她不仅养了猫,还养了狗。在第五回,就两次写到了她的猫狗打架。

一次是贾宝玉选中秦可卿的卧室休息时,书中写道:

“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秦氏便吩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另一次是贾宝玉醒来后,喊道:“可卿救我”后,书中写道:

“却说秦氏正在房外嘱咐小丫头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忽听宝玉在梦中唤他的小名……”

惜墨如金的作者,两次提到猫狗打架,应该有所暗示。那暗示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里的猫狗打架是指什么?

一个意思是指猫狗因愤怒或看着对方不顺眼而你一拳我一爪地斗狠。

另一个是意思指儿童不宜的画面。那么,书中应该是指哪个意思呢?第二个。

为什么?

结合后文,袭人在给醒来的贾宝玉系腰带时,发现了贾宝玉的秘密。书中写道:

“袭人亦含羞笑问道:“你梦见什么故事了?是那里流出来的那些脏东西?”宝玉道:“一言难尽。”说着便把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了,然后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

袭人的这一问、一笑,哪里是懵懂女孩儿的正常反应?

那袭人是怎样懂得男女之事的呢?看猫狗打架。连带着晴雯、麝月都懂了人事,这里不再引文证明。

大家可能知道上世纪有一档电视节目大火,而且是纪录片,有人可能立即猜到了是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

为什么那样火?是赵忠祥解说的好吗?也是也不是。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该片不管介绍哪个动物,都不可避免地要直播他们的“交配季节”的日常。于是人们从另一个渠道得知有关人类的一些事情。可以想一想,如果是现在引进《动物世界》还会那样火吗?肯定不会啊。

袭人通过围观猫狗打架仿佛悟到了什么,所以有了这一问、一笑的反应。

那么,让小姑娘围观猫狗打架合适吗?当然不合适。但是,秦可卿以为很正常啊,没什么不可以,没什么不合适。这更证明了她对男女这方面,真的一点后天的束缚、一丝观念的限制都没有。看猫和狗的行为,哪个是从一而终的?哪个是讲究辈分的?哪个是羞于此事的?……

秦可卿没准从孩提时就养过猫狗,见惯了猫狗打架,习以为常才会聚集小姑娘围观,而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因此,她嫁给贾蓉,成为贾蓉的妻子,但是和公公贾珍在一起,也没有什么罪恶感。后又和贾宝玉在一起,也没有任何思想负担。想一想、武则天、杨玉环有罪恶感吗?当然没有。她们觉得自己正确得很。

不知秦可卿另外还和谁?书中没有透漏,应该还有。这种无耻行径,让贾家上下人等

都对秦可卿深不以为然。


解析红楼:秦可卿在什么时候感到自己该死的(下)


九、 为什么秦可卿要自杀?或者说什么时候她觉得自己该死的?

如果秦可卿一直没有贞操观念,那就会像多姑娘一样,满不在乎地自由自在活下去。但是她偏偏“淫丧天香楼”,意思是因“淫”而将性命结束在天香楼。

她如果没有被灌输贞操观念,她不会死。如果她一直不觉得“淫”有什么不对,她会好好地活着,并且一直“淫”下去。

但是,前文已谈到她的自我评价很高,突然有一天她忽然知道“淫”原来是为人所不齿的事情的时候,突然间有了廉耻心,突然醒悟到原来自己活成了人们眼中的笑话,这巨大的落差,使她的内心冲突异常剧烈,这种情绪上的拧巴彻底把她自己击垮了。

那她什么时候有了贞操观念的?

慢慢的浸淫和熏染。

大家知道贾府只要有个什么比较重大的事情或节日,就要安排戏班子到家唱戏。听戏成了贾家比较大型的娱乐节目。而那些剧情无非宣扬因果报应、贞操守节等等内容。

比如王熙凤在第十一回中,探望了病中的秦可卿后,回到观众席上时,书中写道:

“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递过戏单去说:“现在唱的这《双官诰》,唱完了,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

当时正表演的是《双官诰》,又名《三娘教子》,剧情是这样的,薛广外出经商,托人给家中带了些银子,但是所托非人,那人不仅将银子私吞了,而且假设棺木,谎称薛广客死异乡。薛的妻子张氏、妾刘氏先后与人偷情、再嫁。而三妾王春娥与家院薛保茹,一起抚养刘氏所生之子倚哥。

后来倚哥得中状元,薛广也得功名回家,一家团圆,父子二人回乡祭祖,王春娥终获父子之双官诰,圣赐《忠孝节义》牌匾,受封为贞节夫人。薛广的妻、妾改嫁后,丈夫先后亡故,二人无依无靠,同往薛府,求薛广念及旧情收养此时张、刘二氏乞讨来至门前,受戏弄,并被拒之门外。就这样一个故事,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贞节”。

在这样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贾家的太太们,没有一个在男女问题上有问题。

秦可卿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慢慢被植入了这样的观念。但是激活这一观念,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一个触动人心的机会或事件。

这个启动事件就是在焦大醉骂

第七回,王熙凤带着宝玉初会秦钟后,“凤姐起身告辞,和宝玉携手同行”离开宁府时,按规矩尤氏会带领秦可卿一干人等送到仪门,这时焦大醉骂的戏码上演了。

当焦大被一众仆人困翻在地后,他骂出了这样一句:

“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这“爬灰”、“养小叔子”等“偷鸡摸狗”的行为都指向了秦可卿。“爬灰”的对象是公公贾珍,“养小叔子”,这小叔子就是贾宝玉。

秦可卿就站在送行的人堆儿里,当时的气氛,她一定感到空气都凝固住了。

此时,她的这些事情,除了尤氏以外,贾家上下无人不知,此事又从最低贱的焦大嘴里当中骂出来,可以想见,这对秦可卿造成了多么大的心灵冲击,带来多么深刻的灵魂拷问。

然后,某月的十五在陪着老太太、太太们看完戏后,她的精神和肉体一齐彻底垮掉了。

可以说焦大醉骂,是秦可卿人生的转折点。

尤氏曾说秦可卿的性格特点是:

“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

给秦可卿看病的张太医又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

这样的性格,会促使她对焦大的话产生剧烈反应,造成心理上的纠结,最终耗尽她的能量,让她精疲力竭,一病不起。

王熙凤去探病时,书中写道:

“秦氏拉着凤姐儿的手,强笑道:‘这都是我没福。这样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这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公婆跟前未得孝顺一天,就是婶娘这样疼我,我就有十分孝顺的心,如今也不能够了。我自想着,未必熬的过年去呢。”

从秦可卿说的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她一点求生的欲望都没有了。

但是,在贾珍父子的积极治疗下,终于让她又多活了一年。按照张太医的说法,过了春天就会好起来。她熬过了季节上的春天,也有好的迹象。但是,秦可卿心灵上的春天已经一去不回头,她已经没有了生的欲望,因此有了点子力气后,最终在天香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