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節日源於古代登高會、茱萸會,因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而名揚四海

秋天,有一個最具秋韻的節日,九九重陽節。

由於“九九”與“久久”同音,故而國家1989年把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年節,倡導全社會敬老尊老,由此重陽節的本質意義除了含有健康長壽的祝福而外,又多了中華民族孝親敬老傳承的深意。

重陽插茱萸、登高、賞菊、吃重陽糕都是民間習俗。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說明這種習俗在唐時就已經很盛行了。

重陽節在古時又叫“登高會”、“茱萸會”,也叫“茱萸節”。古書《風土記》上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闢除惡氣而御初寒”。《本草綱目》上也載:“茱萸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將佩茱萸為辟邪祛災的標記,保人體健康長壽,習俗代代相傳,一直沿襲到今天仍然盛行,具有科學道理,也是古人的聰穎利智慧。

記得幼時過重陽節,我祖母總是早早將家裡的蒸籠洗乾淨,拿出發麵漿蒸發糕。發糕又叫“重陽糕”,祖母一邊蒸一邊唸叨:“吃過重陽糕,步步都升高。子孫都有福,齊吃“重陽糕”。祖母的重陽糕很好吃,蓬鬆香甜,我們兄弟姐妹幾個總是守著灶臺,重陽糕一出鍋便爭搶著吃。祖母總是親暱地笑著說:“小饞蟲,燙得很,涼會兒再吃。”

這個節日源於古代登高會、茱萸會,因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而名揚四海

祖母對吃重陽糕很重視,她認為吃了重陽糕不僅有“步步高”之意,而且會保子孫“平安有福”,所以無論那時糧食計劃供應再困難,祖母都會東挪西挪在重陽節蒸一大鍋“重陽糕”。我們自然不會客氣,早早就盼著吃祖母蒸的重陽糕,直吃得肚子鼓鼓圓才肯罷手。吃過“重陽糕”之後,祖母給我們插上茱萸,就帶著我們東家西家送“重陽糕”。親友鄰里們總是熱情在我們的衣兜裡裝滿花生、核桃、瓜子等。我們高興地一邊吃一邊又隨祖母去“登高”。

一般登城邊上的紅巖山,一邊登,一邊聽祖母給我們講紅巖山的神話老故事。那時紅巖山的農家都喜種菊。霜降後百花凋零,此花最盛,山坡野地、農戶房前屋後、院壩房角、路邊地邊,都開滿各樣品種、各種顏色的菊花,燦爛多姿。我們沿途觀賞,又聽祖母一一指點介紹菊花名兒:綠菊、金繡球、龍爪、粉十八、碧荷、白雪、麗金、粉團等,還極少有祖母說不上名兒的菊花。我很好奇祖母為什麼知道這麼多?祖母說:“當姑娘時家裡種了許多菊,還有菊園,成天的伺弄和聽老人言講,自然就知道了。”我恍然大悟,原來祖母得益於鄉下種菊經歷,難怪能如數家珍為我們一一介紹。祖母還說,菊花又名“長壽花”,是凌寒傲霜的象徵,與重陽節的關係很深,所以重陽節又有“菊花節”之稱,菊花又稱:“九花”。由此,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就種下了“登高看菊”的情結。

重陽的菊花特別壯美,寒風中,一大片一大片的菊花聽說來也是件樂事,一簇簇、一團團、一叢叢都開得那麼有精神,嫋嫋娜娜,嬌美出塵,盡情釋放著美豔與芬芳,又怎不引來眾人的賞觀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難怪古時遺下了這個“插茱萸登高賞菊”的美俗。川南酒城瀘州,此風更盛。據史書載,明狀元楊慎當年在瀘州過重陽節就喜登高喝菊酒、吃重陽糕。遺下佳話和美詩盛傳瀘州。至於這習俗源起在漢朝,《京西雜記》上載:“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這段文字就是記載重陽節所飲菊酒之來歷,說明那時民間就有了釀菊酒的民風。梁簡文帝時的古藉《採菊篇》上也載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弊”。也說明了古時採菊釀酒、做花糕之舉。《荊楚歲時記》古書上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令長壽”;晉代葛洪《抱朴子》書載:“南陽山中人家,因飲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屈原的筆下也有:“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淵明筆下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等,都說明了服食菊酒、菊糕的益處,民間自然把飲菊酒、吃菊做糕點看成祛災祈福的“吉祥物”,家家釀製,人人愛吃,這節俗至唐起一直盛行至今,老幼皆喜。

這個節日源於古代登高會、茱萸會,因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而名揚四海

史書中說,明代高濂在《養生八箋》中盛讚此為健康飲料,倡導人人飲食。流傳的《成都市竹枝詞》也有詩句表達記錄人們過重陽節的歡快:“九日登高載酒遊,莫辭沉醉菊花秋。鬧尋藥市穿芳徑,多買茱萸插滿頭”。見證了重陽的民風美俗。現今過重陽節,除了保留這些節俗外,國家定為“老年節”,全社會都尊老敬老,弘揚中華民族孝親之美德。生活在這個年代的老人們,晚年生活都快樂開心。有一首歌這樣唱:“常回家看看,幫媽媽涮涮筷子洗洗碗,生活的事兒和媽媽說說,工作的事對爸爸談談……”活在當下,孝在當下,一碗營養美味的細粥,一段輕輕的攙扶,一刻用心的傾聽,一會靜靜的陪伴,便是最好的孝親敬老回報“三春暉”的寸草之心了。兒女們無需光宗耀祖,無須衣錦還鄉,只要一聲問侯、一句關心、一會兒陪伴,在老人們來講就是最幸福快樂的了。

曾有一篇文章講一個兒子對母親的感懷。他說他生在一個小山村,母親勞動供他上學,每個假期返校,母親默默為他收拾行裝,但凡家裡好吃的都給他帶上。後來他當兵到了部隊,探親假回家時今天同學會、明天戰友會,無論多晚回家母親都在家守候,為他等門。後來他結婚生子,工作忙少回家,母親日盼夜盼,好不容易盼到過年回家,他忙於親朋應酬,也沒時間好好陪陪媽媽。時光年復一年流逝,母親每年掰著指頭算了又算的春假,村頭望了又望的春假,直至經束送他至村口,他這才發現寒風中的母親已是那麼蒼老,頭上的白髮飄動,似喚兒盼兒的呼喊,這情景才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當他決心推開一切事務和應酬好好回家陪陪媽媽時,母親已經等不及了,她在那一年離開了他!母親去了,帶著對兒子的愛永遠去了,留給他的只有沉沉的母愛回憶和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和失落。

這個節日源於古代登高會、茱萸會,因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而名揚四海

古語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世間沒有後悔藥,做兒女不易,做父母也不易。父母辛勞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子女成才。為了這個願望,他(她)們傾盡了一生心血,耗盡了畢生精力,甚至生命最後那一刻還在牽掛著兒女們。兒女們呢?風燭殘年的父母其實已快熬盡了生命之油,已然沒有多少日子可以等待了。無情的歲月,讓他們無法找回過去的強健與秀美,他們的生命,已在歲月的遞增中逐漸微弱。那盞孤燈下的孤影老人,那如銀月光下衰老的身軀,在人生的詩卷和雪月風花中,在細雨飄飛和寒風凜冽的季節中,都已漸漸走向衰亡。他們脆弱的生命,已是時日無多。不要失去了才感到痛心和懊悔,不要以為老人會永遠在那兒等著!

抽點時間回家看看,打個電話報報平安;佳節回家陪陪父母,孝親敬老在行動中多落實。讓我們共同在茱萸菊香的重陽節裡身心愉悅;讓我們共同在讓孝親敬老的重陽節裡身心甜美。讓茱萸菊香的重陽走進中華大地每一個家庭,讓健康長壽的重陽走進中華大地每一個家庭,讓親情濃濃的重陽走進中華大地每一個家庭!讓我們在孝親敬老的傳統重陽節裡收穫多多,讓我們在傳統重陽節的甜美祝福中收穫多多。

最好的孝心是陪伴,最珍貴的永恆是親情,最無盡的愛是父母的愛。風雨一生,辛勞一生;歲歲重陽,今又重陽。讓中華重陽的祝福永久,讓中華孝親敬老之風永久。(孫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