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地處雞鳴三省要衝,唐設羈縻藺州,因一樣東西與狀元楊慎結緣

喜歡“流雲有驚奇”發的文章,敬請點擊“流雲有驚奇”關注,更多精彩文章等您品味。

敘永,古城永寧,地處川南要塞,鎖鑰滇黔,素有“川南門戶”“三省通衢”“雞鳴三省”之譽稱,歷代文人墨客或駐蹕、或旅遊、或謫戍途經此地,無不感嘆其山川之壯美,鄉鄰之熱情,歷史之厚重,與敘永演繹一幕幕情深義重的精彩大戲。明代第一才子、狀元楊升庵謫戍雲南永昌期間,多次途徑敘永,與敘永茶、敘永陶罐結下了延綿今天的不解之緣。

俗話說,“雲霧深山出好茶”。說到這茶,大家都知道敘永紅巖山所產之茶在明清時代就是貢茶,遠送京都,供皇帝和后妃們享用。殊不知敘永民間還有一款“狀元茶”,深藏在鹽馬古道西路的普市古驛站,只不過不為人知罷了。

這事要從楊狀元“議大禮”(嘉靖三年1524年)得罪世宗皇帝,在朝堂被當庭責杖打屁股、流放充軍雲南永昌衛說起,時年楊狀元三十七歲。在以後人生(1524年一1559年)長達三十五年謫戍生涯中,他多次往返回蜀至家鄉四川新都,途經川黔西路古道永寧普市古驛站,留下眾多傳奇故事。

此事發生在嘉靖五年丙戊(1526年)六月,楊狀元在雲南貶所聞石齋公寢疾,心急火燎匹馬間道返回鄉,此載於《楊文忠公年譜》。由於他貪趕路程,入川到達唐設羈縻藺州、明設千戶所的普市驛站時天色已晚,他敲開場頭一孔姓人家借宿。這孔姓人家乃孔子謫傳孫(現已傳至笫380代),早年由山東遷徙來到此間,為人誠懇善良。對前來借宿的這位不速之客十分熱情,燃起灶膛之火燒水、泡茶、做飯,以解旅途人之飢渴疲乏。

這裡地處雞鳴三省要衝,唐設羈縻藺州,因一樣東西與狀元楊慎結緣

茶香嫋嫋,情意濃濃。農家米飯,瓜豆醮著胡辣椒。楊狀元在孔姓農戶家吃得美滋美味,舒服極了!飯飽茶足之後,楊狀元打開話匣子與主人攀談起來。當他得知此主人是遷涉至此的孔子後裔後,肅然起敬,攀談興致更高了。而孔姓主人,在知曉眼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當朝第一大才子楊慎狀元時,也由衷地感到驚喜和敬佩。他們聊得很投緣,從民間習俗聊到官場黑暗,從當地人的生活聊到物產物產。

楊狀元愜意地品著熱騰騰的香茶,一邊喝一邊問此茶叫什麼名字,怎會這麼清香?孔姓主人笑答:“無名,乃當地所產之茶,清明前採摘回家,剎青柔制裝入罐中,待客泡茶用。”說完抱出一個不大的土陶罐子,這個土陶罐子高約八寸,顏色土紅暗色,錐狀形,中間大肚,兩頭細小,整體形貌不揚。主人揭開罐口木蓋子,一股茶香味兒撲鼻而來。楊狀元聞聞,好清香啊!他禁不住伸手入罐,抓出少許攤在手心之上細瞧,又放到鼻前誘聞,連誇“好茶!好茶!”

興奮至極的他如見至寶一樣高興,然後抱起土罐罐左右瞧看。主人見楊狀元對這裝茶罐也有這麼濃的興致,馬上接口介紹說:“這是本土天池場所產陶土做胚,天池民窯燒煉的土陶罐,供當地人裝東西用的。”楊狀元聽後評說道:“窯技雖比官窯差些,但陶土很優質,用之裝茶葉恰好。既可密閉不失火,還能保鮮透氣,非常實用。”主人聽後連連點頭,說:“就是這樣的,我家每年採摘明前茶都裝入此土陶罐中,一直吃至明年清明節新茶出來,它的青茶味都不會變,一直保持著採摘揉制的這份清香哩!” 楊狀元興奮地應道:“這是土陶罐的功勞,茶葉裝中罐中保管,一定不失其香。”


這裡地處雞鳴三省要衝,唐設羈縻藺州,因一樣東西與狀元楊慎結緣

賓主就這樣一直興奮地聊著,直至深夜才興猶未盡分手去睡覺。躺在幹穀草鋪墊的木床上,楊狀元心中還回味著那香茶和裝茶的陶罐。他覺得這茶葉品質特別好,不愧為雲霧深山培植的好茶品。他打算明晨走時向主人要上一些著路上吃,同時也讓親友們嚐嚐這普市茶。而孔姓主人回屋睡後也很興奮,他為自己有緣結識大才子楊慎而感到高興,也為大才子品贊他家茶地之茶而興奮。心中打算將罐中茶取出一些送給楊狀元,並邀他去自家茶山上看看,指點指點栽培。特別還有那幾株老茶樹,要請教楊狀元認認是何茶樹?

第二天晨早,主人便早起升火做飯,也是四時農家瓜果蔬菜而已,只不過增加了一道珍藏不捨得吃的臘肉,也弄了些幹包穀粉蒸成粑粑,當作乾糧讓楊狀元帶著路上吃,也沒忘從土陶罐中抓出一些他讚不絕口的普市茶(後被鄉民呼之“狀元茶”)相送。臨行依依,主人順道帶楊狀元參觀了自家的茶山 (離此不遠) ,討教了一些關於種茶的知識,對那幾株老茶樹,楊狀元特別感興趣,說是好品種,要好好管理培植。而後主人相送出好遠才依依惜別,相約來年再到普市品茶。

楊狀元歸心似箭離開普市,日夜兼程,十九日回到老家。石齋公一見非常喜悅,病疾緩解而愈。普佔孔家,則因接待了這位大文豪引起鄉民仰慕,對楊狀元在他家所喝所贊之茶與裝茶的土陶罐,則十分傾心,紛紛前來詢問和討要楊狀元喝過的茶葉,回家泡茶給家裡小孩子喝,於是普佔、普底形成了孩子週歲“抓䰗”、上學“開筆禮”給小孩子喝本土“狀元茶”的民風習俗。

這裡地處雞鳴三省要衝,唐設羈縻藺州,因一樣東西與狀元楊慎結緣

說是楊狀元多次經過普市文筆峰雖有好風水,但也要喝 “狀元茶”才能相輔相成,讀書讀得成大器。這個說法有無道理且先不論,只說由此普市形成讀書文風,戶戶家家重讀書、種茶、製茶。說來也怪,普市弟子讀書成大器者頗多,

沿襲至今,考入大學孩子不光多,而且是高分就讀重點大學。連當地村民,吟詩作聯賦的喜好者也數眾,且都能出口成章有一定質量,能在書報刊上發表出來,在傳統詩聯大賽中奪魁。這等風光,作為地方純粹的農民,有此成效在全省、全國恐怕都再難覓之二。能存此文風和有此成效的農村,有此等之農民數眾者,恐也不多見。由此,我們不得不由衷感謝:是楊狀元多次過普市帶來濃郁文風,遺下福祉,惠澤子孫後代。

孔家這個裝茶的土陶罐,這片茶山和這幾株老茶樹,在當地成了一寶。孔家人年年採摘明前茶揉制裝入這土陶罐中,期待楊狀元來時品賞,也送贈上門“討要”“狀元茶”的普佔、佔底鄉鄰。年年如此,歲歲如此,代代如此!這土陶罐和“狀元茶”成了當地村民們的“寶貝”,孔家人也樂意做此等有益促進文化發展的好事情,他家的茶山年年打理得茶青綠翠,每年清明採摘的茶葉都精心揉炒製作,高高興興裝入土陶罐內,然後散發給上門求討“狀元茶”的鄉親,給孩子作為“開筆啟蒙”香茶給小孩子喝。

這裡地處雞鳴三省要衝,唐設羈縻藺州,因一樣東西與狀元楊慎結緣

普市的農戶們也珍惜天時、地理、環境和上天賦予的好條件,把片片茶山打理得翠綠興旺,不辜負“雲霧深山出好茶”的這段說辭,把當地 “狀元茶”發展得有模有樣,現在還培植出了“七彩茶園”,此前有了更多品種和更好的茶。品茶種茶的民風習俗也傳承得風生水起。

如果現在回到五百多年前鹽馬西路川黔古道的普市古驛站,你一定會感受這裡的農家仍然承繼著古風純樸善良,承繼著重文化、重種茶喝茶的好習俗。

面對千年普市古驛站眾多古蹟、古物、古遺址、古遺存,你會覺得回到了遠古時代,回到了楊狀元過普市那個年代!雖然現在普市城廓已無,官衙不再,眾多輝煌廟宇也無存,多民族交易場所也淡去,那個騾歡馬叫並不冷清的古驛站普市巳再難尋找。但這裡的鄉風民俗未變,楊狀元帶來的文風、茶風未變。其古蹟、古址、古碑仍能見證當年這裡的熱鬧和輝煌,楊狀元讚不絕口的“狀元茶”仍在當地發展興盛。當年楊狀元走過的茶山還在,陶罐還在,古道還在!

這些,已經足夠我們去回味、找尋、感受、感慨了。楊狀元、土陶罐的故事永遠流傳,普市“狀元茶”永遠流傳!香潤著這片鹽馬古道上曾經的重要驛站,香潤著這片深山中楊狀元多次行走留下故事的地方。歷史普市,挖不完的歷史,說不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