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我看到農旅行業幾個可喜現象!

導語:

三月份疫情管控放鬆之後,我們團隊用二十多天時間,考察了八個省市的二十多個項目。

其中,既有傳統大型莊園,有各類型的主題農場,也有一些在籌備項目。

緊張的行程中,一些積極的現象讓我們累並快樂著。

1、我們比想象中更堅強

疫情發生後,很多專家預計:不少農莊會因為業務持續停頓而倒下。

但現實中,雖然營業收入基本歸零,但我們表現出來的生命力要遠比傳統旅遊業、比餐飲業頑強許多。

以散客為主的農莊,大家在積極升級項目,等待疫情解除;研學等團客為主的項目,受災更重更持久,但也都在團隊培訓、課程優化、拓展線上業務等方面積極自救。

整體上看,雖然時有抱怨,但幾乎沒有出現消極態度。更多人堅信:疫情之後,田園生活會體現更大價值。疫情短期利空,但長期利好。

為什們農莊會成為打不死的“小強”?

這其中有技術層面的原因,比如我們“工資壓力”相比餐飲行業稍低,比如這段時間本就是很多農莊的淡季……

但更重要的一條,農莊是個情懷類行業。如果單純講收益,農莊或許不算最好投資標的。但鄉愁、田園夢、回報家鄉等情懷的存在,讓我們有了更多堅持的理由。

大棚房都沒打垮的我們,更不會被疫情打倒!——致敬莊主!

疫情之後,我看到農旅行業幾個可喜現象!

2、輕資產成為共識

這段和新農莊主溝通時,輕資產已經成為聊得最多的話題。

農莊叫好不叫座引發的行業反思,再加上大棚房和疫情的加碼,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已經認識到,這個行業絕對不能是重投資的行業。輕資產重運營才是未來所在。

如果說行業有拐點的話,我認為這個認知的轉變就是最大的拐點。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休閒農業將從此走上正途。

雖然對輕資產的理解,很多人還存在一定偏差,比如認為輕資產就是少投錢,就是招商眾籌共享等等。但只要方向對了,這種技術問題就不會是難題。

參考閱讀:《農莊輕資產打造的9條軍規》

3、開始願意為智力服務付費

在之前的很久很久時間,幾乎所有莊主拿到地後,問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不懂農莊,能不能幫我做個規劃?

在他們看來,有規劃公司給個方案,就能解決農莊定位、空間佈局、內容打造、設計、運營、推廣的所有難題。

但實際上,一方面從事農旅行業規劃的公司,都是之前做城市規劃、景區規劃、園林規劃等業務的規劃公司轉型而來。農莊和這些項目最大的區別是,農莊沒有強大的資源依託,是典型的創新運營驅動型項目。如果規劃公司沒有運營經驗,農莊規劃也基本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農莊打造是個動態迭代的過程。一份再好的規劃,也不能解決項目建設和運營中層出不窮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以變應變”,而非按圖索驥。

也正因為此,很多項目耗費幾十萬規劃費做的厚厚一摞方案,大多都束之高閣。

現在可喜的是,已經很少有新莊主再談起規劃。更多人聊起的是,我怎麼定位,主題怎麼定,內容怎麼打造,一產做什麼?而這些,其實都屬於前期策劃的範疇。

更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找我們諮詢、邀請我們現場指導時,會主動表示付費,或者詢問費用怎麼收。(之前,更多人寧願買套遊樂設備花幾十萬,也不願花一點錢在諮詢策劃上。)

願意為策劃買單,願意為智力服務付費,其實正是尊重“內容為王、運營為王、輕資產為王”的可喜開端。

就像一位莊主所說:買智力服務就是買經驗,我能早開園一個月,能少走點彎路,那點錢太值了。

疫情之後,我看到農旅行業幾個可喜現象!

4、“小而美”項目走上舞臺中央

不客氣滴說,以前很多人做農莊,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投機工程佔了很大比例。這也造成牌坊式大門、豪華木屋、大型生態餐廳、人工湖等“燒錢”項目大量湧現。

農莊面積,也是越大越好。幾百畝壓根不足以體現“實力”。動輒圈地上千畝,在很多地級市和縣城極為普遍。更誇張的是,圈了地就不能讓閒著,想著法要弄項目給填滿。

後果是什麼,大家也都知道了……

而現在,“小而美”項目已經成為莊主們的羨慕對象。一提起某個項目數千畝,大家第一句就是反問:他能賺錢嗎?

朋友圈就是最好的驗證。現在朋友圈點贊最多的,就是那些場景化、精緻化的小農莊。公眾號閱讀最多的,也是“小農莊取得大成績”的文章。

比如我們客戶的案例文章:《30畝地,年入1800萬,老闆娘總結了6條硬核經驗》就刷爆朋友圈。

客觀說,大莊園並非不好。但是大莊園有自己的一套商業邏輯所在。對於絕大多數的投資人而言,小而美的項目可能更適合你。

當然,如果你有幸流轉了更大面積的地。我們的建議也是從“小而美”做起。在一個單點引爆,然後根據市場反饋逐步升級迭代——這也是《尖椒農旅》總結的農莊打造“六度理論”。

疫情之後,我看到農旅行業幾個可喜現象!

5、傳統莊園“壯士斷腕”要升級

休閒農業發展到今天,各類創新業態大量湧現,給行業不斷添彩增色。但有新人笑就有舊人哭,很多六七年以上的老莊園,當下面臨極大壓力。(有些項目一出生就“老了”,暫時不討論。)

其實,這些老莊園的危機源頭還不是大棚房和疫情,而是“八項規定”。當之前重要收入來源突然斷了之後,團隊市場化應對能力不足,莊園內容也不匹配市場需求,危機就已出現。

但基於龐大的社會紅利,這些老莊園“死而不僵”,雖然每年走下坡路,但也能有一定營收。這時,是否要“壯士斷腕”,流血改革,莊主們的憂鬱徘徊也就能夠理解。

不過大棚房和這次疫情,給了不少老莊主新的思考。這次我們團隊考察的六個這類莊園,莊主們都無一例外地表示,這次下定決心,必須要轉型。再不轉型,就真是等死。

但是如何轉型?我們一般給出的建議是:決心要徹底,轉型要分節奏。也就是原來的主業絕對不能影響,原來的營收也一定要維持。

轉型的核心,是在這個基礎上,圍繞著市場新趨勢,做一個“副品牌”。用副品牌的打造來帶動原品牌的戰略騰挪。(篇幅所限,不展開論述,歡迎私聊)。

最後,概括而言,疫情之後我們看到諸多樂觀景象,讓我們對農旅行業充滿信心。

但一些潛在的新趨勢和新危機,也同樣值得關注,我們將在以後逐個分析。

作者:徐志毅(尖椒農旅/創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