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 是怎么回事

农历的七月七日,是我们中国的七大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近年来社会上也有不少人把七夕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很多商家也基于商业利益,借这个讲法大量炒作,借机宣传品牌和促销自己的产品。时间一长,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个概念好像是已经约定俗成了。成为了年轻男女甚至夫妻之间互赠礼物来传情达意的日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听过不少年轻人抱怨,元宵节是情人节,2月14是情人节,七夕也是情人节,每到这些日子就要为送什么礼物给女朋友而烦恼,究竟谁人在制造的这么多情人节。在网络上我看到过这样的论调,讲把七夕作为是中国情人节这个做法破坏了这个传统节日原有的文化内涵,是不应该提倡的,应该提倡的是恢复原来的传统习俗。这种讲法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那么,七夕的来历是怎样的,在历史上七夕又有过哪些传统呢?

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 是怎么回事

关于七夕的由来,最早的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这是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祈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 是怎么回事


以上所讲的是民间传说或者讲是神话故事。事实上,在漫天星河中,真的有牛郎星和织女星相遇的一幕吗,其实,牛郎与织女是民间的一种叫法,其实在天文学上牛郎星的中文名为河鼓二,而织女星称为织女一,他们分别是天鹰座和天琴座的亮星。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以织女星为航海的导航标志之一。理论上说,“牛郎”与“织女”的“相会”是非常困难的。根据现代天文观测及测算结果,牛郎和织女这对有情人相距16光年(1光年约等于10万亿公里),即使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织女也要等到16年后才能听到。

除了刚才说的神话故事以外,在史书上关于七夕有这样的记载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另外也有这样的一个讲法,乞巧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宛署杂记》中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在电视剧《延禧攻略》中也有“丢巧针”这一幕。不仅如此,每年到这一天女孩子都会亲手绣制荷包用不同方法送给自己的心上人,以乞得心上人的青睐。据说这个“乞巧节”还被传到东南亚以及日本和韩国。在历史上有些和七夕有关的习俗,现在鲜少被人提及,就是晒书晒衣。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便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不久之后司马懿得势把控了朝廷,有些人因为这个典故而形成了在7月7日晒书这种风气。但也有人不屑于这种拍马屁的做法。《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有一个读书人叫做郝隆跑到太阳底下露出肚皮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也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绫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从历史上看,七夕的很多习俗也是在不断的改变的,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习俗,随着时代变迁而移风易俗也是很正常的。现代社会很多手工业都已经工业化了,现代女性大都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不弱于男性,现在再要求女性朋友去做穿针引线绣荷包这些事好像也不太现实了。所以时代赋予七夕新的概念和内容也是正常不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