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家樂到店購項目無甚反響,鉅額賬號費用或“打水漂”?

去年6月底,在第三屆國際家居互聯網領袖峰會上,家居設計軟件公司酷家樂信心滿滿,推出全新設計生態項目——到店購,CEO陳航、副總裁廖溪悉數亮相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會上,酷家樂號稱未來五年,將投入1億美元推動全球化家居生態,服務全球1千萬的設計師用戶、1億家庭,輻射1萬億家居市場。


言語間均是“億”“萬億”的量級單位,聽著著實令人心潮澎湃。先平復一下心情,瞭解一下什麼是“到店購”。

“到店購”本質還是一種設計師帶貨渠道:

設計師根據客戶需求和預算在酷家樂平臺生成裝修效果圖;

方案確定後,設計師將裝修清單發送給消費者,這個環節消費者可以領取清單中的優惠券;

領取優惠券後,消費者跳轉到品牌線上商城或去到線下門店進行購買;

交易結束後,酷家樂代替品牌方給設計師返傭。

在酷家樂構建的這個“理想生態”裡,商家獲得訂單,業主獲得讓利,設計師獲得佣金,看似形成了多方共贏的局面。那麼酷家樂“到店購”如今已經運營一年半,到底成效如何?

先推出、後流產、再重啟,酷家樂“到店購”收了錢卻沒效果?

目前,酷家樂號稱形成SaaS、廣告產品、到店購三大產品體系,構建設計師生態,形成家居雲設計平臺。為了吸引品牌方入駐“到店購”,酷家樂拉出了自己平臺某傢俱企業的現狀分析數據,在他們理想化的數據分析中,模型曝光量達到3000萬次,有效方案數超過14萬,也就是說,轉化率達到1%,每月就有1400單!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比較骨感,聲稱通過“到店購”給門店帶單,實際成功案例幾乎沒有。設計師和品牌方賺錢與否很難說,但是酷家樂應該“吸金”不少,到店購的平臺費5萬元,設計師提點5-10%、優惠券讓利10%,再加上廣告費、品牌館費等,起步價高達8萬/周。據行業某知名頭部企業介紹,與酷家樂“到店購”簽了幾十萬的合同,收穫甚微,目前已經下線。

由於沒有達到理想效果,酷家樂“到店購”項目也就不了了之,沉寂了一段時間,大有“擱淺”的感覺,不過10月底競爭對手三維家與阿里巴巴合作欲重啟設計師帶貨通路,有傳言稱酷家樂正在重啟“到店購”項目。

聯手阿里巴巴,設計師帶貨通路有望被三維家重啟

酷家樂“到店購”項目的流產是否意味著設計師帶貨不具備可行性?事實上,設計師帶單在家居建材領域,具有廣泛的實際應用。據調查,消費者對設計師推薦品牌的合作意向度高達70%以上,保守估計1個設計師一年深度服務20位業主,擁有1萬個設計師合夥人,意味著擁有20萬+的精準客戶。

10月底,阿里巴巴戰略投資三維家5億人民幣,雙方就首先在“躺平”開展全面合作,一起打造免費的內容製作器,將利用200多萬設計師資源,以場景化導購的方式,為消費者帶來“所見即所得”的一站式家居購物體驗。

“到店購”和“躺平”模式的底層邏輯是比較相似的,最大的差別可能還在於阿里擁有巨大的消費者入口,並且阿里在新零售方面擁有強大的資源和實操經驗,這麼說並非無稽之談,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阿里在家居新零售摸索中成效顯著,憑藉3D內容關聯導購, 躺平生態的家居種草、線上線下融合,設計到交易鏈路的打通等為驅動力,居然之家銷售208.81億元,其中新零售部分斬獲97.64億元;紅星美凱龍線上線下總銷售額219.86億元,新零售門店6城24店總銷售額24.93億元,最高單店銷售破4億元。

靠前端設計軟件談“所見即所得”是偽命題,家居人應該為自己贏得尊嚴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人們去醫院檢查,對醫生是畢恭畢敬,言聽計從的,但是面對傢俱老闆或是導購,常常會帶著輕蔑和不信任,家居行業其實是不受尊重的。

原因很簡單,去醫院看病、去4S店買車,交付給消費者的往往是確定的,但是家居人很難為客戶交付一個確定性,漂亮的裝修設計最終呈現的效果是千差萬別的。

家居裝修不能只靠設計軟件,背後還有一個極其複雜的生產、安裝、交付等過程。想要實現真正的“所見即所得”,一個前提就是實現前後端一體化。三維家SaaS軟件矩陣,通過3D雲設計軟件、3D雲製造軟件、數控系統三者的相互配合,實現了從銷售前端的設計、報價、下單,再到後端生產的開料、貼面、封邊、打孔、包裝、入庫、物流,送貨安裝等環節的全鏈路的信息化改造。

日前,通過與三維家的合作,亞度,客來福,大唐宅配等多家家居企業已實現前後端一體化打通,規模化商用已成現實。市場上那些聲稱前後端一體化是偽命題的企業倒該反思如何做技術突破了,腳踏實地的深入市場,真實解決行業痛點,才是贏得市場的不二法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