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射洲際導彈為何需要從水下30米左右發射?

潛射洲際導彈為何需要從水下30米左右發射?

各大國絕大多數車載的現役洲際導彈,其實看到的都是發射和運輸一體車的外形,而不是導彈本身的面貌。彈射出筒飛上天的導彈,大多數都有弧形整流罩頭部。而整個發射罐體非常的結實和強大。前面開口,後面封閉而且有燃氣發生器。就像一個裝填火藥的大炮管一樣。在這種發射車樹立起來,準備發射時。這兩種洲際導彈發射罐的前蓋,都會自動打開;緊急情況下甚至是通過火工品微爆炸迅速的炸開。而發射罐的底部有燃氣發生器,其實就是一個發射火藥包爆炸,把50噸以上的導彈彈射出發射罐幾十米高。此時導彈自己再點火升空。這是當代公路和鐵路機動洲際導彈發射的主要模式。而潛射洲際導彈的發射筒是固定安裝在核潛艇的內部。發射時不但要承受燃氣爆炸彈射導彈的膨脹力,還要要承受導彈出筒後的海水灌入的壓力。


潛射洲際導彈為何需要從水下30米左右發射?

潛射洲際導彈從大約30米的深度彈射出水後再直接點火。這個出水過程非常的複雜,目前全球只有4大國真正掌握。雖然海水和空氣一樣都是流體,但是兩者的流體阻力特徵完全不一樣。空氣中飛行物體想要阻力小,需要頭部尖銳的錐形或者弧形。而海水中要穩定的出水,最好是鈍頭,而且最好可以自己產生氣泡減少水的阻力,保持穩定出水姿態。當潛射導彈出水後,空氣中飛行又需要弧形頭阻力最小。現在大國之間有2種辦法解決這種矛盾。一種是美國的鈍頭D5和法國的M51出水後彈出減阻杆。而俄式潛射洲際導彈採用兩種頭部整流罩,出水後彈射掉鈍頭的整流罩變成弧形頭部再加速升空。其實13.5米在全球主要現役潛射洲際導彈中已經算比較長的一種。基本已經到了核潛艇可帶潛射導彈的長度極限。下一代的潛射洲際導彈。


潛射洲際導彈為何需要從水下30米左右發射?

大概率會增加直徑、加大推力而不會再大幅度增加長度,最終看齊或者超越三叉戟D5的水平。潛射洲際導彈僅僅一個出水深度,就曾經足夠愁倒5常中的4常。剩下的另外1常,乾脆徹底放棄自己獨立研發,原封不動的引進了另外1常的發射筒和三叉戟潛射導彈的成套技術和原裝實彈。潛射彈道導彈的潛射深度,一般對外宣佈是在距離水面25米到50米之間發射。5大國的正常發射深度,都在30米到35米之間。發射水深超過50米,燃氣彈射力不足以克服水的阻力,會導致導彈無法彈離水面再點火,甚至導彈會直接在水面上橫飄起來。而彈射深度小於25米,又會導致發射艇非常接近水面,當即出水暴露。而彈射出水的導彈姿態也不穩定;如果點火失敗,會再次掉入水中,砸到發射艇本身。就這麼一個看似簡簡單單的30米左右深度彈射出水,並且導彈出水後姿態可以在接受範圍內的“小問題”。把4大國都曾經摺騰的夠嗆。


潛射洲際導彈為何需要從水下30米左右發射?

超級大國花費巨資建造了超級水槽,以世界最雄厚的物力財力,試驗無數次,用了20年的時間才解決了一個出水可靠度和姿態穩定度的問題。到最後三叉戟D5的發射可靠率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而法國在這方面用了接近40年,到1990年代才解決了同樣一個出水可靠度的問題。俄羅斯到2015年以前,布拉瓦潛射導彈一半水下試射失敗。最後失敗到對水下潛射都沒信心了,乾脆讓潛艇上浮到水面發射。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問題是在水下30米發射有問題的潛射洲際導彈,到了水面上發射後居然仍然有問題!這些問題到了最近幾年才真正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