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結構上看未來10年,新基建的底層邏輯,怎樣理解?


五一勞動節這天,讓我最高興的事情是全國新增病例是1例,是1月16號以來的最低。全國各省已經連續14天沒有本土新增確診病例,從5月1日開始全國所有省份開始下調應急響應,均為二級或二級以下。五一假期全國各地部分景區又出現了人頭攢動,人潮擁擠的熱鬧景象。在以前覺得人多是個很擁擠,現在才發現大街上空無一人才更加可怕!我們國家可以在五六個月的時間內把新冠這頭惡魔摁住,我為我的國感到驕傲,我為我的民族感到自豪!

我們也知道這件疫情造成的影響也會持續存在。很有可能影響未來5年到10年的經濟變化和世界格局。為了應對危機,國家提出了新基建的發展方向。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砥礪前行。產業政策逐漸升級換代。我們應該從更高的維度去理解新基建。理解它是如何對現在的產業結構如何賦能。在投資上我們對宏觀方向的把握,就像汽車上的導航、大航海的指南針。我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有方向感,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中國產業鏈的形成


從產業結構上看未來10年,新基建的底層邏輯,怎樣理解?

第一個十年從農民到產業工人

從產業結構上看未來10年,新基建的底層邏輯,怎樣理解?

我們用十年一個階段來看中國的話,在1978年的時候中國80%的勞動力是農民,安徽小崗村的包產到戶,解決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問題後,從1980年到1990年這十年中國釋放了非常多的農民,他們轉移到了工業或製造業當中去。在這十年中國釋放了兩億多人,這些勞動力經歷了80年代初中期的鄉鎮企業特定階段時期。

從產業結構上看未來10年,新基建的底層邏輯,怎樣理解?

他們從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這一轉變對中國的發展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在1995年的時候,中國的鄉鎮企業佔整個GDP的25%,他們貢獻了中國經濟的四分之一的力量。


從產業結構上看未來10年,新基建的底層邏輯,怎樣理解?

第二個十年一條完備的工業鏈條

1990年我們國家面臨的困難其實比現在困難的要多。90年的GDP的增速是我國改革開放後最低的一年,只有3.6%。因為在那一年我們經歷了制裁,我們很難從國外買到東西,更提不上出口外貿。在那時候我們非常的弱小,弱小到我們的國家的GDP只有兩萬億多一些。1990年全國的GDP相當於2019年蘇州一個城市的GDP。在內外交困下,中國買不到東西的情況下

,我們的產業鏈被迫發展成非常長的產業鏈,因為別人不賣給你只能想辦法自己製造。就像2018年美國製裁華為,不賣給你芯片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展了十年。到1999年的時候在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我們為了抵禦危機國家做出了一個政策的開放。從1990年開始中國的製造業企業都可以自主外貿,不需要通過專門外貿進口公司,也沒有外貿額度的限制。那麼緊接著就是2001年我們加入了WTO。在國際貿易的環境影響下,我們的產業鏈得到進一步的進化。因為想要賺外匯那就得讓外國人認可你的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下,我們的產業鏈,除了能源這個產業,其他的每一個鏈條幾乎做到了全球最大。

從產業結構上看未來10年,新基建的底層邏輯,怎樣理解?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的原材料方面,中國是在1996年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粗鋼產量國家。大約是一億噸。當時很多世界評論說中國的鋼鐵產量大概也就是到頭了。但是2019年我們的粗鋼產量是9億多噸,排第二名的是印度,大約1.04億噸。其次是日本1.02億噸,美國0.8億噸。

我們的工業製成品也一樣發展的非常完備。在聯合國定義的所有工業品門類,中國是少有的包含其所有門類的國家,而且有200多個工業品我們都是世界第一。包括化工產品,在2017年中國化工的總產,佔全球化工產量的40%。消費品更不用說了,高附加值產品和工業品以及高附加值的貿易,經過30年的發展和各種特定原因和內外部政策的刺激。我們在上面的那工業鏈條裡每一個環節都是最大的,而且是世界第一。


第三個十年一條強大的物流鏈條

從產業結構上看未來10年,新基建的底層邏輯,怎樣理解?

從2009年開始,由於受到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家推出了四萬億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大概造了三萬公里的高鐵。中國的高鐵里程數比全球高鐵的總里程和還要多。我們還製造了16萬公里的高速公路也是世界第一。這十年裡我們新增製造了6000公里的城際軌道交通和地鐵。在這個十年裡中國造就了最完善的物流運輸系統。我們的鐵路,港口,航運,船運都是世界第一。如果按照物流運輸成本來計算的話,中國的物流比美國的物流便宜一半,美國的物流成本是中國的1.8倍以上。

從產業結構上看未來10年,新基建的底層邏輯,怎樣理解?


新基建

從產業結構上看未來10年,新基建的底層邏輯,怎樣理解?

在前三個十年中國其實就做了兩件事情,一是我們有了世界數一數二的完備工業製造能力。第二是我們有了強大的物流運輸體系。這兩件事情做好以後,未來使得製造的鏈條相互連接的更好發揮更高的效率,我們需要把製造鏈和物流鏈融合起來,並在上面織成一張大網。

這張大網就是今年提出來的新基建。這樣使得這些產品和中間品在整個產業鏈上,更高效,成本更低,速度更快。

那麼未來的十年,我們就需要把產業結構和物流體系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把整個產業鏈編織成一張最高效的網。這樣有一個好處我們就可以知道整體的供需關係是什麼情況。以至於我們在整個鏈條上生產了什麼、生產了多少、銷售到哪裡。這樣我們就有了上帝視角。我們讓兩條鏈和整個網變得全局而高效。並且可以更好的安裝供需關係來進行生產運輸消費。

那麼,5G,新能源汽車,大數據中心,特高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基建是未來10年或20年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要用更高的視角去理解新基建的意義。

總結:

中國經歷了過去30年從初期的積累勞動力,到變成了一條完善的工業鏈,到高質量完整的物流產業鏈。接下來的十年,我們除了繼續發展這兩條鏈條以外。我們還需要編織一張調度網絡,這個所謂的調度網絡就是新基建承載的功能。不論是提高效率,還是節約成本,又或是全局調度,協調供給都會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整體流轉效率,提高中國的競爭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