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校地企三方“同頻共振” 創新成果助區域經濟回暖

據日前在“四川大學·武侯區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暨‘菁蓉匯·校企雙進·企業家進校園’四川大學專場活動”消息,為加快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技術創新體系,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成都市武侯區與四川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聚焦四川大學科研成果資源轉化,攜手搭建產業功能區、企業與高校的精準對接平臺,構建校地企發展共同體。

成都校地企三方“同頻共振” 創新成果助區域經濟回暖

圖據:四川大學官網

一邊是科研實力雄厚的知名重點高校,一邊是科技型企業數量居四川省前列、位於中心城市的高科技文化區,兩者如何“同頻共振”,讓科技成果“落地開花”?

“校地企協同發展必將打通創新創造、成果轉化到產業運用的全鏈條,為區域經濟復甦回暖、加快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武侯區新經濟和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三方“同頻”,構建立體孵化體系

活動上,四川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武侯區新經濟和科技局、成都科技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三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各方將從科技成果轉化源頭服務、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科技金融服務、創新創業交流服務、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四川大學專利轉化運用等方面“同頻共振”,推動四川大學高新技術成果在武侯區落地轉化,孵化培育科技型企業群和上市公司,打造一流科技服務品牌,在武侯區打造中西部知名創新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成都校地企三方“同頻共振” 創新成果助區域經濟回暖

圖據:四川大學官網

武侯區新科局相關負責人說,未來將充分發揮各方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優勢,積極構建以項目為紐帶、以需求為牽引、以要素為支撐、以產業化為目標的校地企發展共同體,探索構建全方位的科技成果孵化培育體系,深度挖掘和服務以四川大學為主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現校地企資源整合和共同發展。

同期,武侯區與四川大學雙方共建的“面向新經濟的技術交叉與轉化中心項目”也破土動工。該項目整體定位為區校“新工科與新經濟相結合”的重要承載,主要開展多學科交叉、具有產業化應用前景的項目研究,搭建面向未來產業的顛覆性技術創新平臺,轉化孵化四川大學科研團隊創新創業項目成果。

強強聯合,吸引4.5萬人次“雲”上互動

此次四川大學與武侯區的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以直播的方式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打破場所空間的限制,近4.5萬人次在“雲端”觀看直播並參與互動。活動中,四川大學4個團隊圍繞生物醫學、大數據與高分子材料等科研成果進行了項目路演,並與相關企業進行了“一對一”洽談對接。

“之所以會吸引這麼多人參與,很大程度上源於本次活動的舉辦方四川大學與武侯區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都有著較好基礎。”武侯區新科局相關負責人說,四川大學作為一流重點高校,科研實力雄厚,科技成果數量連年排名四川省前列;武侯區作為國務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區,聚集了數十家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數量也位居四川省前列。

該負責人說,關注這場對接會的大多是對四川大學科技成果感興趣或者對武侯區科技成果相關政策、載體資源等感興趣的各類科技型企業管理和研發人員、科技服務業平臺企業和科技金融機構相關人員等。

發佈一攬子政策,提供轉化動力

對接會上還發布和解讀了一攬子利於成果轉化的政策,點燃了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業激情,也構建起武侯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雄厚實力。

立足知識產權保護,武侯區為科技創新提供政策、載體等全方位的要素支撐。此次發佈的《武侯區關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14條措施》,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前置服務。“保護措施的出臺,為高校和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動力和一個外部的公平競爭環境,將進一步促進武侯區科技成果加速轉化。”上述負責人說。

此外,武侯區還發布了可供科技成果轉化的載體清單和政策扶持清單,推出四川大學周邊7棟重點商務樓宇約8.8萬平方米載體,解讀了涵蓋“雙創”平臺建設、“雙創”活動開展、校院企地協同創新創業、國際合作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培養等系列支持政策,其中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可給予最高300萬元資助。

上述負責人表示,未來武侯區還將啟動四川大學·武侯區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通過“校地搭臺、項目唱戲、多方參與”的方式,促進高校、企業、產業功能區和投融資機構精準對接,互動合作、共贏發展。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