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背后,究竟是几代人的思想聚焦?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背后,究竟是几代人的思想聚焦?

2018年12月31日是岁月之交,但是,当全国各地的很多家庭沉浸在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之际,湖南衡阳衡南县的一户人家,却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血腥味。而造成悲剧的元凶竟然是一个14岁的未成年人!这个年幼的孩子做出弑母弑父的行径背后,到底又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不得而知,让我们把目光拉长,时间退回到2018年的12月2日,事发地依旧是湖南的某县城,另一起悲烈的惨剧也同样扣人心弦,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持刀砍死自己母亲的人正是年仅13岁的六年级男生吴某康。

时隔不到一个月,悲剧却巧妙重合,到底是社会道德的沦丧,还是社会对于人性错误的认知?

其实,纵观这两起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性,那就是本应该处于引导地位的父母却成为了受害者,过度的溺爱让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处于被动状态。这种"随波逐流"式的教育法则其实广泛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寒门家庭之中。

在很多时候,尤其在当前的80、90后这一代父母身上,由于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优生优育占据思想上风,导致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只生一个孩子。"421"式的家庭结构由此而来,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和孩子。由于父母观念上的片面认识,"穿好吃好"开始逐渐和教育画上等号。由于忙于工作而长时间无法陪伴孩子,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能提供好这些"后勤保障工作",他们认为自己早已被时代所淘汰,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节奏,所以尽量地解决后顾之忧,而不是站在长远角度地去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

瞻前顾后的家长们似乎急于摆脱贫困的阴影,认为有钱了就可以让孩子去更好更大的学校读书,教育和学校,二者似乎从来是唇齿关系。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越来越多的人感慨:寒门难再出贵子,这句话似乎总是将寒门的"寒"和贵子的"贵"码放在一个对立的矛盾体之中,以求让家长意识到"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要知道,社会圈层的固化才是应该打破的首要鸿沟,而不是尽量缩短一百万和十万的差距。家长应该做到的是,如何去更好地开发教育资源,而不是靠近这些资源。做到独立地去陪伴、引导和启发式思考,寒门家长们才可以走入孩子的内心,真正卸下孩子的心防。

圈层的打破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在这个大环境之下,家长们是不是应该意识到教育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考上清华北大,还是以后实现年薪五十万的白领生活梦,是举家搬迁到国外,亦或是每次期末考试都是双百?

在我的家庭之中,我一直传递出来的观念是:教育的基点是生命,任何教育都应该以此为基础。孩子们应该意识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核心是对于"人"和"人性"的标榜,而不是各位家长扪心自叹:"我该做的都做了"!

有时候从寒门到贵子,只差一步,或大或小,不沾染一丝功利,事实也证明,这一步并不存在任何考量的标准,未必手持凶器的就不是贵子,而寒门也未必让废柴泛滥成灾。

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我认为儿童时期,之所以被称之为教育的"黄金时期",是因为这是帮助儿童进入社会系统化教育的起点。在未接受系统化教育之前,儿童所接受到的教育是零碎的,也是不完整的。而众所周知,教育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良好的教育可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终身成长。

而在阅读《童年的秘密》这一本书的时候,在蒙台梭利博士的笔下,我从第三视角看到了在整个成长初期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我在日常生活之中常常主动靠近孩子,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走进孩子的心灵,并学会尊重孩子和敬畏孩子,将其作为父母所应该尽到的义务和责任。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我注意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动态性。在成长初期,比如3——5岁的时候,我的孩子往往会喜欢模仿身边人的一言一行,除了老师,家长是他们最主要的"参考标准"。在学习和生活之中,他常常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模仿家长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以构建出一个和成人世界类似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中,幼儿往往便是"成人"的角色。

从这里来看,不难发现,科学的幼儿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结合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和其提出的"活教育""早教育""现代教育"等观点,我认为,为了避免"溺水式家庭教育"的现象泛滥,家长们不应该过度呵护和溺爱孩子,并及时剔除他们在生活之中所表现出的自私心理,将孩子从小形成的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利益和愿望比较漠视的情绪和行为进行纠正,营造出较为弹性的家庭氛围,用言传身教取代机械说教,用耐心和爱心取代粗暴。为了避免孩子陷入偏执的恶循环中。家长们应该让孩子接触不同环境,多与不同的人交往。父母也是孩子的"引路人"。如何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搭建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需要家长适当给予孩子一定的发声机会,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努力做到"亦师亦友亦父母"。

由此看来,家庭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水滴石穿的毅力。家长仍旧是任重道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