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的“短板”成为孩子进步的阶梯


这个题目是“心理咨询师”的女儿出的。本来她打算写,只是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只能由我捉刀。我不是心理咨询师,只是和女儿接触多了,略知一点心理学的常识,就试着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 中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换句话说:成功的家庭,都是相同的;失败的家庭,各自有各自的短板。这些短板,重则,造成了家庭的灾难和不幸,轻则,影响着子女的成长与进步。这些“短板”,有的是家族的传承,有的是家庭不断地积淀形成的。

这几年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越来越注意“原生家庭”的影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些是正面的,即积极的,有些是负面的,即消极的。但是人们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正面和负面,积极和消极,是相互转化的。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这种转化,那么就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障碍,或者使孩子形成不够健全的人格。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要阻止家庭里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转化成为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要让那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即家庭的“短板”,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

我们说的正面的、负面的;积极的、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一个家庭的氛围。一个家庭,夫睿智,妻聪慧;夫谦让,妻包容。这样,就容易形成正面的、积极的氛围;一个家庭,丈夫进取,妻子通达,就容易形成正面的、积极的氛围;一个家庭,丈夫阳光,妻子开朗,就容易形成正面的、积极的氛围;一个家庭,夫妻恩爱,兄弟姊妹友好,就容易形成正面的、积极的氛围……处于这种氛围中的孩子,就很容易造就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对于孩子的成长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反之,那些夫妻关系紧张,兄弟姊妹麻木不仁的家庭;那些晦暗、沉闷的家庭,一定会形成反面的、消极的氛围。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人格一定是不健全的!

当然,前边说的,那种正面的、积极的氛围的家庭,毕竟是很少的,那种反面的、消极的氛围的家庭,也是不多见的。多数的家庭,既有正面的、积极的因素;也有反面的、消极的因素,区别是,有的家庭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有的家庭反面的、消极的因素占主导地位,父母的身上也可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正面的、积极的因素,也可能存在着反面的消极的因素。有时候积极因素占主导,有时候消极因素占主导。父母性别的不同,对子女的影响也可能有着区别。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男孩具有恋母情结,女孩具有恋父情结。这样,在家庭里女孩受父亲的影响可能就多一些,男孩受母亲的影响就会多一些。父亲的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多,影响女儿的也会多一些;反面的、消极的因素多一些,影响女儿的也会多一些。当然,这只是就一般的情况而言的。并不排除社会、学校因素的影响。也不排除家族里,社会上,某些人物的影响,某些刻骨铭心事件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原生家庭”可能起着这样、那样的作用。这里的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 “原生家庭”,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机械,那么简单 。

前几年,读《傅雷家书》。有一件事,一直难以释怀,这就是,傅雷在二楼翻译《约翰.克里斯多夫》,傅聪在楼下练钢琴,傅雷如果听见钢琴不响了,马上拿上戒尺,腾腾腾地跑下楼,不问青红皂白,就用戒尺猛打儿子。傅聪,不得辩白,只能服服帖帖的坐下来,继续练钢琴。对于现在的父母们来说,傅雷的做法是很难接受的!但是,教育家,翻译界的泰斗傅雷,就这么做了。少年的傅聪,在戒尺的惩戒下,在世界钢琴领域里,成了佼佼者。

从成功的角度讲,傅雷是对的!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成年后的傅聪到国外留学。傅雷给儿子写了上百封信,信中,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从音乐理论到弹奏技巧,从美的感知到“美学”理论;从春夏秋冬的着装,到吃西餐,怎样使用刀叉,无不涉及。慈父之情,拳拳之心,跨越千山万水,在大洋的彼岸,温暖着傅聪那去国怀乡的寂寞之心,同时也不断的激励着他砥砺前行。

前期的戒尺相加,后期的温情有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戒尺相加,错了吗?也许傅雷没错!也许,对于傅聪而言,前期戒尺相加,是应该的,必须的!也许是后期的温情有加,抵消了前期的戒尺相加。

这里,还有一个案例。在团场,一对夫妇都毕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名牌大学。他们有两个女儿,女儿长到十二岁,还没有上学。他们自己教女儿。学完小学的所有课程。到了十三岁,一上,就是初一。从初一到高三,两个女儿都名列前茅,考上了很不错的大学。大女儿在“央视”的一个栏目里还做过访谈,后来还当了团长。二女儿在卫星发射基地搞“遥控“。一时间,他们夫妇被认为是成功的家长,他们的做法也让很多家庭效仿。但是,没多久,在”基地“的女儿”抑郁了“,并且,抑郁的很严重。这下,”成功家长“的光环,马上就黯淡下来了。人们发现,他们那样的家庭教育模式,还是有问题的。孩子从一岁到十三岁,虽然在文化知识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方面却是个“短板”。孩子在一到十三岁之间,应该遇到的所有成长问题,都被家庭“屏蔽”了,只剩下了学习。走向社会,那些成长问题,仍然存在着,并且,还会不断产生新的成长问题,这些问题的叠加,必然会对其身心造成更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无法释放,走向“抑郁“,也就不可避免了。无疑,这是原生家庭的缺陷,或者说,是“短板”。但是,人们会进一步来问,“原生家庭”的这种缺陷,难道对大女儿就没有影响吗?影响肯定是有的!也许,她在学习和工作中受到了某些人、或者遭遇某个事的挑战和冲击,淡化 了,或者消解了家庭的缺陷。

我们在媒体上,还看到,一个农妇,含辛茹苦,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培养成了博士。这又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可以肯定的是“原生家庭”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贫穷,单亲家庭,是家庭的“短板”,在这里,这个“短板”,很可能转化成了这个家庭的优势。可能是贫困家庭的反弹,起着作用,可能是勤劳母亲的示范在起着作用,也可能是,母亲刚强、坚韧的意志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女儿们……

“原生家庭”没有给她们物质上财富,却给了她们精神上“财富”。这种精神上的“财富”,让她们化“缺陷”为“优势”,化“短板”为“阶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往上走,直至登上向事业的巅峰。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一个家庭的“短板”,在另一个家庭可能成为“长板”;一个家庭的“长板”,在另一个家庭很可能成“短板。在一个家庭里,父母亲的”短板“,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可能成为”长板“;父母的”长板“也可能也可能在另一个孩子身上成为”短板”。如果我们看不到这种转化的可能性,就会错过转化的时机,而留下遗憾。

当然,这样的转化,不是必然的,普遍的!我们遗憾的看到,大量的是,这样的“原生家庭”:父辈们挣扎、奋斗,儿女们颓废、沉沦。“缺陷”没能变成“优势”,“短板”没能化为“阶梯”。要让他们不再颓废、沉沦,就需要心理咨询师的疏导、干预。

心理咨询师的要务,并不只是发现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发现特殊性,解决特殊性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对症下药”。可惜的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

2019-12-23傍晚西安御锦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